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赛促学”视域下高职英语教学路径创新
庄学佳
天府新区航空旅游职业学院610213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其英语教学需构建与职业能力相匹配的创新体系。基于“以赛促学”理念重构教学路径,能够有效破解传统英语教学中实践性不足、学习驱动力弱等现实困境。构建“课赛融通”的教学机制,可以将英语学科竞赛、职业技能大赛及创新创业赛事等多元赛事体系有机嵌入课程体系,形成基于任务导向与竞赛评价的教学模式。这种以赛事为载体的教学创新,既强化了学生职业竞争力,又为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实践导向,对深化产教融合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关键词:“以赛促学”;高职;英语;教学路径
引言:
在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下,高职英语教学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需突破传统知识传授模式的局限性,探索与职业能力需求相契合的创新路径。“以赛促学”教育理念的提出,为重构英语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支点。该模式将竞赛机制深度融入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目标导向的实践情境,促使语言知识向职业能力的转化发生实质性突破。其核心在于构建“学赛互嵌”的动态机制,借助竞赛的激励效应与评价功能,激活学生主体意识,强化语言应用与职业场景的适配性。从教育生态视角看,这种创新不仅涉及教学方法的革新,更驱动课程内容与产业需求、评价体系与能力标准的多维重构,形成教学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本研究聚焦于该模式的内在机理与实践框架,着力于探讨在竞赛过程中如何实现语言能力培养与职业素养塑造的有机统一,进而为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参照与实践启示。
一、“以赛促学”对构建高职英语教学创新路径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以赛促学”将职业场景中的真实任务转化为竞赛驱动型学习项目,使学生在竞赛过程中完成语言知识的整合、转化与输出。竞赛情境的挑战性促使学生主动运用英语进行问题分析、策略制定和团队协作,突破被动学习的局限,从而提升语言应用能力、批判性思维和职业素养。竞赛评价标准的多维性,如语言准确性、任务完成度和创新性,使学生在反复试错与优化中不断调整策略,形成动态的能力建构。学生参加各类英语竞赛,得以在真实语境中进行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实现听、说、读、写的深度实践,增强语言表达的流畅性和职业沟通的有效性。同时,竞赛的竞争性和实践性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使其在模拟职场环境中积累经验,提高应对复杂任务的能力。
(二)促进英语教学方式的创新
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竞赛机制的引入则促使教学从单向传授转向任务驱动。教师需围绕竞赛目标,设计模块化、情境化的教学内容,将语言技能训练融入项目策划、跨文化沟通等真实任务中,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角色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和支持者,提供资源支持、反馈指导,并根据学生需求动态调整教学策略。这种转变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使教学更加个性化。同时,竞赛机制要求教师突破教材局限,整合职场案例、行业标准等实践资源,推动混合式教学、协作学习、项目式教学等创新方法的融合应用。课堂不再局限于传统教学空间,而是扩展为虚实结合的能力训练场,让学生在真实语境中提升语言应用能力。
(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竞赛活动通过明确目标、奖励机制和团队协作等构建多维度的学习刺激,使学生在挑战性任务中激发内在驱动力。一方面,竞赛的竞争性与成就感契合青年群体的进取心理,任务分级、荣誉激励等机制促使学生不断挑战自我,增强学习动力。另一方面,情境化的竞赛项目(如商务谈判模拟、国际商务谈判)将抽象的语言知识转化为真实的职业任务,使学生直观感知英语的实用价值,从而提升学习兴趣。而且,竞赛提供的动态可视化进步轨迹,如阶段性排名、能力评价反馈,使学生清晰感知自己的成长,增强学习效能感。这种即时反馈不仅能带来短期的成就感,还能帮助学生形成长期的内生学习动力,使兴趣维持不再依赖外在刺激,而是逐步内化为稳定的学习习惯。
二、“以赛促学”视域下高职英语教学路径创新的实施策略
(一)系统规划顶层设计
1. 制定竞赛融入教学的制度规范
竞赛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定位,不只是辅助教学的工具,而是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需要在课程标准、学分认定、教师激励等方面建立系统化制度。在课程标准层面,应将竞赛目标与英语教学大纲深度融合,使竞赛内容与课程知识点、职业技能要求相匹配,实现教学与竞赛的同向衔接。在学分认定方面,可建立竞赛成果量化标准,如将参赛经历、获奖情况纳入课程考核体系,以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增强学生参与动力。在教师激励机制方面,可将竞赛指导纳入职称评审、绩效考核及教学成果奖评选体系,提高教师参与度。
