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貌原则视角下英汉委婉语的对比研究
毕文尚
青岛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1. 引言
随着全球化加深,语言得体性和文化敏感性愈发重要。委婉语作为关键策略,影响沟通效果。英汉委婉语既有共性,又因历史文化等差异呈现个性。研究二者共性与差异,具语言学理论价值,且对消除跨文化交际障碍、增进文化理解意义重大。委婉语是语用学的重要内容。本研究从理论与实践维度探讨英汉委婉语在礼貌原则下的表现与特点。理论层面,剖析其在词汇、句法和语用功能上的差异,揭示礼貌原则的不同体现方式,丰富语用学理论体系,推动理论发展。实践层面,全球化背景下,该研究能助语言学习者准确运用委婉语,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翻译实践提供指导,促进跨文化信息交流的准确与流畅。
2.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1 Leech 礼貌原则
Geoffrey Leech 在《语用学原则》中基于 Brown 和 Levinson 的“面子理论”提出礼貌原则,旨在构建语言交际中礼貌策略的运作机制。Leech 认为,语言使用者需通过策略维护双方的积极面子与消极面子。为此,他提出六项准则,这些准则构成礼貌语言的生成与理解机制,为分析英汉委婉语的礼貌策略提供理论工具(Leech,1983)。
得体准则(Tact Maxim):强调最小化他人损失,最大化他人利益。慷慨准则(Generosity Maxim):要求语言使用者最小化自身利益,最大化自身付出。赞誉准则(Approbation Maxim):倡导最小化对听者的贬损,最大化对其赞扬。谦逊准则(Modesty Maxim):注重克制对自身的夸赞,最小化对自身的赞扬,最大化对自身的贬低。一致准则(Agreement Maxim):旨在最小化分歧,最大化共识。同情准则(SympathyMaxim):强调最小化敌意,最大化共情。
2.2 委婉语的定义
“euphemism”一词源自希腊语,其中前缀 eu- 表示 “好、善”,词根 pheme 代表 “话语或发言”,其本义是 “善言”“好话”。20 世纪 70 年代,Lakoff\ 首次提出委婉语概念,认为其功能在于使事物表述模糊。20 世纪 80 年代,George Blunt 引入“euphemism”一词,将其定义为对令人不快语句的礼貌且易接受的诠释。
在汉语中,“委婉”一词由“委”与“婉”组成,皆有“曲”之意,其意义已由具体的“弯曲”转变为抽象概念。委婉语的基本特征,就是一些让人听起来悦耳、礼貌或是无恶意的词或词组,用来代替那些刺耳、粗 俗、不雅的词语(邓炎昌、刘润清,1989)。其主要修辞作用是在语言表达上减少刺激性和敏感性,从而起到一种缓冲或美化的作用 ( 李绍青 , 李正栓 ,2021)。
3. 礼貌原则下英汉委婉语的翻译策略对比
3.1 词汇层面的英汉委婉语对比
3.1.1 英语委婉语的词汇特点
a. 语义扬升
英语委婉语通过语义扬升,巧妙美化词汇,有效减少对他人的冒犯,通常在交际中充分体现得体准则、赞誉准则与同情准则。
将“garbage collector(垃圾工)”称为“sanitation engineer(环卫工程师)”,赋予普通劳动者“工程师”带有专业技术光环的头衔,弱化职业间的等级差异,既表达对劳动者的尊重,也避免因直白表述可能带来的轻视感。这些职业委婉语在很大程度上旨在体现对各种工作的尊重,提升对方的社会地位,以此来降低对他人的贬低,增强对他人的赞美。描述身体特征时,以“full-figured(丰满)”替代“fat(肥胖)”直接用“fat”会给人强调肥胖的负面联想,可能引发自卑或尴尬;而“full-figured”(丰满)则通过重构身体特征的意义,突出曲线美和健康感,通过得体与同情准则减少对他人负面影响的表达,避免直接贬损或冒犯。
b. 模糊化表达
模糊化表达是英语委婉语遵循同情准则的重要体现,旨在减轻负面信息给人带来的刺激。
