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从班主任层面构建中小学生奋斗精神育人共同体途径

作者

常佳颀

大连市旅顺实验中学 辽宁大连 116041

序言:聚焦班主任层面构建“中小学生奋斗精神育人共同体”并实现与党建深度融合,是落地实践的关键环节。班主任作为班级的核心组织者、引导者和协调者,在链接学校、学科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资源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下是具体的研究途径和实施策略。

一.核心思路:

以班主任为枢纽,将党建要求(特别是奋斗精神的价值引领)转化为班级日常管理和育人实践,整合各方力量(科任教师、学生、党员家长、社区等),在班级层面构建目标一致、行动协同、资源共享的“奋斗精神”培育共同体,班主任层面的具体研究途径与实践策略:

1. 明确角色定位与党建引领:

班主任是“共同体”的“首席设计师”与“党建融合践行者”,强化政治意识与责任担当。班主任(尤其是党员班主任)需深刻理解新时代奋斗精神的内涵及其育人价值,主动将党的教育方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融入班级发展规划。

积极参与学校党组织关于奋斗精神培育的专题学习和研讨,将学习成果转化为班级育人理念和行动计划。

2. 构建班级内部奋斗精神培育“小共同体”:

师生共同体:点燃奋斗之火,做同行者“奋斗故事”浸润。定期(如利用晨会、午休、班会)分享科学家、时代楷模、优秀校友乃至身边同学(尤其是党员同学)的奋斗故事,强调坚持、努力、克服困难的过程价值。党员班主任可分享自身经历。

目标引领与过程激励:引导学生(个体和小组)设定具有挑战性但可达成的学习、品德、习惯目标。建立“奋斗成长记录册”,关注并记录学生在实现目标过程中的努力、进步和遇到的困难,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和具体指导。重点表扬体现奋斗精神的行为(如不放弃难题、坚持训练、主动承担责任)。

创设奋斗情境:在班级日常管理中,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需要付出努力才能完成的任务或挑战(如坚持每日阅读打卡、承担一项有难度的班级服务、完成一项探究性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做”中体验奋斗。

营造“奋斗者”文化:在教室环境布置中融入奋斗元素(名言警句、班级奋斗目标、学生奋斗事迹展示墙)。倡导“努力比结果更重要”、“失败是成功之母”、“互助共进”的班级舆论。

生生共同体:互助共进,营造奋斗场域构建“奋斗伙伴”小组:基于互补性原则组建学习/ 成长小组,明确小组共同目标和成员分工。

开展“挑战自我”活动:组织班级内部的学科小竞赛、体能挑战、才艺展示、志愿服务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挑战自我、突破舒适区,体验奋斗的乐趣与成就感。

建立朋辈互助机制:鼓励学优生帮扶学困生,鼓励有特长的学生带动他人,形成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班级氛围。

3. 整合科任教师力量,形成育人合力:

建立“奋斗精神培育”科任教师联席会:班主任定期(如每月一次)召集本班主要科任教师(特别是党员教师),共同研讨本班学生在奋斗精神方面的表现、存在的问题以及各学科可以协同发力的点。策略协同:共同设计跨学科的主题活动或项目(如结合科学课和语文课开展“科技改变生活”主题探究,强调科学家奋斗精神),或在各自学科教学中统一要求(如强调作业的独立完成、实验操作的严谨认真)。

资源整合:共享各学科中蕴含的奋斗精神教育素材(科学史、人物传记、难题解决等)。党员科任教师带头融入:鼓励党员科任教师在课堂教学、作业评价、个别辅导中,有意识地渗透奋斗精神教育,并与班主任保持密切沟通。

4. 联动家庭与社会,拓展“共同体”外延:

家校协同:共筑奋斗基石,家长理念引领: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讲座、班级公众号 / 微信群等渠道,向家长宣传培养孩子奋斗精神的重要性、内涵及家校合作的具体方法。可邀请优秀党员家长分享家庭教育中如何培养孩子坚韧品质的经验。