2. 构建“赛事资源池”,优化竞赛支持体系
单一赛事或课堂模拟训练难以满足高职英语教学的多元化需求,因此,需整合校内外资源,搭建一个涵盖课程教学、实践训练、行业合作的竞赛支撑体系。应充分整合校内外实训基地,利用语言实验室、商务模拟中心、跨境电商实训平台等资源,为竞赛提供真实的应用环境。积极引入行业和企业资源,与企业、行业协会、高水平赛事主办方合作,共同设计符合职业需求的竞赛项目,如商务英语谈判、国际市场推广等,提高竞赛的职业匹配度。同时,构建多元竞赛指导团队,由英语教师、行业专家、企业导师联合培养学生,提供跨学科、多维度的专业辅导。同时,应搭建数字化竞赛平台,整合竞赛案例、备赛课程、模拟训练系统,形成线上线下融合的竞赛支持体系。通过赛事资源池的构建,高职英语教学可实现竞赛资源的系统化、可持续利用,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竞赛实践机会。
3. 培育“以赛促学”的校园文化,提升学生内驱力
培育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思维。学校可以定期举办竞赛成果展、经验分享会、优秀作品展播等活动,提供展示自我和交流的平台,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归属感,营造“以赛促学”的校园文化。同时,鼓励学生成立英语竞赛相关社团,如英语辩论社、跨文化交流社等,依托这些社团开展竞赛训练和互动交流,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升英语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在比赛结束后,通过“竞赛明星”分享备赛经验,结合建立竞赛导师帮扶机制,促使高年级的优秀选手带动低年级学生参与其中,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竞赛学习氛围。
4. 完善竞赛组织架构,提升管理效能
完善竞赛组织架构是确保赛事高效、有序进行的关键。通过设立专门的竞赛管理机构,学校能够对赛事进行全程监管与统筹,从赛事规划到资源调配,再到后期的培训支持,每个环节都能得到充分的关注和保障。因此,学校应设立专门的竞赛管理机构,负责统筹竞赛相关事务,如赛事规划、培训支持、资源调配等,确保竞赛活动的高效、有序开展。该机构可以与各相关部门密切合作,整合资源,提供专业化的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在各类竞赛中获得更好的成绩。同时,建立层级竞赛体系,构建“校级-省级-国家级”竞赛梯度,设计基础类、专业类、跨学科类竞赛,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成长需求。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在不同阶段、不同水平的竞赛中逐步提升自己的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为了确保竞赛的有效性,学校还应强化竞赛数据分析与反馈。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竞赛成绩、学生能力发展情况等进行分析,形成数据化的反馈机制,为后续的教学改革提供科学依据。
(二)科学规划备赛过程
1. 建立系统化的备赛流程
在赛前准备阶段的科学规划有助于明确竞赛目标和备赛重点,避免盲目和低效的学习方式。通过竞赛需求调研、分析规则和评分标准,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备赛方案,根据不同的竞赛项目制定差异化的训练内容,如英语演讲、辩论和写作等,确保学生在特定领域得到充分准备;在集中培训阶段通过组建高水平备赛团队,邀请有竞赛经验的教师和往届优秀选手参与指导,可以帮助学生弥补知识盲点,提升核心技能。专业团队的培训,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使他们在逻辑思维和应变能力上得到提升,从而增强在实际竞赛中的表现。在赛中指导阶段,实时跟踪选手表现并提供心理支持与即时反馈,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及时调整策略以应对比赛中的突发情况,确保发挥最佳水平;在赛后总结环节通过对竞赛成绩和表现的全面分析,找出学生在备赛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为未来的教学和备赛策略提供数据支持,进而持续优化备赛流程。
2. 加强对竞赛的宣传和鼓励
高职学生普遍存在英语学习自信心不足的问题,面对竞赛容易产生畏惧心理,甚至出现不敢尝试和积极性不足的现象。同时,竞赛本身的价值特征往往隐性化,如能力提升和职业发展潜力不易被学生直观感知。因此,需要通过宣传将这些隐性价值显性化呈现,增强学生的参与意愿和自信心。学院教务处和外语教研室应建立成熟的竞赛宣传机制,确保竞赛信息透明化。可以利用校园宣传栏、社交媒体平台、班级微信群等多种渠道,及时发布竞赛报名方式、流程和奖励机制。同时,借助优秀案例宣传,如推送往届获奖者职业发展追踪和“技能增值案例”,生动展现竞赛对个人成长的助推作用。对于报名参赛的同学,要为他们分享备赛攻略锦囊和经验心得,帮助学生树立备赛信心。在此过程中,组织竞赛的教师要灵活调整校内竞赛时间和提前培养计划,合理避开重要考试或其他活动冲突,确保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备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保持良好备赛状态的基础。这不仅因为竞赛本身具有高强度竞争特性,容易引发学生焦虑、畏难等负面情绪,还因为职场英语应用场景复杂多变,从业者需要具备稳定的心理资本。因此,科学系统地培养心理素质,既有助于学生应对竞赛压力,又能为未来职场表现奠定基础。对于不同阶段的参赛学生,应遵循循序渐进的方式提高他们的心理韧性。