谈及“死亡”,常用“pass away(离世)”“depart(离去)”替代直白的“die(死亡)”,这类词淡化了死亡的悲剧色彩,用一种相对温和、诗意的方式表达生命的消逝,给予交谈对象心理上的安慰;描述“疾病”时,以“visually impaired(视力受损)”替代“blind(失明)”强调个体能力的状态而非身体缺陷,避免因过于直接的表述引发对方的痛苦情绪,展现出对他人感受的关怀与同情。
c. 外来词借用
英语常借用拉丁语等外来词提升委婉度,充分体现得体准则。例如,用“perspiration”替代“sweat”,前者源自拉丁语“perspirare”(意为“透过皮肤呼吸”),自带学术化构词逻辑与正式语体特征;相较于口语化的“sweat”, “perspiration”通过外来词的语义包装,将生理现象转化为更文雅的表述,有效规避后者可能关联的“粗俗”“不雅”联想。这种词汇选择在正式场合中尤为常见,当需要描述身体机能时,拉丁语源的委婉词通过提升语言的典雅性,减少对听话人感官的直接刺激,使表达更符合得体准则中减少他人损失以及加强感的要求,在维护交际双方面子的同时,也体现语言策略对社会礼仪规范的顺应。
3.1.2 汉语委婉语的词汇特点
a. 敬谦辞系统
汉语拥有丰富的敬谦辞系统,充分体现谦逊与赞誉准则。敬辞方面,用“贵姓”来尊称对方姓氏,相较直白的“你姓什么”,“贵”字赋予对方尊贵之感,表达对他人的高度尊重与赞誉。谦辞方面,将“我家”称为“寒舍”,“寒”字自贬房屋简陋,通过降低自身姿态维护对方面子;用“拙见”表述个人意见,替代“我的想法”,“拙”字谦逊地表明观点可能存在不足,展现出低调与恭敬,在人际交往中促进和谐关系的建立。
b. 文化典故隐喻
汉语委婉语善于运用文化典故进行隐喻,体现得体准则。关于“死亡” ,“仙逝”源自道教文化中仙人飞升的概念,“圆寂”则出自佛教涅槃之意,将死亡神圣化,用充满文化内涵的表述替代直白说法,既避免不吉利的表达,又赋予死亡一种超脱的意境;描述“疾病”时,“欠安”源自古语,含蓄地表达身体不适,“采薪之忧” 典出《孟子》,以委婉典雅的方式代指生病,符合传统礼仪中避讳疾病的习惯,使语言表达更加得体、文雅。
c. 谐音与语义转换
汉语通过谐音与语义转换实现委婉表达,遵循一致准则,促进交际双方的和谐共识。如将“负债者”称为“负翁”,利用“负”与“富”的谐音,以幽默诙谐的方式化解因负债可能带来的尴尬;“解手”用来表达排泄,其说法源自古代囚犯被押解时需要解开绑手的绳子才能如厕的手势,通过迂回的语义转换,避免直接提及生理需求,使交流在轻松、一致的氛围中进行。
3.1.3 词汇层面的深入对比
在词汇层面,英语委婉语多借助法语、拉丁语等外来词,“环卫工程师(sanitation engineer)”“不同能力者(differently abled)” 等专业术语重构词汇价值,其 “得体” 建构基于外在语言阶层区隔,突出 “赞誉准则”,如将 “垃圾工” 美化为专业职称,以提升所指对象的社会认同。汉语委婉语则源于本土文化,像 “仙逝”“圆寂” 这样的道教佛教典故,“寒舍”“拙见” 这类自贬尊人的敬谦辞,其 “得体” 与 “赞誉”紧绑典籍雅言、谐音文化等内在文化积淀,在涉及死亡、尊长等话题时,“谦逊准则” 通过 “犬子”“贱内” 等自贬表达维系伦理秩序,“一致准则” 借系统性避讳 “死”“病” 等禁忌词达成群体交际和谐。
在模糊化策略上,英语倾向创造 “ 经济弱势(economicallydisadvantaged)”“妊娠终止(termination of pregnancy)” 等专业术语或抽象名词,用理性语义包装弱化负面联想;汉语则挪用 “有恙”“玉陨香消” 等文雅词汇,模糊表达常含诗意隐喻,如 “采薪之忧” 典出《孟子》代指疾病,在语义迂回中蕴含文化哲理。
情感导向方面,英语 “同情准则” 多以直接术语面向弱势群体,如 “贫困者(underprivileged)”;汉语同情常隐于 “得体” 表达与家庭伦理,对逝者用 “千古” 替代 “死亡”,通过文化避讳体谅家属情感,使委婉语成为集体关怀载体。这种差异源于英语文化侧重 “个体价值显性提升”,汉语文化注重 “伦理情感隐性维系”。
3.2 句法层面的英汉委婉语对比
3.2.1 英语委婉语的词汇特点
a. 被动语态
