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体育教师在培养学生心理韧性方面的实践与挑战
蔡奕
宁波诺丁汉大学附属中学 315040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知识的更新速度日益加快,竞争也愈发激烈。高中生不仅需要在学业上取得优异成绩,更要在心理、社交、身体等多方面实现全面发展。然而,现实往往并不如人意。繁重的课业负担、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都使得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心理韧性,作为个体在逆境中保持坚韧、积极应对的品质,对于高中生的成长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文阐述了高中体育教师在培养学生心理韧性方面的实践策略与挑战,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体育教师;心理韧性;实践与挑战
引言
心理韧性是个体在面对挫折、压力和逆境时所表现出的适应性和坚韧性。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心理韧性水平直接影响到其未来的成长和发展。体育课程作为高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更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心理韧性的内涵与影响因素
心理韧性是一种多维度、深层次的复杂心理特质,它融合了情绪调节能力、积极心态、适应性、问题解决能力和自我效能感等多重能力,共同构建起个体在逆境中的坚韧应对机制。这一特质的形成与发展,深受个体、家庭及学校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个体的性格特征、认知风格及自尊心等内在因素,为其心理韧性奠定了基石;而家庭的教育方式、氛围及支持度,则如同土壤般滋养着心理韧性的成长。此外,学校的教学环境、师生关系的和谐度以及学业氛围的营造,也都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学生的心理韧性。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于个体心理韧性的培养与提升,彰显出心理韧性培育的复杂性与系统性。
二、体育课程对心理韧性的促进作用
(一)体育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释放压力、缓解情绪的渠道
在繁忙的学习和生活中,学生常常面临着各种压力和挑战,这些压力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释放,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而体育活动可以让学生暂时忘却烦恼,全身心投入到运动中,通过身体的运动来释放内心的压力,达到放松身心的效果。在运动中,学生可以感受到身体的流动和变化,这种体验有助于他们调整心态,以更加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二)体育课程中的团队合作和竞技比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
在团队合作中,学生需要相互信任、支持和协作,共同完成任务。这种合作经历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社交能力,还让他们学会了如何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如何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而在竞技比赛中,学生需要面对失败和挫折,通过不断的尝试和努力,逐渐学会如何面对困难,提高自己的抗挫能力。这些经历让学生明白,失败并不可怕,重要的是如何从失败中汲取教训,再次站起来。
(三)体育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通过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身体和心理状态,学会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情绪。在运动中,学生需要不断观察自己的身体状况,调整运动强度和节奏,这种自我观察和调节的过程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同时,体育与健康课程还教授学生一些放松技巧和自我调节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
二、高中体育教师在培养学生心理韧性方面的实践策略
(一)通过体育竞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
在高中排球教学中,应用最多的课堂开展模式就是比赛,对于排球这项运动,比赛所占据的地位以及发挥的作用十分重要,通过竞赛,可以有效提升学生排球技术,实现学生竞争和合作意识的培养。因此,在高中排球教学时,教师可以应用合作学习模式开展比赛。
在比赛过程中,每一个小组成员都有着自己的任务和职责,只有所有的成员都发挥出最好的状态,才能确保小组在竞赛中获取良好的名次和优秀的成绩。在引导学生开展排球教学时,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与指导,科学确定小组内部的每位成员,从而有效锻炼小组的战略规划能力,引导学生在竞争意识的驱使下,加强排球训练。
(二)优化体育教学设计,挖掘体育教材的内容
在优化体育教学设计的探索中,体育教师要巧妙地将体育教材内容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为学生们打造了一堂别开生面的体育课。
例如,以中国女排郎平为引子,生动地讲述了郎平如何从一名普通球员成长为中国排球届的传奇人物。通过郎平日复一日坚持不懈的训练视频、比赛中的高光时刻,以及他面对挫折时的不屈不挠,教师引导学生们深入思考:是什么让郎平如此伟大?学生们被郎平的故事深深吸引,纷纷表示要学习他的毅力和坚持。这堂课,不仅让学生们对排球技巧有了更深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到了坚持与努力的意义,体育教材的内容就这样被生动地挖掘并融入到了教学实践中,让体育课变得既有趣又富有教育意义。
(三)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在一堂别开生面的体育课上,老师巧妙地将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学相融合,为学生们带来了一次身心的双重洗礼。
课程伊始,老师并没有直接让学生们投入到紧张的运动中,而是组织了一个名为“心情气球”的暖场活动。学生们被分成小组,每人手持一个气球,代表自己当前的心情状态,通过吹气球、放气球的过程,象征着情绪的释放与调整。活动中,学生们分享了自己近期的压力与烦恼,也学会了倾听与理解他人的情感。随后,老师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融入到了体育竞技中。在排球比赛中,他特别设置了一个“情绪管理角”,每当有球员因失误或压力而感到沮丧时,就必须暂时离开比赛,到“情绪管理角”进行深呼吸、冥想等情绪调节练习,直到情绪平复后再重返赛场。这一创新举措不仅让学生们学会了在比赛中如何控制情绪,更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体育课程中的教学策略对培养学生的心理韧性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利用竞赛和游戏活动等方式来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提高他们的心理韧性水平。
参考文献
[1]陈永平.高中体育活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教育学,2024-12.
[2]陆明智,.高中体育活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教育学,2025-01.
[3]项红.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教育学,2012-12.
姓名:蔡奕
1986年10月,女:浙江宁波,体育教师,大学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