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的可持续建设与管理创新
熊思杰
丘北水投给排水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663200
引言:城乡二元结构导致我国供水体系长期呈现“城市优、农村弱”的格局。农村地区因管网老化、水源不稳定、管理粗放等问题,供水安全保障率显著低于城市。城乡供水一体化旨在通过统筹城乡水资源、基础设施及管理服务,构建“同网、同质、同服务”的供水体系,在保障公益性的前提下实现项目可持续运营[1]。
一、技术赋能:智慧水务驱动可持续建设
(一)数字化基础设施升级
智慧水务的根基在于打造全面感知、深度互联的数字化基础设施,构建覆盖水源至用户全流程的智能管网系统,依赖于物联网技术与大数据平台的深度融合。通过在供水网络的关键节点广泛部署高精度传感器(如压力、流量、水质监测设备),实现对整个输配水过程运行状态的实时、动态、精细化监测。这些源源不断产生的海量数据,经由高效可靠的通信网络传输汇聚至数据中心,形成水务系统的“数字孪生”。这一基础设施的升级,将传统“被动响应”的管理模式转变为“主动预判”与“精准控制”。系统能够敏锐捕捉管网压力异常波动、流量突变等潜在问题信号,为快速识别漏损点提供直接依据。通过对历史与实时数据的深度挖掘分析,管理者能更科学地评估管网健康状态、预测潜在风险、优化运行参数(如泵站调度、阀门控制)[2]。
(二)水源动态调配机制
面对复杂多变的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挑战,智慧水务的关键突破在于构建多水源协同联动的智能调配体系,整合先进的水文水资源模型与智能决策算法,搭建功能强大的水资源联合调度平台,对区域内不同水源(如地表江河、湖泊水库、地下水等)的水量、水质、取水能力及其动态变化进行高精度模拟与实时评估。基于对供需态势的精准预判和风险评估,平台能够生成科学、高效、具有前瞻性的水资源调配方案。其智能化体现在能够动态权衡多种约束条件(如水源优先级、输水成本、生态流量、用户需求等级、应急需求等),在常态与应急情景下均能做出最优或近最优的调度决策。例如,在枯水期或用水高峰时段,系统可自动优化配置路径,优先保障重点区域或关键用户的用水需求,并高效调用备用水源以平衡压力[3]。
(三)极端气候韧性设计
气候变化带来的旱涝急转等极端事件频发,对传统水务系统构成严峻考验。智慧水务的应对之道,在于将韧性理念深度融入系统规划设计,构建具备强大缓冲与适应能力的供水保障体系。采用模块化、分布式、多源互补的技术策略,增强系统在极端扰动下的鲁棒性。具体实践包括前瞻性地部署模块化、可快速移动与扩展的先进净水处理单元。此类设备具有部署灵活、启动迅速的特点,能有效应对突发性水质恶化或局部应急供水需求。同时,大力建设地下调蓄水库、雨水收集回用系统等设施,可在丰水期蓄存宝贵的水资源,在干旱期释放利用,形成“削峰填谷”的水资源时空调节能力。对于沿海或高盐水入侵风险区域,集成海水淡化预处理或深度处理工艺,将其作为重要的战略性备用水源,是提升供水系统韧性的关键举措[4]。
二、制度创新:跨区域协同与政策激励
(一)建立“城投 + 乡企”联合体
组建由城市水务主体与县域运营机构共同参与的联合运营实体(如“城投+ 乡企”模式)。此类实体通过产权整合、管理授权或战略合作等方式,实现对区域内供水资产的统筹运营。其核心优势在于:(1)统一规划建设标准:整合分散的投资计划,避免重复建设,优化骨干管网布局;(2)统一服务规范管理:制定并强制执行一致的水质监测流程、应急响应机制和服务问责体系;(3)统一成本管控体系:通过集中采购、专业化运维和规模化调度,显著摊薄单位管理成本。实质性地解决了因行政边界导致的基础设施碎片化问题,使资源调配突破地域限制,形成区域供水“一张网”管理格局,为服务均等化和运营效率提升奠定组织基础。
(二)差异化财政补贴机制
保障农村及欠发达地区供水可持续性,建立与地方财政能力匹配的差异化补贴机制:(1)发达地区“激励型”分担机制:采用“政府引导性补贴 + 使用者合理付费”模式,强调成本回收原则。补贴重点投向管网延伸、水质提升等普惠性工程,水价设定充分反映运维成本,培养用户节水付费意识。(2)欠发达地区“托底型”保障机制:强化省级财政转移支付责任,覆盖主干网建设、水源保护等重大公共投入。
(三)生态补偿与水权交易
破解“保护者受损、使用者免费”困局,将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激励:(1)法定化水源地生态补偿:明确将水源涵养区保护成本纳入供水全成本核算,通过财政专项或水费附加建立稳定补偿基金。补偿标准需量化评估保护投入与水质改善贡献,确保资金精准反哺保护主体。(2)探索市场化水权交易机制:在流域或区域层面建立水权确权、分配与交易制度。允许供水企业通过节水改造、水源置换等方式获得富余取水权,并进入交易市场获取收益。交易所得定向投入管网更新或生态修复,形成“保护 - 增值 - 再投入”闭环。该制度通过产权界定与市场规则,将水源保护从被动责任转化为主动投资,驱动形成“优质水环境创造经济收益、收益再投资保障水质”的自我强化机制,为可持续供水提供系统性制度保障。
三、运营优化:市场化与公众参与结合
(一)PPP 模式深化应用
通过规范应用 PPP(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引导专业技术运营商参与供水基础设施的全周期管理(涵盖融资、建设、运维)。核心制度设计聚焦:(1)科学设定回报机制:采用“可行性缺口补助”模式,政府基于绩效评估对经营性收益不足部分给予精准补偿,确保社会资本获得可持续的合理回报;(2)权责风险结构化分配:政府保留资产所有权与水质监管权,社会资本承担运维效率及服务质量风险,形成激励相容的约束体系。
(二)数字化管理平台
数字化转型需打造集政务功能与民生服务于一体的智能交互平台,实现:(1)业务流程全域线上化:用户端集成报装申请、账单支付、故障申报、水质查询等高频服务,后台打通行政审批与运营管理系统,消除数据孤岛;(2)需求响应智能化提速:基于GIS 系统定位与AI 工单分派,实现管网抢修、投诉处理的精准调度与过程追踪,压缩服务响应层级。
结语:
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可持续性,需通过技术赋能、制度创新以及运营优化进行管理创新。之后可以深化 5G+ 工业互联网在供水领域的应用,完善跨层级政策协同机制,并探索碳排放权交易与水务项目融合的新路径,真正实现“水润城乡、惠泽民生”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 邓国勇 . 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的可持续建设与管理创新 [J]. 建设科技 ,2024, (16): 79-81.
[2] 黄鑫. 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风险管理研究 [D]. 福建理工大学, 2024.
[3] 田安琪 . 关于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的思考 [J]. 低碳世界 , 2023, 13(05): 64-66.
[4] 赵昌恒 , 关全力 , 朱美玲 . 城乡一体化供水项目管理模式运行效果评价——以玛纳斯县为例 [J]. 江苏科技信息 , 2023, 40 (05): 56-60+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