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民族地区文化生态系统重构与发展研究
德吉卓嘎
日喀则市昂仁县秋窝乡便民服务中心 858500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现代化进程加速,高原民族地区面临着传统文化传承断层、生态环境压力增大、发展模式转型升级等多重挑战,如何在保护优秀民族文化和脆弱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现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关注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文化生态系统作为文化要素与生态要素相互作用、协同演化的复合系统,其重构与发展不仅关乎民族文化的传承延续,更影响着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全局。本研究选取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日喀则市作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深入剖析其文化生态保护的创新实践,揭示高原民族地区文化生态系统重构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规律,为构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民族地区发展模式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借鉴。
一、日喀则市文化生态系统现状
日喀则市位于西藏自治区西南部,地处青藏高原腹地,东邻拉萨市和山南市,西接阿里地区,北靠那曲市,南与尼泊尔、不丹、印度等国接壤,是连接南亚的重要门户和古丝绸之路的关键节点。作为“珠峰之乡”,日喀则市拥有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等独特的高原山地生态系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优化,2024 年全市地表水和主要江河湖泊水质达标率为 100% ,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 99.4% 以上,森林覆盖率 9.2% ,草原综合植被盖度 52.64% ,湿地保护率稳定在 43.3%[1] ]。文化资源方面,日喀则拥有扎什伦布寺等重要宗教文化遗址、江孜宗山抗英遗址等红色文化资源,以及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孜东文化生态保护区已成为首批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并正在创建国家级试验区。在产业发展层面,该市清洁能源装机容量达 190.8 万千瓦,绿色产品认证 25个,有机产品认证 18 个,2024 年接待游客 1242.26 万人次,旅游总收入 70.71 亿元,生态岗位带动就业效应显著,形成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2]。
二、日喀则市文化生态系统重构机制与路径
(一)制度体系重构与创新实践
日喀则市在推进高原民族地区文化生态系统重构过程中,构建了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的体系架构。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和创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专项组,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部门协调配合的工作格局。在法规建设方面,全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制定出台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等地方性法规,为文化生态保护提供法制保障。管理机制上,创新实行项目工作法和目标责任制,建立监管大联动工作模式,实现跨部门、跨区域协同治理。考核评价体系日趋完善,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2024 年全市生态考核排名跃居全区第二位。同时,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协调机制,深化“两监垂管”体制改革,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创新[3]。
(二)文化传承与生态保护协同路径
日喀则市在高原民族地区文化生态系统重构中探索出文化传承与生态保护深度融合的协同发展模式。该市深入挖掘藏族传统生态文化内涵,将“敬畏自然、保护生命”的民族文化基因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有机结合,创作推出生态主题文艺作品《黑颈鹤》,通过 12 次演出覆盖 2000 余观众,有效传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通过举办“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书画艺术展,展示《韵》《牧民习骑》等 40 多幅生态主题作品,参观人数达 180 余人,以艺术形式弘扬生态文明意识。市博物馆自然地理厅接待参观者 2420 人,组织青少年团队学习 4 次,科普青藏高原生态文化知识。常态化开展“践行新时尚 分类志愿行”主题宣传活动25 场,发放环保宣传手册5000 本,受益群众1 万余人次[4]。通过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实现静态展览、动态展示、活态传承相结合,让优秀传统文化在生态保护实践中焕发新的生机活力,形成了文化滋养生态、生态承载文化的良性互动格局。
(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构实践
日喀则市在高原民族地区文化生态系统重构中构建了“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融合发展新模式。该市锚定“基地化、规模化”目标,推进清洁能源产业集群发展,中核萨迦县 20 万千瓦风电、光伏治沙试点等重点项目落地实施,全年发电量同比增长 13.14% ,实现了生态修复与能源开发协同推进。在文化旅游融合方面,依托珠峰、扎什伦布寺等核心资源,打造“一峰两线三城四区五沟”特色品牌,成功申报 3 处4A 级景区,5A 级景区申报有序推进,“旅游+”战略持续释放发展活力。农牧业产业化水平显著提升,全市专合组织发展至 3810 家,其中 77 家合作社年加工产值突破 200 万元,农畜产品产业链不断延伸。生态岗位精准甄选 96516 个,落实补助资金 3.3456 亿元,人均增收 3500 元,实现了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双重效益 [5]。通过产业融合重构,形成了以文化为灵魂、以生态为基础、以产业为支撑的高原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路径。
三、日喀则市文化生态系统发展优化与政策建议
(一)发展优化路径与策略
日喀则市高原民族地区文化生态系统发展优化需要采取系统性、综合性策略。实施顶层规划统筹策略,编制文化生态保护“十五五”行动方案,建立健全美丽西藏建设“ 1+N ”实施体系,推动自治区、地市、县区分层级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推进数字化保护传承策略,建设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科学布局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推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创新文化传播表达方式。强化品牌培育提升策略,深化环珠峰边境旅游试验区建设,探索建立环珠峰旅游联盟,打造国道 318 和 219 精品旅游景观大道,发展高端边境旅游、跨境旅游、康养旅游等特色产品。完善人才培养支撑策略,构建文化传承人培养体系,加强生态环保铁军建设,持续锻造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敢担当的专业队伍。建立多元参与机制策略,推动美丽西藏建设全民行动,发挥社会组织桥梁纽带作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文化生态保护的良好氛围。
(二)政策建议与保障措施
针对高原民族地区文化生态系统发展需求,日喀则市应构建多层次政策保障体系。国家层面需强化顶层支撑,设立文化生态保护专项资金,完善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高原民族地区的政策倾斜力度,建立科技创新平台为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提供技术支撑。自治区层面应统筹区域协调,制定《实施 < 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 > 办法》等地方性法规,建立分级分类保护体系,完善考核评价激励机制,推动水泥行业进入全国碳交易市场,构建适应气候变化工作体系。地市层面要创新实施机制,编制文化生态保护专项规划,建立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制度,推动监测数智化转型,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加强环境、农村、土壤等领域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社会层面需协同发力,构建全民参与治理格局,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推动绿色金融体系建设,支持环保产业与循环经济发展,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完善监督评估体系,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公众监督的文化生态保护长效机制。
结束语
高原民族地区文化生态系统重构与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在传承中创新、在保护中发展。日喀则市的实践探索表明,通过构建制度创新、文化传承与生态保护协同、产业融合发展的重构机制,能够实现文化滋养生态、生态承载文化的良性互动格局。面向未来,高原民族地区应当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在保护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在发展中筑牢生态安全屏障,走出一条具有高原特色、民族特点、时代特征的文化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道路。这不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更是对人类文明永续发展的重要贡献,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生动的实践范例。
参考文献
[1] 钟敬秋 , 高梦凡 , 韩增林 , 等 . 基于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的人地关系空间重构 [J]. 地理学报 ,2024,79(07):1682-1699.
[2] 刘信 . 重构滇西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系统的研究 [J]. 科教导刊 ( 上旬刊 ),2017,(25):148-149.D
[3] 李锦 , 周娓 , 罗娜娜 . 青藏高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J].中国藏学 ,2025,(01):1-11+209.
[4] 李小稳 . 乡村振兴背景下昌都高原生态茶文化创意集聚区构建策略 [J]. 福建茶叶 ,2024,46(11):167-171.
[5] 刘刚 , 范康 , 魏小星 , 等 . 青藏高原草原生态文化对草原治理的启示 [J]. 草学 ,2020,(06):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