缩略图

劳动教育在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中实施现状及策略研究

作者

陈清广 陈梅红

清河县赵店中心校区,河北省 邢台市 054800

引言

劳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责任感与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农村小学,由于教育资源有限、教师理念滞后及课程设计不科学,劳动教育实施面临诸多挑战。研究农村小学劳动教育的现状与策略,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也为教育管理者和教师提供实践指导。本文以清河县赵店中心校区为例,通过分析劳动教育理念、课程体系及教师培训现状,结合教育理论与实践经验,提出系统化、可操作的实施策略,以期为农村小学劳动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借鉴。

一、农村小学劳动教育实施的现状

(一)教育理念滞后

目前农村小学教育的实际操作中,教师教育理念仍受传统应试教育模式左右,大多把劳动教育当作附属课程或课外活动,而非核心课程,多数学校未把劳动教育纳入课程体系整体规划,教学目标与评价标准不明确,致使劳动教育功能难以充分施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关注语文、数学等学科成绩增长,对劳动教育重视不够,常以应付任务的方式安排诸如打扫校园、整理教室等简单劳动,诸如打扫校园、整理教室之类,无法系统培育学生的劳动意识与能力。部分老师对劳动教育价值的理解有偏差,仅把劳动当作体力活动,却遗漏了劳动过程中责任意识、合作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塑造,处在这样的教育环境里,极易将劳动看作 “额外负担” 或 “可有可无” 的活动,缺乏主动投入其中的动力,由此影响劳动素养与实践能力的塑造。

(二)课程体系缺乏科学性

现阶段农村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普遍有着体系不合理、安排碎片化的问题,课程内容层次模糊,教学设计大多是简单重复的日常劳动操作,难以构建循序渐进的技能培养路径,既不契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也无法完成知识、技能与价值观的综合培养,课程安排和学科教学未有效衔接,没有进行跨学科整合,学生在劳动实践里没有清晰的学习目标和合适的知识应用场景,易出现学习兴趣淡薄、参与度欠佳的状况。评价体系缺乏多样性,大多以任务是否完成为评判依据,未对学生劳动技能、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精神以及劳动态度等综合素质开展科学评价,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与积极性,劳动课程设计在不同年级和年龄段间既缺连续性,又无针对性,高年级劳动任务挑战性欠佳,低年级学生却可能遭遇难度过高的劳动任务,致使学生参与过程中滋生畏难心理或消极情绪,进而影响劳动教育的整体成效与价值体现。

(三)师资培训不足

劳动教育能否顺利推进,关键在于教师的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然而农村小学,师资培训却普遍匮乏,教师未接受系统的劳动教育理论培训,不少教师对劳动教育的理念、教学手段以及课程设计缺乏科学的认识,无法高效策划并组织具备实践意义的劳动活动;教师自身劳动技能欠佳,没有实际操作经验,难以给予学生专业指导或纠正操作中的错误,在此情形下,劳动教育课往往徒具形式,教师大多凭借口头指导或示例演示,学生实践技能难获有效提高。

二、农村小学劳动教育实施策略

(一)更新教育理念,强化劳动教育核心地位

更新教育思想是提升农村小学劳动教育成效的首要基础,学校需组织系统的培训与研讨活动,让教师明白劳动教育对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核心意义,不只是培养体力劳动技能,还包括价值观塑造、责任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育,教师应摒弃“劳动是辅助课程”的传统观念,树立“劳动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重要环节”的理念,把劳动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核心。学校能借助举办校内研讨会、教师经验交流会、课堂听课以及优秀案例呈现等多样途径,提升教师对劳动教育科学性和育人作用的理解,学校要设立保障教师劳动教育理念不断更新的长效办法,把劳动教育理念培训融入教师继续教育和职后培训规划,保障教师理念更新的连续性,不但能让教师在课堂组织、教学方法方面转变行为,还能悄然影响学生对劳动的看法,促使学生在劳动活动中展现主动与积极,以此达成劳动教育育人目标。

(二)完善课程体系,丰富劳动实践内容

科学完备的课程体系是劳动教育得以有效开展的关键支撑,农村小学要按照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打造系统化且多层次的劳动教育课程,课程内容既要有校园劳动、家庭劳动和社区服务,还应囊括手工技能、创新制作及社会实践等多样形式。课程设置需依照逐步深入、稳步推进的准则,恰当规划劳动实践的时间与难度,让学生在各阶段都能得到契合自身能力的发展契机,课程设计需突出跨学科整合,借助和语文、科学、美术等学科的有效结合,把劳动实践和知识运用相融合,增强学生综合素养。把手工制作跟科学探究或美术设计关联起来,把社区服务与社会学课程内容相融合,进而提升学习的趣味性与实践性,课程评价体系需实现多元化,既聚焦任务完成程度,又对学生的劳动技能、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及劳动态度进行评估,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和动力,增强劳动教育的整体成效。

(三)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学能力

教师是落实劳动教育的关键力量,其专业素养直接关乎教学成效与学生参与度,农村小学需定期为教师举办专项培训,其内容涉及劳动教育原理、课程设计办法、课堂组织策略以及评价体系构建等,可借助实地走访、示范课程观察、案例研讨等途径增强教师实践能力,让教师能规划并开展丰富且科学的劳动实践活动。学校可推动教师参与社区劳动、农业实践以及手工技能培训,提升教师劳动技能,提升指导学生的能力,针对培训机制建设,要构建教师劳动教育发展档案,记载教师培训、课堂实践及教学成果,为教师成长给予持续跟踪与反馈,借助构建课堂观摩、教学评比以及经验交流等机制,学校营造出教师相互学习的积极氛围,推动专业化发展,高素质教师团队既能增强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的科学性与实效性,还能在日常教学里凭借榜样力量,凭借示范效应,培养学生的劳动兴趣和责任意识,为农村小学劳动教育的持续推进筑牢根基。

结语

通过对农村小学劳动教育实施现状的分析可知,教育理念滞后、课程体系不科学及教师专业能力不足是制约劳动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学校应重视劳动教育核心地位,更新教师教育理念,设计系统化、多层次的课程,并开展针对性培训,提升教师实践指导能力。实施这些策略不仅能够改善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劳动技能与创新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为农村小学全面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同时,这一研究为农村小学劳动教育改革提供了可操作的参考路径。

参考文献

[1] 曾碧 , 马骊 , 颉静 . 农村小学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融合发展策略研究 [J]. 现代农村科技 ,2025,(03):153-156.

[2] 张建明 . 浅谈农村寄宿制小学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 [J]. 甘肃教育研究 ,2025,(02):102-104.

[3] 田风翀 . 农村小学劳动教育实践研究 [J]. 甘肃教育研究 ,2024,(16):93-95.

[4] 黄旭升 . 以教育装备辅助农村小学生职业意识教育:问题与路径 [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4,(15):13-17.

陈清广(1977.12--)男,汉族,河北清河县人,本科,中级教师,研究方向: 小学语文教学 。

身份证号:130534197112014637

陈梅红,(1994.03--)女,汉族,河北清河县人,本科,初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

身份证号:13053419940321462X

本文系“十四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劳动教育在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中实施现状及策略研究》( 课题编号 :23Y334) 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