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实践探究

作者

高宏姗

弥勒市第二小学

大单元教学指的是以大主题或大任务为中心,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整合、重组和开发后形成具有明确主题、目标等要素的一个结构化的新型教学模式。在最新版的教材中,每个单元多篇课文之间都存在一定关系,这为大单元教学的开展提供了一定帮助。但是,大单元教学并不是特指以某个单元为整体设计教学活动,而是需要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在教材的基础上适当引入一些跨学科或课外资源,以此来将碎片化的知识进行整合。因此,教师要秉持“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理念,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开展大单元教学并不断反思、不断改进,以此来提高大单元教学的综合质量,进而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学习体验。

一、明确大单元主题,合理设计教学目标

大单元教学涉及的内容比较多,这会导致学生在学习时可能出现“迷失方向”等问题。对此,教师要在开展大单元教学活动前明确单元主题并合理设计教学目标,以此来为学生指明方向,让学生明白接下来的学习重点。

以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为例,教师需要在设计主题和教学目标时注意以下细节。首先,本单元的几篇课文都讲到了一些节日习俗,比如春节和腊八节,这虽是中华民族普遍拥有的传统习俗,但作者却在内容表达方面充分考虑自己所在地区的风俗特点。并且,考虑到社会环境的变化,学生可能对一些习俗或一些节日(比如寒食节等)比较陌生,所以教师可以将本单元主题定为“承前启后,展四海风情”,并将学习情境创设为:“我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地域文化特色突出,对于远道而来的客人,我们应该怎样介绍家乡的风情习俗?”以此引导学生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探索中华传统民俗文化进行探究;然后,教师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设计教学目标: ① 根据课文难度确定具体课时,比如《北京的春节》和《腊八粥》各两个课时,而《藏戏》则需要一个课时。 ② 以单元整体为基础设计教学目标,比如会写 36 个陌生字和 38 个陌生词语、能通过口语介绍一种风俗或自己参加节日庆祝的经历、了解不同风俗的寓意等等。

二、以点带面,突破语文教学重点

相较于传统单篇课文的教学方式,大单元教学需要充分考虑多篇课文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单元知识体系。但是,在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课时后,教师依然需要以教学目标为导向,通过某篇课文“以点带面”带领学生突破教学重点。

以教学《北京的春节》这一课为例,教师需要以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和其他地区的丰富文化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首先,教师要确定教学内容,比如以《北京的春节》为主体,搭配之前学习过的《元日》古诗以及《故乡的元宵》《花边饺》等课外素材展开讲解,以此来增强学生对民间习俗、民间艺术的认识,丰富他们的阅读积累和文化积累;然后,教师还要开展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和其他小组成员共同探讨。当然,为了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质量,教师也可以提出一些重点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交流,比如: ① 在过年之前要做哪些准备工作?课文中的描述和你的生活经历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② 老北京过年有哪些风俗? ③ 《元日》这首诗描绘的景象和《北京的春节》描绘的画面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些问题难度并不高,但却和学生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所以他们会认真回忆自己的春节印象,并结合课文进行讨论以及做出回答;最后,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总结老北京春节的特点并激发他们对于传统节日文化的关注和传承。

三、开展多元化课堂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小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儿童阶段,他们很难将注意力长期保持在一篇课文或者一个事物上。因此,教师要在大单元教学基础上开展多元化课堂活动,以此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丰富的活动内容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比如,教师可以将结合“口语交际:即兴发言”这一部分内容,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节日或者随机抽取一个话题,再稍作准备后组织他们即兴发言,将想到的内容表达出来,以此来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单元教学在设计和应用方面依然需要进一步研究,但相较于传统教育模式,其教学优势更明显。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当以新课程标准为导向,以学生的认知特点为基础,在明确单元主题后进一步创设生活情境并设计多元化的教学活动,以此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互动当中,帮助学生建立完整、详细的知识框架,同时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进而实现有效推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充分发展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 陈璐 . 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实践探究 [C]// 大数据背景下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交流会论文集 . 2024:1-2.

[2] 叶胜宏 . 新课标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实践探究 [C]// 第五届教育教学与实践研究论坛论文集 . 2024:1-5.

[3] 高惠环 . 指向新课标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实践探究 [J]. 新课程导学 ,2024(2):1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