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乡村调查课程面临的问题与破解路径研究

作者

马兴栋

扬州大学商学院 江苏 扬州 225009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作为培养农业农村经济管理人才的重要阵地,其乡村调查课程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该课程旨在让学生深入乡村一线,运用所学的经济学、管理学等知识,分析乡村经济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社会责任感[1]。然而,在当前教育环境和乡村发展背景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乡村调查课程面临着诸多困境,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效果。因此,深入研究这些困境并探索有效的破解路径,对于提高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水平、培养适应乡村振兴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乡村调查课程面临的困境(一)实践资源不足,调查基地建设滞后

乡村调查需要稳定的实践场所和丰富的实践资源, 但目前许多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在这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一方面,调查基地建设滞后,数量 资金、 人脉等因素限制,难以与乡村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导致学生只 到不同类型、不同发展水平的乡村样本,调查结果的代表性和科学 乡村 查的资源有限。一些乡村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缺乏完善的产业体系和数据统计系统,学生在调查过程中难以获取准确、全面的信息,增加了调查的难度。

(二)教学模式单一,理论与实践脱节

当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乡村调查课程的教学模式大多较为单一,仍然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教师在课堂上主要讲解调查方法、问卷设计等理论知识,学生缺乏实际操作的机会。即使安排了实践调查,也往往是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到调查的全过程,无法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这种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对乡村调查的认识停留在表面,难以掌握调查的核心技能,调查报告的质量也不高。

(三)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缺乏主动性

由于乡村调查课程的实践环节较为艰苦,需要学生深入农村,面对复杂的乡村环境和人际关系,部分学生存在畏难情绪,参与积极性不高。此外,一些学生对乡村调查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其只是一门普通的课程,与未来的就业和发展关系不大,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2]。在调查过程中,学生往往只是被动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无法提出有价值的见解和建议。

(四)考核方式不合理,评价体系不完善

当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乡村调查课程的考核方式大多以调查报告和课堂表现为主,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全面评价。调查报告的评价往 式和内容的完整性,而忽视了报告的科学性和实用性。课堂表现的评价也存在一定的主观性,无法准 映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这种不合理的考核方式和不完善的评价体系,无法有效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学习和实践,影响了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乡村调查课程困境的破解路径(一)加强实践资源建设,完善调查基地网络

高校应加大对乡村调查课程实践资源的投入,加强调查基地建设。一方面,积极与地方政府、乡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建一批具有代表性和多样性的乡村调查基地。通过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能够接触到不同类型、不同发展水平的乡村,提高调查结果的代表性和科学性。另一方面,协助乡村完善产业体系和数据统计系统,为学生调查提供准确、全面的信息。同时,高校可以利用自身的科研优势,为乡村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实现互利共赢。

(二)创新教学模式,促进理论与实践融合

改变传统的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采用“理论教学 + 实践操作 + 案例分析” 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在理论教学环节,教师应结合实际案例,讲解调查方法、问卷设计等知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在实践操作环节,组织学生深入乡村调查基地,开展实地调查。在调查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指导学生如何设计问卷、如何进行访谈、如何收集和分析数据等。在案例分析环节,组织学生对调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成功案例进行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精神。此外,还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通过线上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交流互动的机会;通过线下实践,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高教学效果。

(三)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培养学生主动性

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让学生认识到乡村调查课程的重要性。通过介绍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和意义,以及乡村调查在解决乡村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学生参与课程学习和实践的积极性。同时,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设计一些具有针对性和趣味性的调查项目,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调查中来。此外,建立激励机制,对在调查中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新精神。

(四)改革考核方式,完善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和完善的评价体系,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实践能力。在考核内容上,不仅要注重调查报告的质量,还要关注学生在调查过程中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在考核方式上,可以采用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过程性考核主要包括学生的课堂表现、实践操作情况、小组讨论成果等;终结性考核主要包括调查报告和口头答辩等。通过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准确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学习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孙庆忠.社会学专业训练的“成年仪式”——乡村社会调查的教育价值[J].中国德育,2007,(09):72-75.

[2]贺亚亚.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社会调查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J].智慧农业导刊,2025,5(14):193-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