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低影响开发的兴隆林业局绿地系统规划

作者

孙迪

黑龙江省科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

1. 引言

城镇化与生态保护的矛盾在林区城镇愈发凸显,黑龙江省兴隆林业局地处小兴安岭南麓、松花江中下游北岸,兼具林业生产与城镇生活功能。长期以来,传统建设模式引发雨水径流失控、生态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既影响林区居民生活质量,也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潜在威胁。海绵城市理念为解决此类问题提供了方向,其核心的低影响开发技术,强调通过对自然水文过程的模拟与强化,实现雨水的“渗、滞、蓄、净、用、排”。而园林专业作为城镇生态空间塑造的核心力量,需以低影响开发技术为手段,重构林区绿地系统的生态功能,使其在满足居民游憩、景观美化需求的同时,充分发挥雨水管理、生态修复的作用。

2. 兴隆林业局现状绿地系统概况

2.1 绿地与广场现状

局址内公共绿地及广场总面积达 17.65hm2 ,由公园绿地、附属绿地、防护绿地及广场用地构成。

公园绿地:局址内有四平山公园、兴林公园和隆清源公园 3 处公园,总面积为6.73hm2。

附属绿地:主要分布在林业局局址居住区及各单位内,总面积为 6.79hm2。

防护绿地:位于局址西侧和北侧,为三片大面积绿地,总面积2.24hm2。

广场:局址中部有 1 处民生文化广场,总面积 1.89hm2 ,广场铺装多为不透水材质。

2.2 存在问题

经现场勘查,局址海绵城镇建设存在以下主要问题:透水铺装率低,如民生文化广场,雨水难以有效下渗;绿地服务半径大、设施差,街头与广场绿地数量不足;生产绿地、苗圃短缺,绿化指标偏低;已建成居住小区绿化覆盖率低;部分道路红线过窄,无法建设绿地,影响整体景观与径流控制。

3. 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与指标

3.1 规划原则

(1)局址绿地与广场需在满足吸热、吸尘、降噪等生态功能,以及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美化城镇等功能的基础上,达成相关规划的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与指标。

(2)承担排水防涝功能的绿地与广场,其布局、规模、竖向设计应与局址内涝防治系统相衔接。

(3)绿地与广场内的湿塘、雨水湿地等调蓄设施,需采取水质控制措施,提升水体自净能力,配套辅助设施实现水体循环净化。

(4)低影响开发设施内的植物,应依据水分条件、径流雨水水质等选择,优先选用耐盐、耐淹、耐污的乡土植物。

(5)公园绿地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设计需符合《公园设计规范》等要求。

3.2 开发控制目标与指标

依托现有绿地广场,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生态技术,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形成完整的绿化体系与特色城镇景观体系。结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海绵城镇建设技术指南》,建设期末局址主要绿地广场下沉绿地面积需达 7.43hm2,下沉绿地率 42%,下沉深度 200mm ;透水铺装面积 1.13hm2,以透水砖为主,透水铺装率达 60% 。

4. 低影响开发设施规划

4.1 设施选择原则

规划遵循资源节约、生态保护、因地制宜、经济适用原则,结合当地气候、土壤、土地利用等条件,选取透水铺装、生物滞留设施、下沉绿地、植被缓冲带等适宜设施,旨在恢复开发前水文状况,促进雨水储存、渗透与净化。

4.2 主要设施设计

4.2.1 下沉绿地

本次设计采用狭义下沉式绿地,即低于周边铺砌地面或道路200mm 的绿地。其需满足:下凹深度根据植物耐淹性和土壤渗透性确定,一般为 100--200mm ;内部需设置溢流口(如雨水口),暴雨时保障径流溢流排放,溢流口顶部标高高于绿地 50-100mm 。

4.2.2 生物滞留设施

生物滞留是设置浅洼地并种植耐旱、短时耐淹植物,借助植物、土壤及微生物作用滞蓄、净化径流雨水,分简易型与复杂型。本次选用简易型,下沉深度 200--300mm ,由蓄水层、覆盖层、种植土壤层等组成。需满足:污染严重汇水区用植草沟等预处理,去除大颗粒污染物并减缓流速,采取弃流等措施防高浓度污染物侵害植物;屋面、道路径流雨水分别通过雨落管、路缘石豁口接入;道路绿化带中纵坡大于 1% 时设挡水堰,靠近路基部分防渗;设置溢流设施,顶低于汇水面 100mm ;宜分散布置,规模不宜过大,面积与汇水面面积比为 5%-10% ;蓄水层深度 200--300mm ,设 100mm 超高,换土层满足水质、种植要求,底部设透水土工布隔离层或砂层,砾石层厚 250-300mm ,底部埋穿孔排水管,可增设砾石调蓄层。

5. 绿地系统低影响开发设施规模与布局

5.1 设施规模

规划在局址各类绿地内改造下沉绿地并设置生物滞留设施,改造后下沉绿地率 42% ;升级广场,更换透水铺装,优先针对无铺装和损坏地面,改造后广场透水铺装率 60% ;沿河设置 55066 ㎡ ,下沉深度 200mm ;透水铺装 11338 ㎡。

5.2 设施布局

设施布局结合局址排水分区,以及周边用地性质、绿地率、水域面积率等条件综合确定类型与布局。注重公共开放空间多功能利用,高效利用现有设施与场地,将雨水控制与景观相融合。

6. 城镇绿地与周边汇水区域衔接

城镇绿地在满足改善生态、美化空间、提供游憩场地等基本功能的前提下,结合规模与竖向设计,在绿地内设计可消纳屋面、路面等径流雨水的低影响开发设施,通过溢流排放系统与城镇雨水管渠系统、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有效衔接。明确周边区域汇入水量,提出预处理、溢流衔接等保障措施,通过平面布局、地形控制、土壤改良等方式,将设施融入绿地规划,满足周边雨水汇入调蓄需求。

7. 园林植物种植及园林绿化养护管理

7.1 园林植物种植

为控制洪峰流量、利用植物根系吸收雨水营养物质,不同设施植物选择如下:

生物滞留设施:选择耐湿耐旱、适应力强、维护成本低、根系发达无侵略性、净化能力强且景观效果好的植物,如马蔺、毛茛、落新妇、鸢尾等。

下沉式绿地:作为分散小型绿色基础设施,可汇集硬化地表径流,植被截留净化小流量雨水,下渗雨水能增加土壤水分、补充地下水,径流污染物可转化为植物养分。优先选择耐涝乡土植物,采用乔、灌、草结合的群落结构,营造季相丰富景观,如樟子松、梓树、糠椴、色木槭等。

7.2 园林绿化养护管理

采用低影响开发技术后,养护要求更严格。因雨水排入绿地,需每次降雨后进行保洁;初期雨水含高氨氮、磷,日常施肥需比传统绿地减少,避免面源污染;定期对设施内植物修剪、防治病虫害,保障植物生长与设施功能正常发挥。

8. 结论

兴隆林业局绿地系统低影响开发规划实践,通过合理的设施布局、植物配置与养护管理,有效解决了海绵城镇建设中的雨水管理等问题,提升了生态环境质量与城镇景观效果。该规划结合林区实际,为同类林区城镇绿地系统规划与海绵城镇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也为低影响开发技术在林区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S].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 公园设计规范:GB51192 - 2016 [S].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

[3] 俞孔坚 , 李迪华 , 刘海龙 . 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

[4] 付瑶 , 王绍增 .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在城市绿地中的应用 [J]. 中国园林,2015(05): 54 -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