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把握趋势重教材 夯实基础重效益

作者

胡庆

武汉市第二十三中学 430050

新高考的考查立意越来越明确,从“解答题目”转向“解决问题”,考查真实情境中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突破原有知识框架和常规思维模式,对问题有新的发现、新的思考和新的见解。因此,在高考小说第一轮备考中,我们要把握趋势重教材,夯实基础重效益。

一、把握动态、明确命题趋势

2025 年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共命制全国一卷、全国二卷两套高考语文试卷。试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 年)》的要求,坚持立德树人,强化思想引领,注重基础考查,着力思维赋能,彰显学科优势,促进学生成长,充分发挥高考的正向引导作用。

我主要探讨教考衔接不变。2023 年 10 月,教育部长怀进鹏在《国务院关于考试招生改革情况的报告》中说,加强教考衔接是改革高考考试内容和形式的重要举措。高考命题回归教材,强化教考衔接,体现统编语文教材和高考试卷的有机联系,不仅在考查内容层面与课程标准、统编教材紧密衔接,更在能力、素养层面与语文教学实际深度契合,可以引导一线教师依标据本教学,用好教材,夯实学生基础知识,提高学生能力素养。教学、考试均以课标为依据,强化考试语文教材、语文学习的关联度,对高三备考中的题海训练、机械刷题是强力纠偏。

显形衔接。2024 年新高考 1 卷作文试题材料与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研习任务有关。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研习任务 2 中说,“人们在获得一些新的东西时,也有可能失去另一些东西。互联网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不少便捷,那么人们可能会失去什么呢?就这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如果在教学中,认真完成了这个任务,考生写作时会非常轻松。

隐性衔接。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选入多篇毛主席的文章,引导学生解读经典著作,领悟思想方法。如《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选择性必修上册),《改造我们的学习》《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选择性必修中册)。学习导读中明确告诉我们,“尤其是恩格斯、毛泽东的文章,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学习本单元,要通过研读经典理论文章,获得思想启迪,提升思维品质。”

2025 年新高考语文 1 卷考了老舍的小说《鼓书艺人》和散文《我为什么离开武汉》,两篇文章都是节选。以抗战时期为背景,展现了战争阴影下的民众苦难与精神挣扎。文本一通过难民船上的众生相,呈现战乱中的悲凉与坚韧,环境描写极具画面感,凸显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无力与温情。文本二则表达知识分子在国难中的责任与矛盾,强调亲历者视角对时代真相的把握。两文共同传递了战争年代的民族伤痛与不屈精神。

我认为小说始终是高考的高频考点,2024 年新高考 2 卷考了孙甘露的小说《千里江山图(节选)》,新高考1 卷从2021 年到2023 年,连续三年考小说,分别是卞之琳小说《石门阵》、冯至小说《江上》、陈村小说《给儿子》。一轮复习必须在广度上下足功夫,其关键词是“全面、基础、知识”,小说复习不能掉以轻心。

二、重读文本、提升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的提升,贯穿高三备考的始终,一轮备考时,重读教材是行之有效的方法。重读教材必修下第六单元,完成表格,总结阅读方法。

1. 填表

2. 归纳小说阅读方法第一步: 粗读, 明白小说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第二步: 精读, 把握小说塑造了一个( 群) 怎样的人第三步: 研读, 分析小说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第四步: 总结, 概括小说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三、立足教材、夯实基础知识

必读篇目:《百合花》《哦,香雪》《荷花淀》《小二黑结婚》《党费》《阿Q 正传》《边城》《复活》《老人与海》

重读任务单:重读文本,对照文本后面的学习提示,评估自己阅读该类型文本的策略和方法;概括小说主要情节;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鉴赏小说中环境描写或心理描写;背诵一段你最欣赏的文段,命制2 到3 个语言运用题,并给出答案和评分依据。

(1)环境描写

两篇小说的时代背景不同,表现的青春情怀却是那样感人。阅读时要联系特定的历史背景来理解作品的内涵,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欣赏小说的描写艺术。(必修上第一单元)

认真阅读本单元小说,分小组概括各篇小说中社会环境的特点,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社会环境对人物命运的影响。(必修下第六单元)

