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混凝土裂缝自愈合材料研究进展

作者

王芳 商国房

山东天齐置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引言

混凝土作为目前最广泛使用的建筑材料之一,因其优良的力学性能与经济性,在基础设施、工业建筑、水工结构及交通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然而,由于其脆性大、抗拉强度低等固有缺陷,在使用过程中极易产生各类裂缝。裂缝的产生不仅影响结构整体受力性能,更加速了钢筋锈蚀与介质侵蚀,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结构耐久性下降与功能失效。传统裂缝修复方法,如灌浆、涂层、补强等,虽然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问题,但其在耐久性、操作复杂性、二次施工成本与环境影响等方面仍存在显著不足。为此,具备自动感知裂缝并完成自我修复功能的混凝土自愈合材料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所谓混凝土自愈合材料,是指能够在外部刺激(如水分、压力、pH 变化等)或内部触发(如微胶囊破裂、生物活性)条件下,自主完成裂缝封闭与性能恢复的功能性材料。

一、物理封闭型自愈合材料研究现状

物理封闭型自愈合材料主要通过材料内嵌自愈单元,在裂缝产生后释放填充物以实现裂缝封闭。常见方式包括微胶囊、微管道与中空纤维等,这些材料在受到外力作用或裂缝扩展时发生破裂,释放出封闭剂或黏结剂填充裂缝。微胶囊作为最早被广泛研究的自愈合材料载体之一,具有成本可控、技术成熟等优点。其关键在于胶囊壁材与内填材料的匹配性能,常见封闭剂如环氧树脂、聚氨酯、硅酸盐胶体等,具有良好的黏结性能与适应性。微管道与中空纤维则可以承载更多封闭剂,适合用于裂缝较长或多次愈合需求的结构中。尽管物理封闭型材料的自愈效率在实验室条件下表现良好,但在实际工程中仍面临裂缝位置不确定、触发条件控制难、封闭剂长期稳定性与环境适应性不足等问题,限制了其大规模推广应用。

二、化学反应型自愈合材料机制与应用

化学反应型自愈合材料的原理主要依赖于混凝土材料内部或引入外部组分与水、CO₂、氢氧根离子等反应生成结晶物,填充裂缝区域并恢复其密实性与力学性能。常见材料如矿物掺合料(粉煤灰、硅灰、矿渣)、膨胀剂、水泥替代材料(如超细活性硅粉)等,其在裂缝区域遇水后可促进二次水化反应,生成钙矽水化物与钙碳酸盐等晶体。这类材料无需特殊触发机制,依赖于结构服役环境即可激活修复反应,具有良好的工程适应性与环境友好性。但其愈合能力受限于裂缝宽度(一般不超过 300 微米)、湿度条件与材料反应活性,对干燥环境下或重复加载状态下的修复效果较差,因而需进一步研究其激活机制与反应持久性。

三、生物诱导型自愈合材料研究进展

生物诱导型自愈合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新型修复手段,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在混凝土中引入具备矿化能力的微生物(如芽孢杆菌、枯草杆菌等)或生物酶,在裂缝处诱导形成碳酸钙结晶,从而封闭裂缝并恢复结构性能。该技术的优势在于其反应条件温和、自我繁殖性强、对环境污染小、愈合能力持久等。研究表明,某些菌株在长期养护下仍能维持活性,并在水环境中持续诱导结晶反应。常用方式包括将微生物封装于轻质骨料或多孔介质中,在裂缝出现后水分渗入激活菌体活动,生成沉淀物封闭裂缝。此外,生物酶催化型材料如脲酶也具有良好的诱导矿化能力。

四、智能响应型与复合型自愈合材料发展趋势

随着材料科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智能响应型自愈合材料成为研究前沿。此类材料可在感知外界刺激(如温度、应力、电场、pH 等)后触发愈合反应,实现裂缝的自动识别与定向修复。常见方式如掺入温敏性聚合物、水凝胶、纳米感应粒子等,这些材料可实现对裂缝位置、宽度、时间的识别并选择性激活愈合机制。此外,复合型自愈合材料通过集成物理、化学与生物愈合机制,在提升愈合效率的同时兼顾多种环境适应能力,成为工程应用的重点发展方向。例如,通过将微胶囊与矿物掺合料组合,既具备短期快速封闭功能,又能实现后期结构性能恢复;或者将微生物封装在能感知水分变化的高分子材料中,实现自触发与持续修复功能融合。复合型材料对材料制备技术、内部反应协调性与结构匹配提出更高要求,但其综合性能优势明显,是未来混凝土自愈合材料的重要发展趋势。

五、工程应用与未来研究展望

当前混凝土自愈合材料在桥梁面层、隧道衬砌、水池结构与高性能混凝土等领域已展开试点应用,初步验证了其裂缝控制与耐久性提升效果。但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工程仍需解决诸多技术与经济瓶颈。一方面,材料制备成本高、性能不确定性大、寿命周期评估不足等问题制约了其市场化进程;另一方面,现有工程规范尚未形成统一的评估标准与施工技术指南,缺乏对自愈合材料性能评价体系与长期服役行为预测模型的支撑。未来研究应重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加强材料结构的多尺度设计,开发兼具响应性与结构性的多功能复合材料体系;二是完善自愈行为的定量评价方法,建立从微观反应到宏观性能的耦合分析模型;三是推动标准体系与设计导则的建立,实现自愈合材料在实际工程中的可控可评;四是引入智能监测与信息反馈系统,实现裂缝生成 - 识别 - 修复 - 反馈的闭环控制,构建智慧化混凝土结构体系。随着绿色建材理念与智能建造技术的发展,自愈合混凝土材料将成为提升结构全生命周期性能的关键支撑,也将在推动可持续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结论

混凝土裂缝自愈合材料作为新兴功能材料体系,已在实验研究与小规模工程应用中展现出良好的裂缝控制效果与耐久性提升潜力。本文从物理封闭、化学反应、生物诱导与智能响应等方面系统梳理了自愈合材料的研究现状,指出复合型与智能化材料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尽管当前存在一定的技术与应用障碍,但随着材料技术与工程实践的不断融合,自愈合材料有望在未来混凝土结构中实现更广泛、更高效的应用,为建设更耐久、更环保的基础设施提供创新路径与材料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雄 , 习志臻 , 王胜先 , 等 . 仿生自愈合混凝土的研究进展 [J]. 混凝土 ,2001,(03):10-13.

[2] 骆宇时 , 罗为民 , 张伟 . 智能材料在混凝土结构中的应用研究简介 [J]. 人民长江 ,2002,(03):29-31.DOI:10.16232/j.cnki.1001-4179.2002.03.013.

[3] 鞠丽艳 . 混凝土裂缝抑制措施的研究进展 [J]. 混凝土 ,2002,(05):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