“家庭奋斗实践”:设计“家庭奋斗任务单”(如坚持家务劳动、克服一项生活小困难、完成一项家庭小项目),引导家长在家庭生活中创造机会让孩子体验奋斗,并及时反馈孩子在家的表现。班主任在班级内进行展示和表彰。

关注特殊学生:对意志力薄弱、遇到挫折容易放弃的学生,班主任与家长建立更紧密的沟通,共同分析原因,制定个性化的鼓励和支持方案。

资源引入:拓宽奋斗视野“榜样进班级”:班主任积极联系学校党组织或社区,邀请老党员、劳模、优秀科技工作者、优秀大学生等走进班级,分享他们的奋斗故事和人生感悟,让学生感受更广阔的奋斗图景。

“实践出真知”: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职业体验、参观科技企业 / 研究所等活动,在实践中体会不同岗位的辛勤付出和社会责任感,理解奋斗的多元价值。可与学校党支部活动结合。

5. 建立评价反馈与持续优化机制:

过程性评价:

设计《班级学生奋斗精神观察记录表》,记录学生在日常学习、活动、交往中体现奋斗精神(如目标设定、努力程度、克服困难、坚持性、责任感、合作性)的具体表现和关键事件。利用“成长记录册”、“奋斗积分卡”等形式,让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家长评相结合。

结果性评价(结合):

将奋斗精神的表现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关注学生在挑战性任务中的表现和进步幅度。

共同体运作评价:

定期(如每学期)通过问卷、访谈等形式,向学生、科任教师、家长了解对班级奋斗精神培育活动和共同体运作效果的评价。班主任进行自我反思和总结。持续改进:基于评价反馈,及时调整班级奋斗精神培育的策略、活动设计和共同体协作方式。

二.党建深度融合的班主任层面体现:

思想引领具体化:将党的奋斗精神(如红船精神、科学家精神、劳模精神)转化为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班级故事、活动主题和行为要求。

组织保障在班级:党员班主任自觉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成为班级奋斗精神培育的“领头雁”。鼓励班级团员学生(中学)在小组、活动中亮身份、作表率。

活动载体融合化:将主题党日、团日、队日活动与班级主题班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如共同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后组织班级讨论;将学习优秀团员事迹与寻找身边奋斗榜样结合)。

三.研究重点(班主任视角):

1. 班主任整合多方力量的有效机制研究:如何有效协调科任教师、家长、社会资源,避免增加各方负担?沟通协作的瓶颈与对策?

2. 班级日常管理中渗透奋斗精神的微策略研究:有哪些低成本、高频次、易操作的日常管理细节可以自然融入奋斗精神培养?(如值日生的责任担当、作业订正的坚持等)

3. 不同学段(小学低、高段,初中)班主任培育奋斗精神的差异化路径研究:目标设定、活动形式、评价方式如何适应学生年龄特点?

4. 党员班主任在共同体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及其效果评估研究:党员身份如何转化为育人优势?

5. 家校协同培养奋斗精神的“痛点”与“突破点”研究:如何改变部分家长“重结果轻过程”、“过度保护”的观念?

6.班级层面奋斗精神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研究:如何做到科学、简便、有效?

班主任是构建班级层面奋斗精神育人共同体最核心的“引擎”和“粘合剂”。通过以上途径,班主任能将党建工作的宏大要求细化为班级生活的点滴实践,有效整合资源,让学生在真实的成长情境中体验、感悟并内化奋斗精神,最终实现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在基层班级的“深融合”与“真落地”。

参考文献:

[1] 佐藤学《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华东师大出版社,2010):学习共同体理论

[2] 李伟胜《班级管理》(华东师大出版社,2020):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策略

[3] 赵福江《班主任工作室建设与共同体培育》(北师大出版社,2022)

[4] 孙云晓《习惯养成有方法》(长江文艺出版社,2022):

[5] 边玉祥《青少年品格优势培养》(北师大出版社,2019):积极心理学视角

课题项目 : 本文系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 2023 年度中小学校党建研究专项课题《中小学校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践研究》和省“兴辽英才计划”教学名师项目组的双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 :JG23DJZX021,项目批准号 XLYC22 11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