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表演艺术类非遗的旅游活化路径探究
秦金
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秦皇岛 066004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活化的手段主要包括生产性活化、数字化活化和旅游活化。非遗旅游活化是指在保护和传承非遗的前提下,将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使非遗转化成为旅游资源或旅游产品,实现非遗赋能旅游品牌、品牌带动非遗的良性循环。秦皇岛表演艺术类非遗项目丰富,且当地在对表演艺术类非遗项目进行保护、传承以及开发等方面做出了十足的努力,但在对其进行旅游活化方面的研究并不多。文章通过对秦皇岛表演艺术类非遗项目进行梳理,分析其存在的问题,继而提出针对秦皇岛表演艺术类非遗的旅游活化对策。
一、秦皇岛表演艺术类非遗的概述
表演艺术类非遗是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民间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体育、曲艺、游艺与杂技等门类。其中,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是表演艺术类非遗的主要内容。秦皇岛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厚的非遗资源。其现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5 项,省级 37 项,市级 112 项。其中,秦皇岛表演艺术类非遗项目也十分丰富,代表性项目有:昌黎地秧歌、昌黎皮影戏、抚宁鼓吹乐、青龙猴打棒、北戴河渔歌号子、卢龙唢呐等,占到秦皇岛非物质遗产数量的一半以上。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深入挖掘秦皇岛非遗资源,加快传承发展,当地成立了秦皇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秦皇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并建设了一批能够充分展示表演艺术类非遗项目的文化场馆设施,如秦皇岛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推广中心、山海关民俗博物馆、北戴河历史文化展馆、昌黎民间艺术馆、卢龙民俗博物馆、青龙民族文化宫等。此外,秦皇岛市还致力于策划与表演艺术类非遗项目结合的富有当地民俗文化特色的节庆活动,如“孤竹文化节”、“抚宁吹歌文化节”、“孟姜女庙庙会”等。
然而,尽管在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在当地掀起了一股以“非遗”为主题的文化旅游热潮,但无论是对表演艺术类非遗的宣传力度还是对其进行的旅游活化开发还是不够,民众知晓度仍有欠缺,其传播和推广仍面临着困难与挑战。
二、秦皇岛表演艺术类非遗旅游活化存在的问题
随着非遗旅游的不断兴起,在文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传统民俗节日类非遗,以及传统饮食、传统服饰等手工技艺类非遗在现代消费市场中表现出相对较好的适应情况。而在新媒体时代流行文化的影响下,那些曾广泛流传于民间,并受到民众普遍欢迎的表演艺术类传统非遗项目则受到了较大的冲击,直面年轻观众群体缺失、演出市场萎缩、发展理念落后等困境。
1. 发展理念落后,没能适应市场
表演艺术类非遗,作为民族文化的璀璨明珠,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信息和文化记忆,本应在舞台上大放异彩,然而现实情况是,在多元文化交融且丰富的今天,当饭圈文化、二次元文化等代表着新颖、潮流的文化与传统非遗文化进行碰撞,表演艺术类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导致其生存空间被挤压。由于表演艺术类非遗项目在内容和形式上往往一成不变,缺乏创新元素和时代气息,如一些传统戏剧,曲目守旧,表演形式单一,很难招徕年轻人的目光,使得其在经济收益方面出于明显劣势,难以吸引传承人静下心来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钻研、创新。
2. 旅游融合开发不足,没有形成品牌效应
秦皇岛表演艺术类非遗资源丰富,类型多样且分布广泛,但并未能在新时代背景下展示出强大的旅游市场生命力,许多时候还出于市场低迷、粗犷的状态。如昌黎地秧歌具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往往在节庆的时候才出来表演,而且多是群众性的演出,没有走向旅游市场,加之市场化开发力度不够,知名度不高,没能吸引游客,限制了经济的发展。
