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邓小平改革思想的缘起、要义及启示

作者

龚远帅

济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济南 2500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对中国改革作出了一系列精辟论述,形成了一个完整思想体系。邓小平改革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深刻回答了“什么是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怎样进行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邓小平改革思想的背景缘起

一是深刻把握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中国从数千年的封建专制走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建设。邓小平改革思想就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二是深刻把握时代发展潮流。“文化大革命”后,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在徘徊中前进,与世界发达国家差距拉大。在这样严峻的情况面前,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回答“中国向何处去”这一决定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邓小平改革思想就是在看清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大势与历史规律、掌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三是深刻把握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期盼。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给党和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了严重的灾难,生产关系严重违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人民渴望自由与致富,吃饱穿暖成为亿万人民的殷切期盼。严峻的经济条件下,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由于受到人民公社化的束缚得不到充分发展,甚至付出宝贵的生命,导致在全国范围内多数农民口粮不足,生活陷入极度困难的境地。

二、邓小平改革思想的核心要义

一是明确改革的领导力量与依靠力量。邓小平同志指出,“改革要成功,就必须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1;“中国由共产党领导,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由共产党领导,这个原则是不能动摇的”2。中国共产党是全国各族人民的领导核心,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其次,邓小平十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他指出,党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地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

二是阐述改革的性质和目的。邓小平同志认为,改革就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3。改革关系到党和国家命运,是对过去社会主义曲折探索的反思,是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其次,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在一定的范围内也发生了某种程度的革命性变革。

三是明确改革的内容和范围。邓小平同志指出,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应的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改革不仅仅是经济领域的改革,而且要以经济领域为重点,协同推进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的改革。政治改革的目标是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立足于我国实际国情,在社会主义政治总格局不变的情况下,进行部分的调整与完善,以此促进社会主义经济、文化等事业的发展。

四是指出改革的方法和步骤。邓小平同志强调,“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4;“所谓胆子要大,就是坚定不移地搞下去;步子要稳,就是发现问题赶快改”5。改革开放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陆,从东部到中西部,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突破口,逐渐扩展到其他领域的改革。不仅要把经济搞上去,而且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硬的两点论。

三、邓小平改革思想的当代启示

一是坚持共产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机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机制。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要有正确的集中,全党要有核心、党中央要有权威。正是因为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我们才能实现伟大历史转折,开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才能成功应对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克服无数艰难险阻。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6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把党的领导贯穿改革各方面全过程”7,通过条线畅通、使命必达的各级党组织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项重要改革举措。

二是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

邓小平理论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首要特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8。我国不同板块、不同省域、不同城市之间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均有差别,只有从当地实际出发,根据这些条件选择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最优可行路径,才能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上“先行一步”,赢得优势。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机制体制是对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经验、实践路径的“固定”,不仅是立足于中国国情与区域差异的现实选择,同时也是巩固深化制度性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应有之义。

三是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改革发展的使命,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从人民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坚定地把为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服务作为永恒的价值追求。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人民新期待,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高超的政治智慧,推出一系列战略举措,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赢得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坚定点赞。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增进人民福祉,改革的动力来源于人民,改革的成效也要由人民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