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跨学科项目化学习中驱动性问题链的设计与优化
黄志鹏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510000
引言
项目化学习是以学生为主导、以学生的合作探究为主要形式的学习模式。开展项目化学习旨在引导学生围绕项目展开自主探究,通过分工合作、集体讨论与总结的形式,自主积累认知和经验。在育人视域下,开展项目化学习对课程育人的落实具有重要意义。跨学科教学则是以学科融合为基础、以突破学科界限的知识整合与实践探究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开展跨学科教学旨在为学生搭建框架更完整的知识体系,让学生可以从研究和应用两个角度出发,梳理不同学科知识间的联系,同时学会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与技能解答现实问题。在项目化学习的框架下开展跨学科教学,初中英语教师需要以英语课程的基本性质为立足点,从主题设定开始,将学科融合的理念融入项目化学习的全过程,以更好地锻炼与提升学生的思维、意识和能力。
1 基于项目化学习的初中英语跨学科教学实践的理论依据
1.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动建构与情境关联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项目化学习与跨学科教学实践的核心理论基础之一。该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非简单地接收和记忆信息。在跨学科项目化学习中,学生处于真实或模拟的真实情境中,通过主动探索、合作交流解决问题,从而构建属于个人的知识体系。情境关联的学习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英语语言的实际运用,还能促进他们融合英语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形成跨学科认知结构。可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与项目化学习强调的做中学、学中做理念不谋而合。
1.2 认知负荷理论:信息整合与认知优化
认知负荷理论关注学习过程中认知资源的分配、利用。该理论认为人的工作记忆容量有限,过多的外在信息会增加学习者的认知负荷,影响学习效果。然而,在初中英语跨学科项目化学习中,教师精心设计项目任务,使学生将分散在不同学科中的相关信息进行整合,形成有意义的知识网络。此过程有助于减少不必要的认知负荷,优化学生的认知资源分配,提高其学习效率。
1.3 多元智能理论:尊重差异与全面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由加德纳(Gardner)提出,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化的,包括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等类型。该理论为初中英语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在项目化学习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智能类型选择适合的学习路径和项目任务,从而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同时,跨学科项目化学习鼓励学生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实现多元智能的协同发展。
2 以项目化学习实施跨学科教学的意义
2.1 能以项目为载体整合跨学科知识
开展跨学科教学的起点是跨学科整合知识,而在项目化学习框架下,教师可以项目为载体整合跨学科知识,即从问题或现象的多面性出发,将问题指向的不同学科整合到一起开展教学,尤其是其中存在某种相似性或逻辑关联的内容。知识架构的完整性与和谐性会影响学生对其中知识内容的理解与迁移,借助项目这一载体,教师能够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搭建起一个更完整、更和谐的知识体系,方便学生站在解决问题的视角下完成知识探究。
2.2 能以项目为驱动引导跨学科思考
学习的表层目的是掌握更多知识与技能,深层目的是开发思维潜能,根本目的是学会如何思考和如何解决问题。开展跨学科教学,以知识本身的关联为线索理解、记忆更多知识是基本目标,能将不同学科的知识串联起来解答同一个问题才是核心目标,过程中学生对解题思路的梳理和解题方案的整理具有重要意义。而以项目化学习实施跨学科教学时,教师可以项目为驱动指导学生进行跨学科思考,并借此实现对学生解题能力的锻炼与提升。
2.2 能以项目为线索串联跨学科探究
在跨学科教学视域下,主学科与跨学科之间有主次差异,但没有等级差异。开展跨学科教学,不是简单地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来补充、解释主学科的知识,而是以主学科视角为切入点,从问题的本质和根源出发,展开对主学科与跨学科的整体性探究,并借助探究过程实现对学生的个性化、全方位培育。基于此,在以项目化学习实施跨学科教学时,教师可以项目为线索串联跨学科探究,将对多学科的探究融合到项目中,形成一条完整主线。
