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城市交通枢纽结构安全评估研究

作者

张云龙 张波

山东天齐置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与交通需求的不断增长,城市交通枢纽的规模和功能日益庞大,集成了轨道交通、公交、长途客运、出租车、非机动车及地下空间开发等多种交通和服务功能,成为城市运行的核心节点。城市交通枢纽的结构形式也日益复杂,涵盖地下空间、多层立体结构、大跨度大厅、设备机房以及承载大量人流的公共空间。这些结构普遍具有使用频率高、荷载类型复杂、运营条件多变的特点,其安全性能不仅受到静态设计荷载控制,还面临高密度人群荷载、交通工具频繁运行的动荷载、设备振动、环境腐蚀以及地震、火灾、水患等突发事件的共同影响。在这种多源耦合作用下,交通枢纽结构可能出现疲劳损伤、局部破坏、沉降变形等问题,进而影响其服务性能与结构安全。因此,如何建立科学有效的结构安全评估机制,及时发现安全隐患、评估结构健康状态、提出养护加固对策,成为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本文以城市交通枢纽为对象,系统梳理其结构安全评估的理论体系与方法技术,结合新技术发展趋势与工程实践应用,总结现有研究成果与存在问题,旨在为城市交通枢纽的安全管理提供技术支撑与政策建议。

一、城市交通枢纽结构特性与安全风险分析

城市交通枢纽的结构类型包括框架结构、钢结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地下连续墙、顶板系统等,结构体系复杂、构件连接多样、应力路径交错,在设计阶段已考虑静载、活载、温度、收缩、沉降、地震等传统荷载工况,但在长期运营过程中往往面临设计之外的复杂作用,包括高峰时段人群荷载密集性、大型设备震动周期性、不规则交通荷载、使用功能调整引发的荷载变化等非规范作用。

二、结构安全评估的主要方法与适用性分析

当前交通枢纽结构安全评估方法主要包括理论分析法、实测数据法与专家评判法三类。理论分析法以结构力学与可靠度理论为基础,基于原始设计资料、材料性能与荷载模型,通过有限元建模与分析,计算结构应力、位移、稳定性与破坏模式,进而评估结构整体与关键部位的安全水平。该方法适用于结构改造、极限状态评估等场景,但对初始缺陷、未知损伤等因素难以准确描述。实测数据法则依托结构健康监测系统(SHM),通过布设传感器(应变计、加速度计、裂缝计、位移计等),实时采集结构在运营中的响应数据,结合变形趋势、应力水平、动力特征变化等指标,建立结构健康评估模型,实现状态识别与预警。

三、新技术在结构安全评估中的集成应用

近年来,信息化与智能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城市交通枢纽结构安全评估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BIM 技术作为建筑信息建模的核心工具,在结构建模、信息集成、维护管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将设计数据、施工记录、监测信息集成于同一模型中,为结构分析与状态评估提供数字基础。物联网技术则使得各类传感器实时数据传输成为可能,配合云平台存储与分布式计算实现大规模结构健康监测数据的集中处理。大数据分析技术通过对长期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学习、相关性分析与模式识别,能够发现异常变化、预判发展趋势,为结构状态评估提供决策依据。人工智能特别是机器学习算法在结构安全评估中逐步得到应用,例如采用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深度神经网络等算法对裂缝图像识别、损伤分类、荷载预测、风险评估进行建模,提高了评估结果的精度与自动化程度。

四、结构安全评估在交通枢纽工程中的典型应用

在我国多个城市的大型交通枢纽中,结构安全评估技术已经在新建工程、既有设施运营维护、事故后结构状态识别等方面得到实际应用。例如在北京南站,针对地下结构因地铁车辆运行引发的疲劳问题,通过安装多点加速度计与应变计开展长期监测,结合有限元分析对车站底板裂缝演化进行评估,提出支撑体系加强与限制震动干扰的加固措施。在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采用BIM+IoT+ 大数据融合系统对结构关键构件进行智能监控,并将监测数据集成于维护管理平台,实现跨部门信息共享与维护任务自动生成。

五、城市交通枢纽结构安全评估的发展趋势与挑战

尽管当前结构安全评估技术体系已逐步建立,但在交通枢纽这一高复杂度、强功能集成的特殊场所,其评估机制仍面临诸多挑战。首先,评估标准体系尚不完善,当前评估多依赖于《城市轨道交通结构设计规范》《建筑结构荷载规范》等行业标准,缺乏针对交通枢纽复杂结构、特殊荷载作用、突发事件影响的专门评估标准与判定指标。其次,数据孤岛现象突出,不同系统、设备、平台间缺乏数据接口,影响评估模型构建的完整性与评估结论的可信性。再次,评估手段智能化水平不高,监测设备部署受限于空间布局、电源配置与环境干扰,数据清洗与处理效率仍较低。此外,高成本问题仍制约着结构评估系统的大规模推广。面向未来,应从政策、技术、管理多维协同推进结构安全评估体系建设。

结论

城市交通枢纽结构安全评估是保障城市交通系统高效、稳定运行的重要基础。本文从结构特性与安全风险入手,系统梳理了结构安全评估的主要方法及新技术集成路径,结合典型工程应用案例,探讨了当前存在的问题与发展瓶颈。研究认为,构建科学合理、信息充分、手段多样、响应及时的结构安全评估体系,是城市交通枢纽设施管理的核心内容。未来,需在标准建设、数据融合、智能技术、决策机制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结构安全评估向智能化、系统化、规范化方向发展,为城市公共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吴锋波 , 金淮 , 尚彦军 , 等 .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环境风险评估研究 [J].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10,6(03):640-644.

[2] 吴锋波 , 金淮 , 尚彦军 , 等 .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环境风险评估研究 [C]//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 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 ( 下 ). 中国科学院工程地质力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 北京城建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安捷工程咨询有限公司;,2011:563-567.

[3] 孙永福 .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政府应关注的重大问题 [J]. 隧道建设 ,2011,31(02):149-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