在基础阶段,设立趣味性“微竞赛”(如限时词汇接龙)降低学生焦虑,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逐步积累自信。在强化阶段,引入行业真实案例的突发情境(如客户投诉应急处理),逐步提升任务复杂度,让学生在相对安全的环境下锻炼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而在实战阶段,采用压力面试的模式模拟职场高压环境,同时辅以呼吸训练、正念冥想等心理调适工具,帮助学生建立压力应对策略库,提升心理韧性。为增强学生的心理韧性和抗压能力,学校应开设“成长型思维训练室”。通过归因理论讲解和竞赛失败案例复盘,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挫折,将失败归因于可控因素而非个人能力不足;同时,借助团队日志共写、团队会议共商等形式,构建情感支持网络,降低竞赛孤独感,增强同伴互助意识。
(三)完善比赛评价体系
现有的比赛评价体系往往存在评价标准单一、评价主体单一和评价方式传统等问题,导致评价结果缺乏全面性和科学性,难以充分反映学生综合能力和英语素养的发展水平。因此,构建科学、系统和多元化的比赛评价体系,能够更准确地评估学生的竞赛表现和成长轨迹,为教学改进提供有力支撑。在构建评价体系过程中,应将即时反馈与定期总结相结合,强化教学调整的时效性与深度。竞赛结束后立即组织反馈会议,教师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从第一时间识别自身的优势和不足,还能借助比赛录像、评委点评等资料,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建议。这种及时反馈有助于学生快速调整学习方向,并在短时间内提高自身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应定期汇总各次竞赛的评估数据,并进行纵向与横向的比较分析。这不仅能识别教学中的普遍问题,还能发现个体学生的差异,为个性化教学提供数据支持。即时反馈与定期总结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使教师能够更加精准地调整教学内容、方法和进度,确保每次教学活动都能紧密贴合学生的实际需求,避免一刀切的教学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自己的节奏中得到充分的发展。而且,定期总结和反馈机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持续进步的动力源泉。学生通过回顾自己的竞赛表现,并结合教师的反馈,能够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成长轨迹和改进空间,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自我提升的动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以赛促学”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实施,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升其综合能力。在策略实施过程中,应注重科学规划备赛流程、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加强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等,帮助学生在竞赛中获得良好的成长。同时应当意识到,竞赛不仅是对学生语言能力的检验,更是对其职业素养和心理素质的锤炼。只有在“以赛促学”教学改革过程中不断优化教学策略和竞赛组织架构,不断关注学生个人成长,发挥好校企合作的优势,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的有效对接,为学生的个人发展和未来的职场竞争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妮.高职英语构建“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教学模式的策略[J].英语教师,2023,23(11):15-18.
[2]郭嘉.高职院校生源结构变化背景下“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促进公共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1,(08):202-203.
[3]肖霄.基于以赛促教赛教融合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策略研究[J].海外英语,2023,(14):226-228.
[4]于惟璇.“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对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考探索[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19):182-183.
[5]罗群娣.浅议高职院校公共英语写作教学现状及策略探析[J].知识文库,2022,(01):109-111.
[6]豆玲玲.“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高职英语口语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J].智库时代,2019,(22):82+84.
[7]袁洪丽,竹玛.基于“以赛促教”的高校英语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4,40(08):158-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