英语委婉语常借助被动语态隐藏施事者或模糊责任归属,降低话 语对抗性,避免冲突或尴尬,契合得体与一致准则。如表达“犯错” 时,用“Mistakes were made”替代“I/We made mistakes”,隐去施事者, 弱化批评指责,减少矛盾,体现得体准则。拒绝他人请求时,说“Your request has been denied”而非“I/We deny your request”,模糊拒绝主体, 降低压迫感,维护双方一致性,避免破坏交流和谐氛围。。
b. 否定软化策略
英语委婉语常运用否定软化策略,通过否定词与比较级结构的结合,或使用委婉否定词来减弱否定力度,这一表达策略充分体现得 体、 慷 慨 与 同 情 准 则。 例 如 用“It is not uncommon...” 替 代“It iscommon...”,通过“not uncommon”的双重否定结构弱化断言的绝对性,避免语气过于强硬,符合得体准则中减少对他人观点强加的要求;在表达拒绝或请求时,使用“I'm afraid I can't help you.”或“I don't supposeyou could...?”,前者以“afraid”传递歉意,后者用“don't suppose”降低指令性,既通过弱化否定语气减少对对方的强加感,体现了得体与慷慨准则,又以委婉表述体谅对方可能面临的不便,践行同情准则,在维护对方面子的同时,确保交际氛围的和谐。
c. 疑问句代替祈使句
疑问句代替祈使句,以疑问形式表达请求或建议,为听者提供选择空间,这一策略显著体现得体准则与慷慨准则。例如,用“Could youpossibly open the window?”替代直接的“Open the window.”,通过情态动词“could”与“possibly”构建疑问句式,将命令式请求转化为协商语气,既减少了对听者的强加感,符合得体准则的要求,又赋予其拒绝的权利,将交际中的主动权让予对方,体现了慷慨准则的内涵。
d. 借助虚拟语气表达
英语委婉语还常借助虚拟语气表达假设、愿望或非现实情况,使建议、批评或请求更显间接与试探性,深度契合得体、慷慨与谦逊准则。如在提出批评或建议时,说“It might be better if you arrived earlier.”通过“might be”的虚拟结构弱化确定性,将观点转化为一种可能性探讨,既遵循得体准则减少对对方的直接指责,又以谦逊姿态降低自身评判的权威性;“I would suggest we postpone the meeting.”用“would suggest”的委婉表达,避免以强硬态度推行建议,体现得体准则的要求。
3.2.2 汉语委婉语的词汇特点a. 无主句与省略主语结构
在批评、建议或陈述不愉快事实时,汉语常用无主句或省略主语结构。这种结构有助于避免直接指向具体责任人,从而降低话语的锋芒。例如,“这事做得不太妥当”替代了“你/他这事做错了”,这既体现了得体准则,避免直接指责;又体现了谦逊准则,不自居评判者;还体现了一致准则,寻求表面和谐。再如,“该走了”替代了“我们/你该走了”,通过省略主语,弱化了催促的强加性,体现了得体准则。
b. 话题句
汉语的话题句结构在委婉语中也较为常见。将要陈述的负面信息置于句首作为话题,评论部分则相对中性或委婉,或用来表达愿望、可能性。例如,“这个方案嘛,可能还需要再斟酌斟酌”,将批评焦点放在“方案”而非人上,减少了对听话人面子的威胁,符合得体准则;同时,通过将问题置于共同探讨的框架下,体现了一致准则。再如,“那笔钱的事,以后再说吧”,通过将“那笔钱的事”作为话题,弱化了拒绝感,体现得体准则。
c. 插入语与语气词的使用
汉语中大量使用插入语和句末语气词来软化语气,增加话语的商榷性、不确定性或情感共鸣。例如,“您看,这事是不是再考虑一下?通过插入语“是不是”和语气词“啊”,降低了建议或请求的强加度,体现得体准则和一致准则。又如,“他最近身体不太好呢”,通过语气词“呢”,在提及疾病时表达了关切之情,体现同情准则。再如,“恐怕要让你失望了”,利用插入语“恐怕”预先表达歉意和体谅,体现得体准则和同情准则。
d. 否定词的迂回使用
