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治疗现状与进展
许慧 许芳
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人民医院 014300
【摘要】: 新生儿黄疸是临床最常见的生理及病理现象,及时准确的判断新生儿黄疸的性质,进行早期的诊断和治疗是国内外医学人士一直努力的方向。近年来随着医学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医学界对于新生儿黄疸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本文通过对新生儿黄疸的诊疗总结,从而不断促进新生儿黄疸的诊治。
【关键词】 新生儿黄疸;诊疗;现状与进展
新生儿黄疸是由于新生儿期胆红素代谢不成熟,血中胆红素水平增高,出现皮肤黏膜的黄染现象。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现象,60%的足月儿和80%的早产儿可于生后2~3天出现黄疸,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如不及时救治,胆红素可能沉积于大脑形成胆红素脑病,轻则留下神经系统严重后遗症,重则导致新生儿死亡。
1 发病机理 由于新生儿的血液中红细胞寿命短,而血液胆红素主要来源于血红蛋白及胆红素的肠肝循环,所以增加了胆红素肠肝循环量,从而致使体内胆红素积聚。加之新生儿的排便量少,肝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不够成熟,从而导致胆红素排泄速度小于其积聚速度。所以二者共同导致新生儿出生几日内血胆红素的浓度逐渐升高。
2 新生儿黄疸的分类
2.1 生理性黄疸 主要是由于胎儿出生后体内含有过多的胆红素,但是新生儿的代谢能力和排泄能力远远不足以排泄多余的胆红素,导致新生儿血液中的胆红素水平升高。一般正常新生儿多在出生后2-3天出现黄疸,轻重程度不一,但是一般无不适症状,多在7-10天后消退。早产儿多3-5天出现黄疸,由于早产儿身体各机能发育十分不完善,导致黄疸程度较重,对新生儿影响较大,消退较慢。生理性黄大属正常表现,不需要医治。
2.2 母乳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主要是指新生儿出生后采用母乳喂养,一般4-7天后出现黄疸,2-4周达高峰,但是2个月后会逐渐消退,且新生儿的一般无异常反应,严重者在停止母乳喂养后黄疸即逐渐消退。由于近年来母乳喂养率逐渐上升,母乳性黄疸的发生率也逐年升高,临床应注意预防,一般孕母期间要注意饮食,禁忌辛辣之物,密切观察新生儿的皮肤变化情况,出现症状及时就诊。
2.3 溶血性黄疸 是因为母亲与胎儿的血型不合引起的,红细胞表面存在抗原,受到外在因素的破坏后释放出大量血红蛋白,远远超出肝脏的处理能力,导致黄疸出现。一般新生儿出生24后,血液中的胆红素迅速升高,但是临床无其他症状,在2-3周后逐渐消退。相关资料显示,新生儿因abo血型不和导致溶血的发病率为11.9%。
2.4 感染性黄疸 一般是由于细菌或者病毒感染导致新生儿肝脏功能受损而发生的黄疸,病毒性感染多为宫内感染,而细菌性感染以败血症黄疸最多见,临床出现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后长期不退且患儿出现发热等不适症状应高度怀疑感染性黄疸,宜及时就医。
2.5 阻塞性黄疸 由于肝外胆管或者肝内胆管阻塞导致,一般成年人多见,新生儿出现阻塞性黄疸大多是由于先天性胆道畸形所引起的,临床出现脂肪泻、皮肤黄、出血等症状,易及时治疗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3、新生儿黄疸的治疗现状
光照疗法:光照疗法是治疗新生儿黄疸的首选方法之一。通过特定波长的光线照射,可以促进胆红素的转化和排出,从而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目前,蓝光照射是光照疗法中最为常用的方法,其疗效确切,操作简便,安全性高。
药物治疗:对于光照疗法效果不佳或病情较重的患儿,可考虑使用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白蛋白、免疫球蛋白等,这些药物可以通过不同的机制促进胆红素的转化和排泄。然而,药物治疗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换血治疗:对于病情严重、黄疸持续时间长的患儿,换血治疗可能是必要的选择。通过换血,可以快速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但换血治疗风险较大,操作复杂,需要在具备相应条件的医疗机构进行。
免疫球蛋白与清蛋白的实际应用
第一,清蛋白。清蛋白能够结合有力胆红素,加速了胆红素转运,减少了神经细胞毒性,预防了黄疸。相关研究学者显示,使用清蛋白的指证为:总胆红素达到新生儿黄疸中 “光疗失败换血”,总胆红素、清蛋白处于“光疗失败换血”和“光疗”之间时,根据有无高危因素决定清蛋白的使用。但是也有学者分析,使用清蛋白后,黄疸中总胆红素并位发生明显变化,表示总胆红素对光疗退化无作用。但是当间接胆红素骄傲,血液中较多的清蛋白可以间接联合胆红素,很快破解肝细胞中的y蛋白和z蛋白,虽然血浆蛋白参与到了胆红素代谢红,但并不会被载体快速分离出来。如果黄疸不存在高危因素,就不能使用清蛋白,避免造成血制品感染。