政府提倡和鼓励非遗资源整合,鼓励产业融合借势发展,以寻找产业发展的最大公约数,期待更大的生产价值和经济价值。但是由于理念落后,缺乏科学整体的规划,目前秦皇岛旅游模式仍以“景点式”为主。非遗开发不足,地方优势资源缺乏整合,没有形成产业化发展,没有形成地方特色和品牌。
3. 宣传推广力度不够,缺乏知名度
秦皇岛表演艺术类非遗在宣传推广方面存在短板,传播渠道相对单一,新媒体等现代传播手段的利用程度低,使得公众对其了解往往浮于表面,仅仅知晓一些大概的形式,而对于其背后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历史价值以及艺术价值认识极为有限。且由于各种因素制约,表演艺术类非遗在文旅融合方面进展有限,尚未形成品牌效应,缺乏知名度和印象力。在宣传推广方面力度不够,表现为宣传渠道窄、宣传手段少、资金投入不够宣传平台低等。其次,宣传内容方面文化内涵体现较少,没有结合地方资源优势进行宣传推广,缺少地方文化特色,吸引力不足。
三、秦皇岛表演艺术类非遗旅游活化的路径
1. 满足现代市场需求,演出形式多元化创新
在当下的市场竞争与选择下,想要拉动表演艺术类非遗的旅游经济效益,就必须要了解现代市场的需求,其中包括在多元文化渗入下游客思想观念的转变、年轻游客的审美喜好等,推动这些传统艺术形式走向更广泛的受众。因此对其传统元素稍以进行现代化创新是不可或缺的,这种创新旨在保留原作的艺术精髓,同时注入符合现代审美趋势的元素,如可以尝试将传统非遗舞蹈与先进的舞台技术,如舞台灯光、音响效果以及多媒体交互手段相结合,打造出更具有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的舞台效果,能够显著提升演出的表现力和观赏性,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体验。
2. 开发旅游演艺产品,打造地方旅游品牌
表演艺术类非遗项目应与旅游充分融合,坚持因地制宜,注重挖掘文化内涵,突出特色,开发多样化、差异化的旅游演艺产品。秦皇岛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可以充分利用秦皇岛本地区文化特色,明确开发旅游精品非遗演艺产品的理念,科学策划,满足游客对于旅游品质的高质量需求。可以依托文化或旅游演艺公司,开发集策划、生产、宣传、推广、销售一体化的非遗旅游演艺产品,在知名旅游景区演出,聚集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然后带动其他景区旅游演艺发展,进而形成秦皇岛非遗旅游演艺品牌,吸引更多消费者的目光。
3. 利用新媒体手段,加大宣传推广
秦皇岛文化要想走出去,吸引更多游客前来,除了强大、深化产业规划和融合,还要加强对外宣传和推广力度。首先,应充分利用新媒体时代各大网络平台进行宣传推广,向中国乃至世界展示秦皇岛,让更多的人了解秦皇岛;同时要加强推广平台的高度和广度,实现高平台推介和全媒体覆盖,增加秦皇岛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其次,加强主题宣传片文化内涵的彰显。借助文化公司等资源制作涵盖秦皇岛地域文化和旅游资源的主题宣传片,打造独具地方特色的宣传口号,加强秦皇岛对外宣传的文化内涵,提升城市形象。
四、结语
将表演艺术类非遗项目与旅游深度融合,是秦皇岛文旅融合的最佳路径,无论对于提升秦皇岛城市形象和知名度,还是对表演艺术类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但对于秦皇岛来说,表演艺术类非遗项目的旅游活化还处于探索和尝试阶段,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只有实现两者的深度融合、共同繁荣,才能真正为秦皇岛旅游和经济发展助力。
参考文献:
[1] 张雁 . 菏泽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地旅游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 河北画报 .2024(10).27-30.
[2] 李洁 , 郭晓希 , 李扬 . 京津冀演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传承对策研究 . 西部旅游 .2023(20).72-74.
[3] 陈樱 . 龙岩市表演艺术类非遗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09).23-26.
作者简介:秦金,女,汉族,吉林省吉林市,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
课题项目:2023 年秦皇岛市市级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财政经费支持项目),文旅融合发展背景下秦皇岛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活化研究,项目编号:202302B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