汉语有时不直接使用“不”否定,而采用“有待…”“尚需…”“难以…”等结构间接表达。例如,“您的意见很有价值,但目前实施起来尚有困难”替代了直接说“不行”,通过迂回的方式表达否定,体现了得体准则。再如,“这个要求有点难以满足”替代“不能满足”,同样以委婉的方式传达了拒绝的信息,符合得体准则。
3.1.3 句法层面的深入对比
英汉委婉语句法差异是礼貌准则在不同语言中的形式化体现。英语委婉句法依靠动词形态变化和助动词来构建间接性。例如,被动语态(“Mistakes were made”)隐藏施事者以弱化责任,虚拟语气(“Iwould suggest…”)降低断言强度,情态动词(could/might)使请求变得试探性(“Could you…?”),这些手段直接体现了得体和慷慨准则。相比之下,汉语以语序和虚词系统为核心。无主句(“这事做得不妥”)和话题句(“这个方案嘛,再斟酌”)将批评焦点转向事件,符合得体准则。插入语和语气词(如“也许”“吧”)软化语气,如“恐怕这样不好吧”,通过语境实现委婉。英语借助被动结构和否定软化(“notunhappy”)来弱化责任与断言,汉语则通过主语省略和话题前置达到类似效果。在请求表达上,英语用疑问句(“Would you…?”)赋予选择空间,汉语则用“能不能……”“麻烦你……”等句式兼顾得体与慷慨。汉语的谦逊准则更具文化特色,除了弱化表达(“我想……”),还通过自谦语(“鄙人认为”)或主语省略来强化“贬己尊人”。话题句(“这事我们商量”)善于将负面信息纳入共同探讨框架,以语境化策略维护和谐。这种差异反映了西方理性礼貌与东方伦理礼貌在句法上的分野。
3.3 语用层面的英汉委婉语对比
3.3.1 英语委婉语的语用
a. 个体面子的维护
消极面子与积极面子的双向守护。英语文化高度重视个体“不被强加”的消极面子需求,因此委婉语常以疑问句(“Could you…?”)、情态动词(might/would)弱化请求强制性,践行得体准则与慷慨准则;在批评场景中,用“unwise”替代“stupid”等模糊词,或借被动语态(“Mistakes were made”)转移责任,落实得体准则与赞誉准则;表达自身成就时,以“I managed to…”替代强势表述,通过谦逊准则减少自我表扬,用“实现个体“不被干涉”与“被尊重”的面子需求平衡。
b. 社会和谐的维系:
群体共识与情感共鸣的语言实践。在涉及种族、残疾等敏感话题时,“differently abled”“flight attendant”等政治正确表达通过一致准则避免群体分歧,借同情准则体谅他者感受;面对死亡等不幸话题,“passaway”“loss”等模糊表述既通过得体准则规避社交不适,又以同情准则照顾逝者家属情感,此类表达将礼貌原则转化为社会交往的隐性规范,以语言策略协调群体关系、减少文化摩擦。
c. 职业形象与禁忌话题的话语建构
价值提升与文化避讳的双重目标。职场中“downsizing”替代“layoffs”、“pre-owned”替代“used”等表达,通过语义扬升赋予职业或产品正面价值,直接践行赞誉准则;针对生理缺陷(“visually impaired”)、经济困境(“economically disadvantaged”)等禁忌话题,借抽象术语或中性表达规避冒犯,兼顾得体准则与同情准则,使委婉语成为提升专业尊严、消解文化禁忌的语言工具,实现礼貌原则对职业场景与社会文化的双重适配。
3.3.1 汉语委婉语的语用功能a. 维护关系与人际和谐
汉语文化重群体和谐,面子观侧重积极面子,即求认可与接纳。汉语委婉语核心在于:一是避直接冲突,用无主句、模糊表达示弱,如 “这事有点难办”,显谦逊;二是守尊卑秩序,对长辈、上级用敬语,自称用谦辞,像 “令尊”“拙作”;三是在特定场合守礼仪,如宴请问 “用饭”不说 “吃饭”,客人走时说 “慢走”“留步”,这些都体现谦逊与尊重。
b. 避凶求吉
对不吉利字眼和事物的避讳具有深厚的民俗文化根基,远超英语文化中的类似行为。避免直接说“死”、“病”、“灾”、“破财”等,使用替代语 ( 百年之后、有恙、碎碎平安 ),体现了对一致准则(避免提及不吉引发不和谐)和得体准则(避免破坏喜庆或庄重氛围)的严格遵守,背后是趋利避害的集体心理。
c. 表达关切与体恤
在表达对他人不幸(疾病、挫折、丧事)的关心时,使用委婉语 ( 节哀顺变、保重身体、遇到点波折) 体现同情与关怀(同情准则)。
