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可持续城市基础设施规划研究

作者

孙庆 郭斯强 王余强

山东天齐置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引言:

21 世纪以来,全球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增长、经济功能集聚、土地资源紧张与环境承载能力下降等问题日益突出,传统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因其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特性,已无法适应新型城市发展的复杂需求。基础设施作为支撑城市运行与居民生活的物质基础,不仅承担交通、能源、水资源、信息等基础功能,更直接影响城市空间布局、生态环境质量和居民生活水平。因此,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可持续发展转型,成为应对城市病、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尤其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城市应具备更强的抗风险能力、资源配置能力与绿色发展能力,而这些都必须依赖科学合理的基础设施规划体系。

一、可持续城市基础设施的内涵与系统特征研究

可持续城市基础设施是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基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与社会包容的原则,构建具有长期适应性、弹性与高效能的基础设施系统,其核心在于实现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动态平衡。这一概念不再将基础设施仅仅看作单一功能设施的集合,而是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强调多维目标的协同实现。在内涵层面,可持续基础设施需具备绿色低碳、节能环保、智慧集成、风险韧性与社会共享等特征,涵盖交通、水资源、能源、信息、住房、市政等多个系统。在空间维度上,强调土地的集约利用与空间的复合开发,避免空间浪费与不合理分布;在时间维度上,强调设施生命周期全程的能效优化与更新维护,提升长期运行效益;在功能维度上,注重多功能集成与系统间的协同协作,打破传统单元式规划的局限。

二、当前城市基础设施规划中的主要问题与成因分析

尽管近年来我国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向可持续目标转型过程中仍面临多重挑战。首先,规划理念滞后,缺乏整体系统性。在传统以经济发展为核心的城市建设逻辑下,基础设施更多作为短期投资工具,缺少基于生态系统与全生命周期视角的整体规划思维,导致项目功能割裂、重复建设严重、运行效率低下。其次,建设导向过度偏重“硬件设施”,忽视“软性支持”,如管理机制、社会服务与公众参与,导致基础设施无法精准对接实际需求与未来发展趋势。再次,生态环境因素在规划中权重不足。部分城市在进行大型基础设施布设时,未能充分考虑对生态系统的扰动与资源消耗,造成水土破坏、热岛效应增强、碳排放增加等问题,违背绿色发展初衷。

三、可持续基础设施规划的核心原则与系统路径构建

为了实现基础设施的可持续转型,必须在规划过程中贯彻系统性、前瞻性与弹性化的基本原则。系统性原则要求在规划过程中注重基础设施各子系统间的耦合关系,实现水、能、交通、通信等要素的功能互补与资源共享,形成“多网融合、一体运行”的城市运行基础。前瞻性原则强调对未来城市发展趋势的预判能力,应充分评估人口变化、气候风险、技术演进等不确定因素对基础设施系统的长期影响,预留扩展空间与升级通道,避免短视决策带来的结构性矛盾。弹性化原则则关注基础设施对突发事件与极端条件的响应能力,如构建可快速恢复的供水系统、应急备用的能源网络与冗余备份的数据系统,增强系统的抗压能力。在路径构建上,应将可持续发展目标系统化嵌入城市总体规划、专项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中,强化空间协同与政策耦合。

四、国内外可持续城市基础设施实践经验分析

在全球范围内,多个城市已探索出具有代表性的可持续基础设施发展模式。例如,新加坡在有限土地资源背景下,通过“综合水资源管理”理念,实现集雨、净水、供水、再利用等环节的闭环管理,将城市基础设施与自然生态系统深度融合;哥本哈根通过“碳中和城市”战略,将能源基础设施转型为以风电、生物质为主的绿色能源网络,并通过共享单车、步行优先交通系统等方式,构建低碳交通基础体系;日本东京通过“韧性城市”理念,在城市防灾基础设施中引入多功能复合结构与冗余设计,有效提升了城市对地震与台风的适应能力。国内如深圳、杭州、成都等城市也积极推进“智慧基础设施”“绿色基础设施”示范项目,如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新型城市轻轨系统、零碳社区等建设实践,有效缓解了城市运行压力与资源环境矛盾。

五、推动可持续城市基础设施规划的政策建议与技术支持体系

为全面推动我国可持续城市基础设施规划落地实施,应从制度层面建立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与法律法规框架,明确可持续基础设施的目标、标准与评估机制。应制定城市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指导性文件,建立覆盖能源、水资源、交通、信息等领域的绿色标准体系与指标体系,形成可量化、可考核、可执行的目标导向。在财政政策上,可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绿色基础设施项目的示范建设与技术研发,同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投融资,如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在技术支持方面,应构建多学科交叉协同平台,融合规划、建筑、交通、能源、信息等专业力量,建立城市基础设施数字孪生系统与智能分析平台,实现对设施运行状态、风险变化与运维效率的实时监控与预测优化。

结论:

可持续城市基础设施不仅是城市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撑,更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路径。本文通过对可持续基础设施概念、特征、问题、路径与实践的系统梳理,指出当前基础设施发展亟需从传统的供给导向转向系统治理与绿色发展导向。实现这一目标需依赖科学规划引导、技术手段支撑、制度保障完善与公众参与机制的有机结合。未来,应在国家层面加强顶层设计与标准制定,在地方层面强化实施机制与技术集成,通过构建协同、高效、智能、绿色的基础设施体系,实现城市空间、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殿成 . 甘肃省城市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 [J]. 甘肃科学学报 ,2000,(04):58-62.DOI:10.16468/j.cnki.issn1004-0366.2000.04.014.

[2] 吴志强 . 从首届世界规划院校大会看世界城市规划发展动态 [J]. 国外城市规划 ,2001,(06):1-3.

[3] 谢 永 琴 . 城 市 可 持 续 发 展 的 空 间 结 构 分 析 [J]. 地 域 研 究 与 开发 ,2002,(01):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