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教学评价现状及改进对策

作者

王发英 李明连

会东县第一小学 615200 会东县第二小学 615200

摘要:本文基于双减政策背景,系统探究小学数学教学评价现状及改进对策,通过分析当前小学数学教学评价中存在的评价方式单一、过分关注结果评价、学生主体地位不足等现实困境,深入探讨双减政策实施后教学评价的转变趋势,数学教师开始注重运用多元化评价方式,更加重视过程性评价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构建多维度评价指标体系、创新评价方法、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学评价深度融合、注重评价结果诊断与改进功能等策略。同时强调数学教师评价能力提升和家校协同评价的重要性,旨在促进小学数学教学评价的科学发展,提升教育质量。

关键词:双减政策;小学数学教学评价;评价改革策略

一、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评价的现实困境

在双减政策的大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评价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传统的教学评价过分强调分数至上,导致评价方式趋于单一化,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数学学习成效。数学教师在教学评价中往往侧重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忽视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评估。同时,评价标准过于刻板,缺乏弹性和层次性,无法满足不同学习水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在具体实践中教学评价活动往往局限于书面测试形式,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互动、实践操作等方面的表现,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不仅压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削弱了教学评价的诊断和促进功能,此外,评价结果的运用过于功利化,过分注重甄别和选拔功能,而对教学改进的指导作用发挥不足。

数学教师在实施教学评价时常常受到教学进度和课时量的制约,难以开展全面、深入的评价活动,评价内容多停留在知识层面,对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问题解决能力、数学学习兴趣等方面关注不够,这种状况导致教学评价无法真实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当前的教学评价体系中学生主体地位不足,缺乏自主评价和互评的机会,评价活动多由数学教师主导,学生参与度低,难以培养其自主学习和自我反思能力,同时,家长参与评价的渠道不畅,家校协同评价机制尚未形成,影响了评价的全面性和客观性。在评价标准的制定方面,存在重统一性、轻差异性的问题,统一的评价标准虽然便于操作和管理,但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此外,评价指标体系不够科学完善,缺乏对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有效评估。

二、双减政策实施后小学数学教学评价的转变趋势

在双减政策实施后,小学数学教学评价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小数》为例,教学评价正经历着深刻的转变。数学教师开始注重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通过观察、提问、实践操作等多种形式,全面评估学生对小数概念的理解程度。在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更加重视过程性评价。通过设计情境化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实例认识小数,并在活动过程中及时观察和记录学生的学习表现。比如,在教学小数的读写方法时,数学教师不仅关注学生能否正确读写小数,更注重评估学生理解小数计数单位之间关系的程度。

评价内容也更加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教学小数的意义时,数学教师通过设计实践活动,评估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观察学生如何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数量关系,评价其数学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水平。随着评价理念的更新,数学教师开始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评价中针对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制定差异化的评价标准,关注每个学生的进步与成长,同时,通过建立数字化学习档案,记录学生在学习小数过程中的重要表现和成长轨迹。教学评价的方式更加注重互动性和参与性,在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积极创设机会,让学生参与到评价活动中来,通过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和评价能力。比如,在学习小数的大小比较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互评,促进交流与合作。

三、优化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评价的创新策略

在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评价的创新策略需要与时俱进,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简单的小数加减法》为例,可以采取多样化的评价策略,构建多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将知识掌握、技能运用、思维发展等方面纳入评价范围,在具体实践中要注重评价内容的层次性和递进性,从基础知识理解到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建立全面的评价标准。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设计多层次的实践任务,评估学生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设计购物计算、测量数据处理等生活情境,观察学生运用小数加减法的熟练程度和准确性。同时,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和策略选择。通过设计不同难度的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展现其对小数加减法的理解深度和应用水平。

创新评价方法,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堂观察、作业分析、实践操作等多种方式,收集学生学习的过程性数据,建立学生学习档案,记录其在掌握小数加减法过程中的进步轨迹和重要表现,动态评价方式能够更好地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长变化,为数学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提供依据。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学评价的深度融合,利用数字化评价工具,开展即时评价和反馈,通过数据分析,精准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为教学改进提供依据,同时,运用网络平台,促进家校协同评价,形成育人合力,利用智能教学平台,设计针对性的练习和评估任务,实现个性化评价和指导。

注重评价结果的诊断与改进功能,基于评价数据,分析学生在学习小数加减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调整和个别化指导。通过及时反馈和有效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障碍,提高学习效果,数学教师应善于利用评价结果,找出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在评价方式的选择上,要注重多样化和灵活性,除了传统的纸笔测试,还可以采用实践操作、口头表达、小组合作等多种形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效,通过设计趣味性的评价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同时,要重视学生的自主评价能力培养,引导其学会反思和总结,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教育教学要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为社会培育出更多实用型创新人才。

结论:通过对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教学评价现状的深入分析,本文揭示了当前教学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建立科学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需要转变评价理念,创新评价方法,强化过程性评价,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通过多元化评价手段的运用和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可以有效提升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同时,加强数学教师评价能力培养,建立家校协同评价机制,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海莲.“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游戏化教学[J].新校园,2023,(12):14-16.

[2]高晓艳.试论“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3,(10):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