3 初中英语跨学科项目化学习中驱动性问题链的设计
3.1 驱动性问题链核心目标的明确化
初中英语跨学科项目化学习当中,驱动性问题链的主要目的就是引领学生围绕某个主题,综合利用英语和其他学科的知识开展深入探究,这种目的促使教师所设计的驱动性问题既要符合英语课程的语言学习需求,也要包含跨学科要素,这样才能保证问题既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又能推动他们的知识整合与思维发展。比如,Section 1:Experiencing and Understanding Language 在设计驱动性问题时,教师首先需要确定核心目标,也就是希望通过这些问题链让学生实现哪些具体的收获。这些目标需要具体化、可度量的,并且要和英语课程的核心素养以及跨学科学习的要求密切相关。比如,“学生能通过项目探究,理解并运用英语描述不同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学生能结合英语和其他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一个现实世界中的复杂问题”。
3.2 构建层级清晰的驱动性问题体系
教师确定好核心目标之后,就要围绕主题搭建起一套有层次、讲逻辑的驱动性问题体系,这套体系要有基础性问题、进阶性问题和挑战性问题这三个层级,基础性问题主要是让学生掌握项目所必须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像“环保领域常用的英语词汇有哪些”这种问题就属于这个范畴;进阶性问题则是要让学生把基础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去,比如,Unit 2: Amazing Numbers 探讨数字神奇的时候,可以设置进阶性的问题:如何用英语解释数学中的比例的概念并举例说明它在环保项目中是如何使用的。这类问题不仅要考查学生的基础词汇,还要考查学生把这些词汇和数学概念结合去解决实际问题。而有挑战性的问题更进了一步,是想要激起学生们的深思与创造力的,例如“设计一个跨学科项目,用英语和数学的知识去分析当地的水使用情况,并且给出一个节约用水的创意方案”。这样的问题既考验学生对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又激励学生提出新的、可行的解决方案。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层级分明的问题驱动系统,教师就可以很好地带领学生由浅到深,一步一步提高学生的跨学科思维与问题解决的能力。
3.3 构建真实且具挑战性的驱动问题情境
在建构起层次分明的驱动性问题体系之后,教师还需重视创设真实又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使得驱动性问题链更贴近于现实生活,从而加强学生的代入感与探究意愿。真实的问题情境可以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英语作为一种交流工具的实际意义,以及跨学科知识对于解决现实问题的重要性。比如,在“环境保护”主题项目当中,教师可以营造一个国际环保会议的模拟情境,要求学生扮演不同国家的代表,用英语就环保政策,技术创新,公众参与等话题展开交流和辩论。如此情景之下,不但让学生要凭借英语展开准确且畅快的表达,还会推动学生去认识环保领域里的各类跨学科常识,包含环境科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等,从而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锻炼自身的跨学科思维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景还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与创造力,促使他们不断地去探寻并且改进,做到由单纯接收知识向解决问题过渡。
3.4 优化驱动性问题链的动态调整机制研究
开展初中英语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时,教师需构建起动态的问题链调整机制,按照学生的学情反馈和项目推进状况,随时改良驱动性问题。这种调整包含三个层面:第一,通过课堂观察与小组讨论记录,找出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里暴露出的知识盲点和思维障碍,假如察觉到学生对于环保政策里的经济术语难以掌握,就可以增添“怎样用英语去诠释碳交易机制背后的经济原理”这类衔接性问题;第二,依照项目所处的阶段特性来调整问题的难易程度,在项目初始阶段布置更多基础性的引导问题,到了中间阶段就多设一些分析比较类的问题,后期则侧重于引入创新设计类问题,以此营造出一个逐步递进的认知阶梯;第三,创建问题链的弹性空间,让学生在核心问题框架内自行产生出子问题,好比可以让学生把“设计跨学科环保方案”这个核心问题,拓展成“怎样去评判这个方案在社会上是否会被接受”这样的个性化探究方向。这样一种动态调整机制既可保持问题链结构的完整,又可满足不同学习群体的差异性需求,从而达到驱动性问题链与学生学习过程的完美对接。
4 初中英语跨学科项目化学习中驱动性问题链优化策略
4.1 提升问题链的跨学科融合性
