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聚焦“教会、勤练、常赛”:小学足球教学设计的核心逻辑与方法

作者

纪耀娟

镇江丹阳市华南实验小学 212300

一、引言

当前小学足球教学存在三大突出问题:一是“教”的内容脱离学生能力,过度强调复杂技术导致学生“学不会”;二是“练”的形式单一枯燥,课后练习断层导致技能“不熟练”;三是“赛”的门槛过高,规则复杂、对抗激烈导致学生“不敢上”。

2020 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建立‘教会、勤练、常赛’的体育教学模式”[1]。基于此,小学足球教学设计需以“教会、勤练、常赛”为核心框架,打破“教-练-赛”脱节的困境,让足球教学贴合小学生认知与身体特点,真正实现“以赛促练、以练固教”的闭环。

二、“教会”:立足基础与兴趣,明确“教什么”“怎么教”

“教会”的核心是让学生“听得懂、学得会、愿意用”,需避免成人化的技能传授,围绕“基础技能+趣味引导”设计教学内容与方法。

(一)精准定位“教什么”:聚焦“实用型基础技能”

根据小学生身体协调性(低年级以“感知为主”,中高年级以“协调提升”为主),分层设定“教会”的核心技能,拒绝“全而杂”:

低年级(1-2 年级):以“球感建立”为核心,不涉及复杂技术。重点教“脚底拨球(控制球不跑)”“脚内侧推球(短距离传球)”“简单停球(用脚内侧轻触球)”,目标是让学生“能控制球、不害怕球”。

中高年级(3-6 年级):以“小场比赛能用”为核心,补充“应用型技能”。在低年级基础上,增加“直线运球(绕桩)”“定点射门(3 米内瞄准简易球门)”“基础防守姿势(双手背后、身体挡球)”,目标是让学生“能在小比赛中传球、射门、防守”。

(二)创新设计“怎么教”:用“趣味化方法”降低学习门槛

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低年级约15 分钟,中高年级约20 分钟),需用“情境化、互动化”方法替代“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单一模式:

1.情境教学法:将技能融入生活场景。例如教“停球”时,说“足球是好朋友,不能用脚尖踢它,要用脚内侧轻轻‘抱’住它”;教“传球”时,设计“给队友‘送礼物’”游戏(把球传给队友,队友“接礼物”后说谢谢),让技能学习有画面感[2]。

2.错误对比法:主动示范错误动作,让学生“找问题”。例如教“脚内侧推球”时,先示范“用脚尖推球(球跑偏)”,问学生“为什么球没传到队友脚下?”,再示范正确动作,学生通过“纠错”加深记忆,比被动听讲解更有效[3]。

三、“勤练”:搭建课内外场景,实现“练得够、练得乐”

“勤练”的核心是解决“课上练得少、课后不练”的问题,需通过“课内外结合、趣味化任务”让学生“愿意练、有机会练”。

(一)课内“勤练”:保证密度,避免“等待式练习”

课堂练习需拒绝“全班排队轮流练”(每人每次练习不超过30 秒,其余时间等待),采用“小组循环练习”提升密度:

低年级:4 人一组,设置2 个练习 stations(站点)。例如“station1:脚底拨球绕圈(1 人练,3 人加油)”“station2:脚内侧推球给队友(2 人一组传接)”,每5 分钟轮换,确保每人每分钟都有球可触[5]。

中高年级:5 人一组,设置“技能+小任务”练习。例如“5 分钟内,小组完成 10 次脚内侧传接+5 次直线运球绕桩”,以小组任务驱动练习,避免单独练习的枯燥,同时培养协作意识[6]。

(二)课外“勤练”:设计“微任务”,降低练习门槛小学生课后无专业教练指导,需设计“零门槛、短时间、可家庭参与”的练习:

低年级:“家庭足球小游戏”,如“和家长玩‘踩球接力’(每人用脚底轻踩球走5 步,传给对方)”“给足球‘找家’(把球推到指定的椅子旁)”,每次练习10 分钟即可,重点是“保持球感”[3]。

中高年级:“技能小打卡”,如“每天练 3 分钟直线运球(绕家里的拖鞋)”“周末和同学玩‘2v1 传球’(2人传球,1 人尝试抢球)”,练习内容与课堂“教会”的技能直接挂钩,避免课后练习与课堂脱节。

(三)“勤练”的关键:用“即时反馈”保持动力

无论课内还是课外,教师需提供“简单、积极”的反馈:课内用“口头表扬+动作纠正”(如“你这次传球方向很准,再把脚内侧对准球就更好了”);课外用“班级群打卡点赞”(如给完成练习的学生发“足球小能手”表情包),让学生感受到“练有效果、练有认可”。

四、“常赛”:简化形式与规则,实现“敢参赛、能成长”

“常赛”的核心不是“比输赢”,而是让学生“在赛中用技能、在赛中懂协作”,需通过“小型化、趣味化、低对抗”的比赛设计,降低参赛门槛。

(一)“常赛”的形式:以“小场比赛”为主,拒绝“标准赛场”

小学生体能有限、技术薄弱,标准 11 人制比赛会导致“多数人摸不到球、跑不动”,需设计“小场地、少人数”的比赛:

低年级:“无对抗趣味赛”,如“运球射门积分赛”(每人运球绕桩后射门,进1 球得1 分,不设防守)“传球接力赛”(小组4 人,每人传1 次球,先完成的小组获胜),比赛中无身体对抗,重点是“体验‘用技能赢比赛’的快乐”[5]。

中高年级:“3v3/4v4 小场对抗赛”,场地缩小至 15m×20m (约半个篮球场),球门用 2 个标志桶代替(间距3 米),人数控制在“每人都能触球3 次以上”,避免“少数人玩、多数人看”。

(二)“常赛”的规则:简化+包容,拒绝“严苛判罚”

小学生对规则理解能力弱,复杂规则会让比赛“中断多、兴趣降”,需对规则做“减设“越位”“铲球”规则(避免学生因不懂规则被判罚,或因铲球受伤);

犯规处理以“引导”为主,如手球、推人,仅需“重新发球”,不做“黄牌”“罚下”等惩罚;

比赛时间缩短,低年级每半场 10 分钟,中高年级每半场15 分钟五、“教会、勤练、常赛”的协同逻辑:形成“教-练-赛”闭环

“教会、勤练、常赛”不是三个独立模块,而是递进式的协同关系,其核心逻辑可概括为“以教定练、以练备赛、以赛促教”:1.“教会”是基础:“勤练”的内容必须是“教会”的技能(如课堂教了脚内侧传球,课后练习就练传接,比赛就用传接配合),避免“练的没教、赛的没练”[10];

2.“勤练”是桥梁:通过课内高密度练习、课外微任务,让“教会”的技能从“会做”变成“熟练”,为“常赛”时的技能应用打下基础;

六、结论

小学足球教学设计以“教会、勤练、常赛”为核心,本质是回归“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会”解决“基础能力”问题,“勤练”解决“技能熟练”问题,“常赛”解决“实践应用”问题。三者协同形成的闭环,既能避免足球教学“竞技化”“成人化”的误区,又能让学生在“学-练-赛”中感受足球乐趣、掌握基础技能、培养团队素养。

未来小学足球教学中,教师需进一步细化“教-练-赛”的分层设计,根据不同年级、不同能力学生的特点调整内容与方法,让“教会、勤练、常赛”真正落地,为校园足球的普及和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提供有力支撑[10]。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Z]. 2020.

[2] 王健. 小学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践[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89-92.

[3] 李明,张颖. 校园足球教学与训练指导[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