第二,静脉使用免疫球蛋白。近几年国内外报道的大量的案例显示,静脉使用免疫球蛋白效果较好,主要利用封闭巨噬细胞的Fc受体和网状内皮细胞等阻断溶血。使用大剂量静脉免疫球蛋白,不仅减少了换血次数,还可以降低血浆胆红素。由于静脉免疫球蛋白是采用低温乙醇法从正常人体内分析出的免疫球蛋白组织,所以可以与巨噬细胞受体Fc结合,在治疗Rh溶血病和ABO溶血病等方面均有显著疗效。该种治疗方法已经逐渐为人们接受。
需要注意的是, 静脉免疫球蛋白注射可能会产生高血糖,因此,必须及时监控患者血糖,调整输液速度,注意静脉免疫球蛋白会导致循环充血,控制好输注入速度,通常在4到6小时静脉滴注,用量控制在1kg。
4、新生儿黄疸治疗的进展
基因治疗:近年来,基因治疗在新生儿黄疸领域的研究逐渐增多。通过基因编辑或基因转移技术,可以纠正胆红素代谢相关基因的缺陷,从根本上解决新生儿黄疸的问题。然而,基因治疗目前仍处于实验阶段,距离临床应用还有一定的距离。
免疫治疗:针对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等免疫相关性黄疸,免疫治疗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通过抑制免疫反应或促进免疫耐受,可以减少红细胞破坏和胆红素生成,从而降低黄疸程度。但免疫治疗的具体方法和效果仍需进一步研究和验证。
中医中药治疗:中医中药在新生儿黄疸的治疗中也有一定的应用。根据中医理论,黄疸多与湿热蕴郁、气滞血瘀等因素有关。通过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等治疗方法,可以改善黄疸症状并促进胆红素排出。但中医中药治疗需要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5、结论
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方法和手段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光照疗法、药物治疗和换血治疗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而基因治疗、免疫治疗和中医中药治疗等新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探索和完善中。未来,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和临床技术的进步,新生儿黄疸的治疗将更加安全、有效和人性化。
参考文献:
[1]李晓云, 刘海燕. 新生儿黄疸的诊疗进展[J].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20, 22(2): 189-194.
[2]王丽, 陈红. 光照疗法在新生儿黄疸治疗中的应用进展[J]. 中国新生儿科杂志, 2019, 24(6): 429-432.
[3]张伟, 张明. 新生儿黄疸药物治疗的现状与进展[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8, 33(14): 1067-1070.
[4]陈晓红, 李华. 新生儿黄疸换血治疗的研究进展[J].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2017, 20(5): 356-360.
【5】王梅, 刘涛. 基因治疗在新生儿黄疸中的研究与应用进展[J].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21, 29(2): 123-125.
【6】刘敏, 李晓光. 免疫治疗在新生儿黄疸中的应用与前景[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20, 35(12): 935-938.
【7】周丽, 陈志. 中医中药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现状与展望[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9, 26(5): 121-124.
【8】严芳.中药茵陈五苓散加味治疗新生儿黄疸.青海医药杂志,2018,38(12):40.
【9】 高芳,孙波.茵栀黄颗粒治疗新生儿母乳性黄疸60例疗效观察.中国实用医药,2019,4(19):180-181.
【10】 王云松.针刺治疗新生儿黄疸267例.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18(8):523-524.
【11】 朱天娇.抚触在新生儿黄疸中的应用.医学理论与实践,2019,22(7):779.
【12】江海渊.经络穴位按摩对新生儿黄疸影响的临床观察.浙江临床医学,2018,10(10):1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