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农村环境整治生活污水处理现状与对策探讨

作者

张瑜

辽宁继诚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沈阳市 110001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是实现乡村振兴和改善农村生活质量的关键环节,现阶段的生活污水处理中存在问题,比如由于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和污水处理工艺不全等所导致的污水处理效益差,这种情况下迫切需要探索适用于农村多样化的污水处理模式,文章对此进行论述,探讨可行策略。

一、农村环境整治生活污水的必要性

(一)保护生态环境和水资源安全

农村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氮磷营养盐和病原微生物等,如果直接排放可能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比如藻类暴发、地下水污染和土壤盐渍化等。据调查,我国农村污水的年排放量达到 80 亿吨,但年治理量仅仅只有 28% ,未处理污水已经成为河流与湖泊怕黑臭的主要原因。农村的自来水普及率很低,污水渗漏之后污染浅层地下水,这导致重金属和病原体等进入到水源中,随着水源扩散影响到身体健康,比如高矿化度污水能够引发地方性的氟中毒,如果细菌超标,则会导致肠道传染病的传播,威胁到居民的身体健康。

(二)保证居民身体健康保证生活质量

污水露天排放会滋生蚊蝇,滋生疟疾、登革热等传染病的概率增大。通过污水治理能够降低与水污染相关的疾病发病概率。污水横流会导致路面泥泞、空气恶臭,直接影响到居民居住的舒适度。这种情况下需要采取可靠措施进行处理,从而避免环境污染。水质改善能够带动乡村旅游发展增加收入,污水中的盐分和洗涤剂会导致土壤结垢和农作物减产,这种情况下通过污水治理来降低农业损失。生态环境部明确将污水治理列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三大革命”之一,要求在2025 年治理率超过 40% ,而且将其纳入“美丽乡村”考核指标中。

二、农村环境整治生活污水处理现状

(一)低覆盖率与区域不平衡特征显著

目前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 28% ,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城市的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 97% ,这说明农村的污水处理率应该在新时期提升。目前污水处理设施仅覆盖 26% 的行政村,在山区和经济薄弱的地区,覆盖率普遍低于 10% ,同时设施的闲置率高达 30% 。在区域的差别方面,江浙沪地区的治理率超过60% ,比如浙江的“千万工程”覆盖了 90% 以上的村庄,山东与福建等地方那个重点村镇的设施覆盖率达到 85% 。但由于区域的差异,比如在气候湿润、用水量大的区域,污水产生量高,与生态处理技术的适配性更优[1]。

技术使用瓶颈与能耗矛盾

根据不同的污水处理技术来看,如分户式处理技术主要是针对山区的分散住户,存在三格化粪池处理效果不稳定和缺乏维护。村庄集中处理主要是平原人口密集的地区,人口 50 户以上,使用 MBR 膜技术,该技术使用能耗高,电费的占比达到 40% ,而且冬季的使用效率低。由此可见,活性污泥法与 MBR等城市污水处理技术在农村运用,由于运维复杂和能耗高,导致在农村也是闲置。在农村地区,北方的农村缺乏低温菌剂,高矿化度地区抗腐蚀技术缺失等,导致处理效率不高。农村地区推广太阳能微动力设备以及生物降解型技术缺乏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局限了生活污水的处理。

(三)资金成本、管理与规划的局限

从当下情况来看,污水处理管网的建设成本达到 70% ,设施的年运维费用达到5 万\~10 万元,但是有 60% 的村庄由于无力承担从而导致很多设施都是“建而不用”。在建设后,住建、环保、农业等多部门交叉管理中,设施的移交标准缺失,维修责任尚未明确。目前在设计方面缺乏对人口流动、季节性用水变化的考虑,从而出现“大设施小水量”的情况。在污水设施的治理中,村民参与度很低,有 60% 的农户习惯污水直排或者是直接倾倒在明沟,管网人为破坏率很高[2]。

三、农村环境整治生活污水处理的优化途径

(一)推行分区分级治理污水

通过分区治理来优化水资源管理。城乡接合部与水源保护区强制推行纳管处理或者是集中式处理,优先接入城镇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人口密集村庄使用集中式生态处理工艺如人工湿地和稳定塘,配套雨污分流管网,尾水运用在农田灌溉中。偏远分散农村推广分散式资源利用,比如打造三格化粪池——生态农田或者是粪污制肥,从而降低处理标准。可建议通过以下方式来进行分级治理:日处理规模 <5 吨,通过沼气池 + 菜地消纳的模式进行污水资源化利用;日处理为 5\~20 吨,可通过生态处理工艺来进行;日处理工艺为 20\~100 吨,则就近纳管或者是生物接触氧化进行集中处理; >100 吨则需要强制纳管城镇厂,搭建城郊村管网延伸工程,实现分级治理生活污水。

(二)技术创新以及资金改革

考虑到现阶段高成本与低效率的矛盾,采取低碳技术本土化创新来完善管理。如果高寒地区,可研发耐低温菌剂来创新技术,如东北用太阳能加热膜生物反应器来进行处理;高盐碱地区可推广抗腐蚀模块化设备来实现节能,山区则通过装配式一体化技术进行污水处理,比如在西南地区用地埋式 MBR 来进行处理。资金改革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如政府主导的中央转移支付( 60% )+省级统筹( 30% ) + 县级配套( 10% );社会参与的模式有 PPP 模式,通过引入环保企业运维来实现管理;村民付费的模式也在基层推广开来,通过对农户按月收 5\~10 元的运维费用,覆盖率达到 70% 。在资金改革方面,粪污制有机肥再将其销售出去,或者是尾水灌溉收费来反哺农村生态建设,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3]。

(三)优化管理机制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中,需要明确权责、引进智慧监管、村民参与管理与第三方运维来优化管理。在基层地区明确单一的责任主体,县级政府通过统筹住建、环保与农业部门,实行监管一体化合同,明确主体便于后续管理。在智慧监管方面,通过数字化平台打造物联网水质监测与 AI 故障预警管理,缩短事故响应的时间减少水污染现象的发生。在农村将污水治理纳入村民自治章程中,降低管网破坏率和水浪费率。每村可以培训一名兼职的管护员,保证监管的有效性。县级政府打包招标专业公司来承包污水运维,同时也可以实现“以效付费”的模式优化管理。

结语:

综上所述,文章通过分析污水处理技术的适用性与效益,如土地处理技术、MBR 技术等,论述农村污水处理中需要考虑的地域特征,提出可用的策略。理论上可用集成度创新、政策技术、居民参与可持续融资来解决农村生活污水的治理,从而促进美丽乡村建设目标的实现。新时期还要引进智能化、数字化技术加强监管,给建设美丽农村做贡献。

参考文献:

[1] 唐敏 . 农村环境整治生活污水处理现状与对策探讨 [J]. 清洗世界 ,2025,41(02):147-149.

[2] 陈晓峰 . 泾川县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J]. 清洗世界 ,2024,40(12):118-120.

[3] 臧延鹏 . 农村环境整治生活污水处理现状与对策分析 [J]. 农村实用技术 ,2024,(09):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