要想提升问题链的跨学科融合度,初中英语教师就得从各个层面入手,第一,在问题设计环节,教师要充分探究英语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就拿“历史与文化”这个主题来说,在设计驱动性问题的时候,可以加入地理,艺术等学科的元素,设计出类似于“怎样用英语来描绘不同地区文化对当地建筑风格所产生的影响”的问题,这样既能考察学生的英语表达水平,又能促使他们利用地理知识去分析地域特点,再结合艺术欣赏能力去体会建筑风格的文化意义。在项目执行期间,教师要促使学生动用各类学科知识与技能去解决问题。就拿“全球气候变化”这个主题来说,学生既要用英语来搜集资料、撰写报告,还要依靠数学统计手段分析气候数据,凭借科学知识阐释气候变化缘由。通过社会科学视角探寻应对办法,这样的跨学科综合应用可以明显加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
4.2 增强问题链的开放性与探究性
在优化初中英语跨学科项目化学习中的驱动性问题链的时候,要提升问题链的开放性和探究性,开放性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来思考问题,从而培育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革新能力。如Unit 3: Our Digital Lives 在“数字生活”的主题项目中教师就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你认为数字技术怎样改变了我们的社交方式?这些变化对青少年有哪些积极的和消极的影响呢?”这一类问题没有定的答案,可以依据自己的观察,社会现象或是各种学科去作答。而探究性问题可以激励学生去主动探寻未知领域,学生可通过资料收集,实验验证或者社会调查等方法来找到新问题并提出自己的新观点。在讲到“数字产品的环保影响”这个话题的时候,教师也可以问:我们每天用的手机,平板电脑,它们在生产,使用,废弃的过程中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呢?身为消费者,我们能做什么以减小这种影响?”这样既要求学生用英语表达,又促使学生从环境科学、经济学等角度去思考,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4.3 重视问题链的层次与关联性
在初中英语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的驱动性问题链构建过程中,问题链的层次性与关联性同样不能被忽略,层次性即问题链要包含从浅入深、由简到繁的梯度问题,以保证不同学习水平与能力的学生均能在问题链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切入点,进而逐步深入探究。例如在“健康生活”主题项目中,可设计一系列层层递进的问题,从“如何用英语描述健康饮食的重要性?”这一基础性问题入手,逐步过渡至“如何结合生物学知识,分析不同食物对健康的长期影响?”,这样的进阶性的问题,从而到最后的“设计一个通过英语展示的一个跨学科健康生活计划,并解释其科学依据”这样的挑战性的问题。这样一层一层递进式的设置,让整个项目的难度和问题的设置都有了一个由易到难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提升自身的思维层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关联性的部分则是在问题设计时需要注意的部分,需要让整个问题链中问题间相互联系,相互关联形成有机的整体,共同向核心的目标进发,这样的关联不是仅仅问题的内容层面的关联,也包括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的关联。
结语
总之,在初中英语跨学科项目化学习过程中,驱动性问题链的优化设计对教师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教学核心目标明确、创建问题层级清晰的系统问题、构建问题情境真实且富有挑战性的环境、动态调整问题情境的优化过程来促使学生在主动探索和交流中构建跨学科认知结构。并且对问题链优化设计中问题跨学科融合度提高、问题开放性和探究性提高、问题层次性、相关性要有所重视,以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不断摸索和尝试,优化驱动性问题链的设计过程,以此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徐婕 . 项目化学习:初中英语教学跨学科整合与创新探究[J]. 新智慧,2025(03):7-9.
[2]陈龙莲 . 基于跨学科融合视角的初中英语项目化学习设计与实践——以科普版初中英语七年级上册 Unit4“Funinthesun”为例[J]. 校园英语,2024(49):60-62.
[3]丁芳 . 初中英语项目化学习中的跨学科整合与创新探究[J]. 校园英语,2024(17):16-18.
[4]赵文娟 , 王丹 . 初中英语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实践探索———以外研版教材八年级下册 Module9Friendship 为例 [J]. 教学月刊:中学版(外语教学),2023(01):6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