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联结·游戏启智:小学低段数学家庭作业的创新设计与应用
李黛娜
仙居县第四小学 317300
引言:当前小学低段数学家庭作业多以书面计算为主,机械重复的题型难以契合低年级学生具体形象思维的认知特点,尤其在“人民币认识”模块,受电子支付普及影响,学生缺乏现金使用经验,传统作业无法弥补这一认知缺口。基于此,文章以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欢乐购物街》为例,探究如何创新家庭作业设计,通过联结生活情境、融入游戏与探究元素,解决传统作业“学用脱节”问题,帮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人民币意义、掌握换算与应用技能,同时培养应用意识与金融素养,为低段数学核心素养落地提供实践路径。
一、生活场景复刻:设计“家庭微购物”实操作业
小学低段学生对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需依托真实生活场景,将《欢乐购物街》课堂中的购物情境复刻到家庭环境中,设计“家庭微购物”实操作业,可让学生在真实货币操作中深化对人民币面额、单位及换算的认知,避免书面作业的抽象化弊端,通过真实的“买”“卖”行为,将课堂所学的人民币知识转化为可操作的生活技能,同时培养量感与责任意识。
例如,教师可布置“家庭文具小超市”作业任务:首先,让学生与家长共同整理家中闲置的文具,由学生参照超市价格,为每件文具标注合理售价(控制在1-10 元,符合100 以内加减法认知范围);其次,学生作为“卖家”,家长作为“买家”,家长提出购买需求(如“买1 支3 元的铅笔和1 块 2 元的橡皮”),学生需计算总价并告知家长应付金额,家长故意给出不同面额的人民币(如10 元),让学生完成找零;最后,学生填写“家庭购物记录表”,记录购买商品名称、单价、总价、付款金额及找零,作业完成后与家长交流“付款时哪种面额组合更方便”,深化对人民币等值换算的理解。
二、游戏化任务:开发“钱币闯关”亲子互动作业
小学低段学生处于“玩中学”的关键阶段,将人民币知识融入亲子游戏,设计“钱币闯关”互动作业,可借助游戏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同时通过亲子协作降低学习难度,解决学生独立完成作业时的认知障碍。此类作业需围绕“认币—换币—用币”的知识逻辑设计关卡,每个关卡设置明确的任务目标,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知识点,同时增进亲子间的数学交流。
具体可设计三关亲子游戏:第一关“认币小侦探”,家长提前将不同面额的人民币(1 分、1 角、5 角、1 元、5 元、10 元)藏在家中常见角落(如书架、玩具箱),学生需找到并说出每张人民币的面额、特征(如1 元纸币上的国徽、风景图案)及材质(纸币或硬币),找到3 种不同面额即可通关;第二关“换币大挑战”,家长提出换币需求(如“用 1 元换角币,有几种换法”),学生需用家中的零钱实物进行组合,家长记录学生想到的换法(如10 张1 角、2 张5 角等),能说出2 种及以上换法即为通关;第三关“定价小老板”,学生为自己的玩具定价
),家长扮演“买家”随机购买 2 件玩具,学生需计算总价并接受家长的付款(如家长付 20 元买1个8 元的玩具和1 个6 元的玩具),准确算出找零金额(6 元)即可通关。每通关一关,家长给予“星星”奖励,集满3 颗星星可兑换一次自主选择家庭活动的机会,以此保持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三、问题驱动:布置“钱币小问号”探究型作业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提出“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在家庭作业中融入问题驱动的探究任务,设计“钱币小问号”作业,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与人民币相关的问题,通过自主探究深化对货币意义的理解,突破传统作业仅关注知识记忆的局限,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跨学科思维[1]。
教师可这样设计作业:首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人民币,提出 1 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如“人民币上为什么有不同的风景图案”“以前的人民币和现在的一样吗 “为什么很少见到分币了”等。其次,学生与家长共同通过查阅资料(如翻看儿童版钱币知识书籍)、询问长辈等方式探究问题答案,过程中家长需协助学生整理信息,避免信息过于复杂;最后,学生用简单的方式 录探究成果,如画一画人民币上的风景、用几句话写下“分币少见的原因”(如“现在东西涨价了,分币不够买东西”),下次课堂分享时,学生能清晰说出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果,既深化了对人民币的认知,又培养了提问与探究能力。
四、实践延伸:设计“家庭采购员”长效作业
将数学作业与家庭日常事务结合,设计“家庭采购员”长效作业,可让学生在长期实践中巩固人民币应用技能,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实用价值,避免传统作业“一次性完成即忘”的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与规划能力,实现“数学学习”与“生活能力”的双重提升。
具体作业方案如下:教师布置“每周一次家庭采购员”任务,学生每周和家长一起去超市或菜市场采购 1次生活用品(如牛奶、蔬菜、水果等);采购前,学生与家长共同列购物清单,家长协助学生记录每种商品的预估价格,学生尝试计算清单的预估总价(控制在 50 元以内,符合100 以内加减法范围);采购时,学生负责询问商品实际价格,对比预估价格与实际价格的差异,如“预估牛奶 5 元,实际6 元,贵了1 元”,然后计算实际购买商品的总价,家长给予相应金额的现金,让学生自主付款并核对找零,长期坚持可让学生熟练掌握人民币应用,同时养成规划购物的习惯。
结语
文章以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欢乐购物街》为例,提出“生活场景复刻”“游戏化亲子互动”“问题驱动探究”“实践延伸长效”四种小学低段数学家庭作业创新策略,有效解决了传统作业脱离生活、形式单一的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人民币知识、培养核心素养,呼应了新课标“综合与实践”领域的要求,为小学低段数学作业设计提供更全面的实践依据。
参考文献:
[1]梁家带. 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的课堂作业设计与实施有效策略的实践研究[J]. 数理化学习(教研版),2024, (09): 59-61.
[2]章婷. 学习进阶视角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与实施的实践探索[J]. 小学教学研究, 2024, (16): 80-82.
[3]郭杉杉.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作业的设计与实施——以“‘数学大富翁棋’我来做”综合实践作业为例[J]. 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 2023, (12): 4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