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科学思维培养的困境与突破路径研究

作者

王婷婷

山西省灵丘县第一中学校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科学思维已成为公民适应未来社会的核心能力。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明确将"科学思维"列为四大核心素养之一,强调通过学科学习发展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等思维能力。

一、构建生活化教学情境,激活思维起点

传统教学环节常直接呈现抽象概念,学生认识的起点显得模糊,后续思考难以深入。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把生物知识放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里,让经验世界成为理解知识的基础。进行细胞呼吸教学的时候,可以考虑设计一项任务:“ 水果保鲜方案竞赛” 。安排学生分组行动,深入超市观察水果保鲜的实际措施,再依据细胞呼吸本身的原理,尝试提出改进思路。这种模式要求他们离开书本的限制,主动关注生活中的现象,收集材料,分析面临的困难。教师进行情境设计时,有三点要素需要关注:第一是真实性,情境应来源于学生确实能接触到的环境;第二是复杂性,其中应涉及多个可以探究的因素;第三是开放性,允许不同角度解决方式的并存。当学生围绕“ 酸奶制作失败原因” 产生分歧并展开争论时,驱动他们去了解乳酸菌代谢特性的内在动力便产生了;讨论“ 校园绿化树种选择”问题的时候,学生会无意识地联系光合作用的原理与环境适应性之间的关系。由这类生活经验引发的思考过程,有助于改变学习仅为应付任务的被动状态,使科学思维逐渐转变为解决真实问题的自然手段。

二、设计阶梯式问题链,引导思维进阶

人类认知进程通常表现为从具象事物逐渐过渡至抽象概念。教学设计领域由此衍生出阶梯式问题链构建策略,该策略通过层次化的问题序列推动思维深度发展。观察日常现象可作为初始环节,例如在"遗传规律"主题中提出:"为什么有的父母都是双眼皮,孩子却是单眼皮?"这种设问将生物学原理融入生活情境。当学生开始注意到遗传特征的特殊分布时,可引导其思考数量关系模型:"单双眼皮的遗传是否遵循某种数学规律?"此时学习者开始建立表型与基因型的关联框架。最终指向学科本质的实践命题应当被创设,"如何用遗传学原理解释近亲结婚的风险?"这类问题的价值在于促使理论向现实情境迁移。不同层级设问对应差异化的认知目标:生活经验激活位于基础层,逻辑推理发生于中间层,批判性思考则形成于高层。有效问题链需满足若干基本原则,其中逻辑连续性要求后续问题必须依赖前序问题的解决成果;认知张力则借助矛盾情境激发探究动机,例如当学生争论"病毒是否属于生物"时,教师可介入引导:"如果按照'能否独立代谢'标准,病毒不符合;但若从'能遗传变异'角度看,又具备生物特征。这启示我们如何更科学地定义生命?"此类设计打破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开放包容性作为第三原则,要求为思维延展保留充足空间,避免封闭式结论束缚认知可能性。三个原则共同支撑问题链成为思维发展的阶梯式支架,而非简单问答集合。

三、推进跨学科项目学习,拓展思维广度

现代科学所面对的问题常常表现出综合属性,单一学科的知识框架往往不足以应对各类学习问题。设计包含多个学科内容的项目,有助于学生理解不同知识领域间的内在关联,促进系统化思考能力的形成。“ 设计校园生态池” 项目是一个例子。学生在这个项目中需要调动来自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这包括“ 生物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化学(水质检测)” 、“ 地理(地形选择)” 、“ 美术(景观设计)” 。项目的推进通常经历几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弄清楚生态池应该满足哪些核心需求。接着需要围绕这些需求搜集信息,比如调查本地区有哪些水生生物适合引入。然后进入设计环节,学生需要绘制图纸,图纸要体现生态池的立体结构,并说明里面动植物的搭配方案。最后阶段是展示成果,可能制作一个模型,同时编写一份指导生态池日常维护的手册。项目的每个环节都强调学生与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同学一起工作。不同背景的学生在交流中会产生观点碰撞,这些碰撞有助于修正和完善各自的理解。跨学科学习的意义不单纯是知识点的叠加组合。它更深层的价值体现在不同思维方式的相互补充上。当“ 生物组学生” 和“ 物理组学生” 一起探讨“ 如何优化生态池光照系统”时,情况就变得具体。生物背景的学生可能从植物进行“ 光合作用” 需要多少光能的角度提出具体要求。物理背景的学生则可能依据“ 光的折射原理” 来构思满足这些要求的技术手段。这种跨越学科边界的对话,其作用在于打破不同知识领域之间的分隔墙。它帮助学生逐步建立一种认识:整体具备的特性,可能超越其各个组成部分特性的简单相加。这种系统性的思维方式,为他们日后处理现实中复杂多样的难题打下了基础。

综上所述,科学思维的培养是润物无声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处处留心思维生长点。通过生活化情境激活思维起点,能让学生感受到"生物知识有用";阶梯式问题链引导思维进阶,能帮助学生体验"思考的乐趣";跨学科项目拓展思维广度,能促使学生形成"联系的眼光"。

参考文献:

[1]樊明锋. 大单元视域下的高中生物教学设计——以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 体液调节” 单元为例[J]. 华夏教师, 2025, (21): 114-116.

[2]范文艳. 图像识别技术在细胞结构教学中的应用——以高中生物必修 1《分子与细胞》教学为例[J]. 华夏教师, 2025, (20): 66-69.

[3]陈珺. 基于“ 大概念” 的高中生物单元教学实践[J]. 大学, 2025, (S1):196-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