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社团赋能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建设方案
廖文芳 钟水石
江西省赣州第十六中学
一、课程背景
校本课程自20 世纪60、70 年代由西方国家推广以来,我国亦从1999年开始大力提倡,校本课程遍地开花。《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就多次提到利用文学社团展开教学,因而利用社团来展示成果、创办刊物、尝试戏剧表演等,把社团活动课程化,可以很好的利用本校资源极大优化课程,形成学校的特色课程。因而发挥学校的社团课作用,以提高高中语文学科的“ 核心素养” 为目标,在社团活动中开展各色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识素养,也更好地适应新高考、新教材、新课标的要求。
二、课程目标
核心素养导向下社团赋能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的目标主要是利用社团课来提高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识素养,以便适应新高考、新教材、新课标的要求,因而社团赋能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内容分为四大板块:汉语汉字之美、逻辑之美、鉴赏经典文本和诗词之美,对应语言建构与应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
三、课程管理
为了达成课程目标,完成课程内容的学习,需要全局入手规划课程,制定相关的工作政策,在制度上进行保障。例如设立以校长责任制,组建社团的管理人员,例如社团指导老师、管理社团负责人、社团分管领导等。社团指导老师可以由各学科骨干教师担任,社团负责人由学校的干事专职负责,社团分管领导由分管教科的副校长兼管。学校在开学前就需制定社团的计划,确定好社团的种类,社团的班级以及课程的课时,上课的班级场地,社团的物资和相关的报账政策。在具体的课程管理上,工作人员职责需要划分清晰,才能让管理有序有效。在每个学期伊始制定工作计划,在课前分好社团,稳定社团成员,划定社团指导老师。每次课前,教师需要在工作群进行缺席登记,确保学生的出勤情况。课堂期间,相应的管理人员会不时的巡视,监管课堂。教师要对每次课堂的情况,在工作群里拍照打卡,展示丰富的课堂内容,和活泼有趣的活动,在群里进行分享,以供其他社团课进行学习。学校管理人员也定期开会对课程进行总结分析,提出问题,并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督促解决,同时总结有效经验,为后续的校本课程提供范本。在学期末,学校会对教学设计、校本教材、课程资料、上课的照片进行收集整理,同时对学生在课程后创作的作品,进行成果展示,把我校优秀的经验和成果进行总结发表在学校公众号上进行宣传推广。
四、课程实施
校本课程实施最终还是要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核心素养导向下的社团赋能高中语文校本课程” ,主要以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宗旨,在校本教材开发上,主要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补充,在学情校情允许的基础上,以提升学生的语言建构与应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的理解与传承等核心素养为目标的内容设计。在教学时间安排上,可以根据学校的情况而定安排课时,课上以活动为主,社团只是提供了一个共同兴趣爱好,志同道合的群体基地,课程给予学生一个交流、品鉴、分享、展示、教师指导的平台,学生在课上可以畅所欲言,充分表达交流,围桌或谈论、或辩论、或展示,教师只是负责组织、主持、调控的角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主角和主场让位于学生。例如校本课程的其中“ 诗词之美” 的专题,教师可以先带着学生回顾课本中的内容,课前由教师提供充分的名篇代表作,让学生课下做好梳理诗歌的流派,分析特点特色,并尝试创作诗歌等任务,课上学生可以展示自己的作品,安排学生进行诵读、品鉴、欣赏、交流,尝试生发出更好的作品,从而增加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达到课内到课外的深度挖掘和延伸,把课内因课时紧张,高考压力没能完成的任务,通过校本课程来进行补充加强,让学生素养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五、课程评价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社团赋能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实施效果需要教育主体对教学的准备、教学方法和教学的效果进行阶段性的评价,按照目的可以分为自评和他评两个方面。教师自评过程,主要是针对课堂材料准备是否充分合理,校本教材选材是否得当,教学目标设置是否依据学情,教学方法是否高效灵活。他评主要涉及学生评价和教育管理者评价。主要是针对授课是否有吸引力,教学是否尊重学生个体特点,教学目标实施是否到位,教学流程是否逻辑严谨思维通畅,学生参与度与完成度情况。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是的核心,学生情况的综合评价课分为在课堂上的学习和课后探究,在课堂学习评价可分为:是否积极主动与人分享,是否深入思考勤于思辨,是否专注课堂知识习得;可后探究评价可分为:目标是否明确,方法是否合理;是否自主探究寻求合作,是否积累素材提升写作,是否研习文本兴趣提升。课程评价需要分阶段多角度进行的,才可以促使教学过程不断合理化发展,帮助教师在发现问题过程中提升课堂教学能力,实现教学目标。
结语
社团是学生以活动为主的兴趣团体,社团赋能校本课程有助于摆脱教学的模式化的古板枯燥教条的影响,生发课程的活力,特别是对于高中语文课程来说,浩瀚广博的知识面,让学生畏葸不前,以社团为基地的校本课程可以提供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暂时脱离课本的细致琐碎的教学,回归到宽泛的读写过程中去,降低了过强的目的性,减轻了学生的压力,在丰富的教学活动中重新焕发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备注:此论文属于作者于2024 年8 月1 日立项的江西省基础教育课题《核心素养导向下社团赋能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GZYW2024-0460)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郭泓樟.基于晋中文化的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D].长春:长春师范大学文学院,2017.
【2】黄泫博.西安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教学研究—以关中地域文化与文学作品为中心[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21
【3】吕立杰 , 袁秋红 . 校本课程开发中的课程组织逻辑[J].教育研究 ,2014,(9):96-102
【4】帅忠红.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建设的策略研究[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1,(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