体现谦逊含蓄的民族性格: 在表达个人成就、接受赞扬、展示拥有物时,普遍运用自谦语 ( 哪里哪里、过奖了、寒舍、薄酒 ) 已成为一种深层的文化习惯和社交规范,是谦逊准则在汉语文化中的典型外化。
3.1.3 句法层面的深入对比
英汉委婉语差异源于文化对面子观与礼貌准则的不同侧重。英语重在保护个体消极面子,以得体和赞誉 / 谦逊准则为主,常用情态动词弱化指令、被动语态转移批评焦点。汉语则侧重群体积极面子,一致、谦逊及得体准则占主导,通过话题句营造共识、自谦语恪守礼节。
在社会规范层面,汉语对敬语系统和死亡禁忌要求严格,违反视为失礼;英语政治正确表达规范但具争议性。禁忌方面,汉语对死亡、疾病的避讳深入谐音文化和日常礼仪,英语则集中在种族、性别等敏感领域及粗俗语。
“谦逊”内涵上,英语仅弱化自身断言,汉语是系统性 “贬己尊人”,体现在自谦语和称呼礼仪等多方面。功能上,英语委婉语借职业雅称提升职场形象,汉语以关系维护为核心,通过策略实现人际和谐与社会礼节。两者在同情表达与尴尬规避上有共性,但文化侧重不同。
4. 汉委婉语差异的文化因素分析
4.1 面子观与社会价值观的分野
英语文化以个体主义为根基,强调 “消极面子”(不被干涉的自由),因此委婉语侧重通过句法形式(如被动语态、情态动词)减少对他人的强加,契合得体准则。汉语文化植根于集体主义,注重 “积极面子”(群体认同),委婉语依赖敬谦辞系统(如 “寒舍”“贵姓”)和话题句结构维系人际和谐,凸显一致准则与谦逊准则。这种差异源于西方 “个体自主” 与中国 “群体共生” 的价值分野。
4.2 哲学传统与思维方式的差异
英语委婉语的 “理性化” 特征(如拉丁语借词 “perspiration”)与西方哲学的逻辑实证主义相关,通过学术化词汇构建认知距离;汉语委婉语的 “意象化” 倾向(如 “驾鹤西去”“采薪之忧”)则受儒家 “中庸之道” 与道家 “含蓄审美” 影响,借文化典故实现语义迂回。前者体现 “逻辑疏离” 思维,后者反映 “意境含蓄” 的东方哲学。
4.3 宗教民俗与社会规范的影响
汉语委婉语中大量宗教典故(如佛教 “圆寂”、道教 “仙逝”)和民俗避讳(如 “猪利” 代 “猪舌”),源于传统文化中 “避凶求吉”的集体心理;英语委婉语对政治正确(如 “differently abled”)的重视,根植于多元社会对个体权利的保护意识。前者依托宗教伦理构建礼仪体系,后者基于社会契约维护公共话语规范。
5. 结论
英汉委婉语在礼貌原则下呈现显著差异:英语重 “形式化委婉”,借外来词和句法手段维护个体面子;汉语重 “语境化委婉”,依托文化意象与礼仪规范维系群体和谐。这种差异本质上是西方 “理性个体”与中国 “伦理集体” 文化内核的映射,研究为理解跨文化语用策略及避免交际失误提供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Brown P, Levinson S. Politeness: 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M]. C ambridge University Pres , 1987.
[2]Lakoff R T . T he Structure of Language[M]. Prentice- Hall, 1973.
[3]LEECH G.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1983
[4] 邓炎昌,刘润清. 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89:210.
[5] 郭孟圆 . 跨文化交际中英语委婉语的构成及语用分析 [J]. 山西能源学院学报 ,2024,37(03):45- 47.
[6] 李绍青,李正栓 . 委婉语在公示语中的应用及翻译 [J]. 中译外研究 ,2021,(02):172- 182.
[7] 束定芳 . 委婉语新探 [J]. 外国语 ,1989(3).
[8]夏秀芬.浅谈英语委婉语的范围及表达形式[J].大学英语,19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