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课程思政理念下“双碳”教育融入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研究

作者

张江南

南昌县莲塘第三中学 330200

引言:

教育领域强化绿色理念,呼应生态文明建设与“双碳”战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培养创新思维和技术素养的关键平台,具备独特融合优势。“双碳”教育融入课程思政能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育人效果。将“双碳”教育理念系统融入信息技术课程,能培养绿色创新精神与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人才,意义深远。

1 课程思政理念下“双碳”教育的时代价值

课程思政与“双碳”教育结合是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路径。绿色低碳转型现为国家战略核心。“双碳”目标引领生态文明建设与人才新需求。课程思政理念旨在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科教学,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将“双碳”教育融入课程思政,能培养学生的绿色发展观,强化其责任感与使命感,提高综合素质,为个人成长及社会发展打下稳固根基。课程思政背景下,“双碳”教育是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关键路径。通过知识、有机融合能力与价值观,学生能深刻理解低碳发展科学内涵,提升信息素养和技术应用能力,进而强化创新和实践能力。融合教育助力学生主动适应新时代,担当绿色低碳责任,深化科技创新与生态文明结合的探索。课程思政与“双碳”教育结合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培养服务国家、社会的理想,促进创新驱动与生态文明建设发展。

2“双碳”教育融入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策略

2.1 教学目标的设计与优化

将“双碳”教育理念融入高中信息技术教学,需科学设计并持续优化教学目标。新一轮课程改革下,教学目标需注重与育人功能、时代需求的有效衔接, 不仅限于基础知识与能力培养。设计目标应绿色低碳、促进可持续发展,双提升价值引领与学科素养。教师应培育学生环保意识、科学思维与创新精神,促进其认同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应紧密结合信息技术学科教育属性,有机融入思政元素,确保学生不仅能熟练掌握技术操作与创新,还积极投身于社会绿色转型和低碳实践之中。优化教学目标需体现高阶思维、创新与实践性,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与需求,促进关键能力及核心素养同步发展,确保教学科学、系统且前瞻。

2.2 教学内容的整合与重构

“双碳”教育理念应深度整合并精准重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体系。课程内容整合注重基础知识和技能模块的更新与完善,强调加强理论与时代热点、 间的联系。 整合应紧扣信息技术与绿色低碳技术趋势,精选主题内容,旨在提升学生 打破学科界限,新建优化知识网络,融入社会现实、环境问题及产业动态于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成为理解科技环保深度联系的复合型人才。教师应将“双碳”战略及绿色计算等融入教学,激发学生兴趣与思考,促进对低碳社会的关注。创新整合课程内容能增强教学时代感与育人功能,为学生理解及参与“双碳”目标提供所需知识与能力。

2.3 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应用

“双碳”教育内涵植入要求提高传统教学方法标准,创新教学方式是提升教学质量与实现育人目标的关键。应拓展多样化、生活化、项目化和融合化教学模式,丰富组织形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教学应贯彻学以致用,强化情境体验与实践技能培养。教师通过任务驱动、分组协作与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模拟情境、问题解决与实践探究中领悟低碳技术价值及应用。应鼓励学生在自主学习、通过主动参与协作交流与创新实践,提升信息素养、团队合作及综合运用能力,促进“双碳”理念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转化与实施。通过虚拟仿真、AI 辅助与数据分析等现代技术,信息技术教师应探索创新“双碳”教育模式,促进教学从单纯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与价值导向多元融合转变,以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与全面成长。

2.4 教师队伍建设与能力提升

教师队伍的专业能力和育人理念是“双碳”教育融入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教师队伍建设应紧跟时代与课程改革步伐,强化师德师风,融合绿色低碳与信息技术学科素养培育。学校应为信息技术教师提供系统培训与实践基地,采用多样活动助其深悟“双碳”战略,提升理论与创新力。教师需持续更新专业知识体系,关注前沿绿色技术、环保政策与产业动态,提升思政育人敏感度,丰富教学资源,拓宽教学视野。学校应构建协同成长平台,旨在提高教师协作与交流效率,促进其参与课题研究、校际合作及社会服务,并将“双碳”教育融入学科教研与日常教学。

结束语:

“双碳”教育与课程思政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深度融合,赋予其新活力与方向。通过优化教学目标、创新内容体系与方法、提升教师素养全面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应持续完善融合机制,强化课程育人功能,深入推广绿色低碳理念,为可持续发展教育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陆丽竹.我国高中信息技术教材中渗透“课程思政”内容的探索与分析 ——以粤教版和浙教版为例[D].2021.

[2]郝秦艺.课程思政融入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研究[D].2021

本文系南昌市教育教学课题研究《课程思政理念下双碳教育融入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个人24-139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