这些作品表现了不同的社会历史和民族文化特点。阅读本单元课文,结合具体内容,感受和了解不同的民族文化和社会历史风貌,写一则读书札记。(选必上第三单元)

环境是小说的基本要素之一,在小说中承担着多重功能。一方面,环境影响、制约人物的行动和情节的展开,为人物的行动提供依据,也让人物性格在与环境的互动甚至冲突中更充分地得到展现 ; 另一方面,环境又常常富有暗示性和象征性,能够烘托气氛,激发读者的情感,隐喻主题。全班同学分组,各选一篇课文,分析其中的环境描写,理解其复杂意蕴,同学之间相互交流。(选必上第三单元)

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人物形象,分析其性格特征,并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小说中的社会环境,说说人物的典型性体现在哪里。(选必中第二单元)

(2)细节描写:

从两篇小说中各选择一两个感人的片段,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分析典型的细节描写,并作简要点评。(必修上第一单元)

从本单元作品中找出至少五例精彩细节细加品味,体会小说中细节描写的艺术魅力。(必修下第六单元)

(3)心理描写:

从两篇小说中各选择一两个感人的片段,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分析典型的细节描写,并作简要点评。(必修上第一单元)

心理描写在小说中十分常见,是小说塑造人物、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方法。梳理本单元课文中的心理描写, 想一想, 不同作品中心理描写的方法及作用有哪些异同?(选必上第三单元)

除此之外,教材中涉及到的小说必备知识还有:

突发事件在小说中的作用(必修下六),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必修下六),人物形象的典型性(选必中二),作品的多元化解读(选必下二),作品的创作风格(选必下二),真实与虚构(选必下二),小小说的主要特点(选必上三)

四、研究真题、注重备考实效

高考阅读是专业化阅读,要求考生不断提高阅读能力,阅读能力 Σ=Σ 快 + 准。

1. 把握整体突出准

2020 年新高考语文卷Ⅱ双雪涛《大师》( 节选)阅读策略

第一步: 梳理小说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开端( 第1-2 段):“我”经常跟着父亲, 看父亲下棋; 当“我”质疑父亲后, 父亲教“我”仕的用法。

发展( 第3 段):“眼镜”费尽周折找父亲下棋。

插叙( 第4 段): 写下棋人众生相, 烘托父亲棋艺的高超。

高潮( 第5-6 段): 父亲不再下棋, 他让“我”与“眼镜”对阵;“我”最终赢了棋

结局( 第7 段): 父亲指点“我”下棋之第二步: 分析小说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

小说主要塑造了棋痴父亲的形象。其主要特征如下

①执着追求, 棋艺高超。“大树下, 修车摊, 西瓜摊, 公园里”, 都能看到父亲下棋的身影;从各个地方慕名来找父亲下棋的人很多。

②看淡胜负, 不贪图名利。父亲和别人下棋总是两胜一负, 不在乎输赢, 拒绝下棋时“挂”东西, 拒绝拜师, 拒收礼物。

第三步: 分析小说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1. 小说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来讲述父亲的故事 , 通过“我”的所忆、所思、所见、所感把父亲的故事贯穿起来。另外,“我”充满感情的叙述, 让小说更富有情感, 更有感染力,也更具真实性。

2. 小说交错运用了顺叙、插叙的叙述方式, 既充实了小说内容, 又使小说层次清晰。

3. 小说多次提到“板凳”这一细节 , 板凳作为普通家常用品 , 与父亲形象、身份及街头下棋场景相符 , 写出了日常生活气息 ; 同时 ,“我”背着板凳跟父亲去下棋的情形 , 既是儿子又像徒弟 , 包含着“我”对父亲又敬又爱的情感。另外 , 雪夜学棋之后背着两个板凳出去 ,意味着“我”得到了父亲的认可。

第四步: 探究小说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小说以民间象棋大师父亲为主人公 , 叙述了他教儿子下棋、与他人下棋的故事。作者以棋写人, 写人性, 突出了“人品高于棋艺”的主题。

2. 抓住重点突出快

阅读2021 年全国高考乙卷文学作品谈歌《秦琼卖马》

阅读策略

高考小说第一轮备考的依据:明确试卷特点,把握命题趋势;一轮备考核心:总结备考经验,建构知识网络;一轮备考策略:注重教考衔接,讲练结合巩固。

文博场域中的精神火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