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工作的路径研究
田伟若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苏州市 215008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我国新农村治理的基层组织,是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重要载体。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随着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规模日渐扩大,经济活动涉及事项也日益复杂。审计工作作为国家监督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在规范村级财务管理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正向作用。但由于当前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实践仍存在诸多短板,不仅在保障集体权益、提升治理效能方面有所局限,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集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一、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模式与审计重点
(一)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主要审计模式
我国村集体经济组织现行的审计模式主要包括:
1、乡镇主导型审计:乡镇主导型审计是以乡镇政府作为审计主体,或者依托乡镇经管站(审计站)协调相关力量,对乡镇范围内的财政财务收支、经济活动、公共资源管理使用、工程项目建设等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的一种审计模式。目前是我国农村应用范围最广的一种审计模式。
2、委托社会审计:委托社会审计是指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作为委托主体,聘请具备专业资质的社会审计机构,对本村的财务收支、经济活动、集体资产运营管理等情况进行独立审查、评价与监督的审计方式。这种审计模式依托社会审计机构的专业性和独立性,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专业性,目前在村集体经济发达、项目复杂的地区应用较多。
3、交叉审计:交叉审计由县级或乡镇级审计主管部门统一组织,将不同行政村的审计人员或委托的第三方审计力量进行交叉安排,对各村财务收支、集体资产运营、专项资金使用等情况开展审计的模式。这一模式融合前两种审计模式,能够打破熟人社会的审计阻力,以更客观公正的视角,规范村级财务行为,维护村集体和村民的切身利益。
4、专项审计:专项审计是指审计主体围绕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特定事项、重点领域或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对村级组织的相关经济活动、资金使用、项目建设等开展的专门审计监督活动。与常规的村级财务全面审计不同,村级专项审计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聚焦性,能够深入剖析某一具体经济项目的分配、使用和管理问题。
二、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工作存在的主要挑战
(一)审计独立性与公信力不足
一方面,我国现行的村集体审计模式中,审计机构(人员)存在审计独立性与专业性不足的情况。如在应用最广的乡镇主导型审计中,由于乡镇审计机构(人员)隶属乡镇政府,审计过程及结果易受行政干预的影响;在委托社会审计中,由于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财务活动有其特殊性,其财务制度与社会审计日常依据的企业会计制度有较大不同,使得审计人员可能在解构业务上存在专业性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村务监督委员会同样存在问责效力不足的问题,从而导致监督乏力,进一步降低了审计结果的公信力。
(二)审计覆盖广度与深度受限
在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审计工作广度上,常常出现重经济强村、轻薄弱村;重事后审计、轻事中事前审计;重重大专项审计、轻日常资源管理审计等情况,使得审计对象的覆盖面不全。在审计工作的深度上,目前的审计内容主要侧重财务合规性审计,而对内部控制、经营绩效、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审计开展不足,尤其对股份合作、物业租赁、乡村旅游等新型经营模式缺乏审计经验。
(三) 审计技术方法相对滞后
长久以来,我国农村基层专职审计人员严重短缺。同时,由于业务培训频次低、内容单一,现有人员知识结构普遍老化,缺乏工程、IT、法律、绩效审计等复合型人才。审计方法过度依赖手工查账,对信息化管理平台(如“三资”监管平台)数据挖掘利用不足,对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现代技术应用极少,从而导致审计效率不高,难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审计对象。
(五)审计结果整改落实难
在目前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工作中,对审计结果的整改落实是难度最大的一环。审计结果的有效运用有赖于多方资源的有效整合。但一些基层部门对审计反馈的重视度不足,审计结果与农村干部考核、问责追责、资源配置等挂钩机制不健全,整改责任主体不明晰,督促整改力度不够,缺乏有效的整改“回头看”机制。因此,花费大力气的审计报告常常被“束之高阁”,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三、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工作的优化路径
(一)创新审计机制,保障审计独立权威
尝试创新体制机制,探索县级审计机关垂直管理乡镇审计机构或设立派出机构模式。通过建立健全审计结果与纪检监察、组织人事、财政等部门的信息共享与联动机制,并强化问责追责制度,以提升审计的独立性和专业性。
此外,还应提升村务监督委员会、村民理财小组等群众性组织地位,保障其知情权、质询权、建议权,并加强履职培训;同时,需要强化审计公告制度,扩大审计结果公开的范围和力度,调动群众参与村集体经济事务的热情。
(二)深化审计内容,拓展审计价值
在深化审计广度上,注重审计对象的整体平衡性,强化事前、事中审计、日常资源管理审计,及时发现集体资产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关注集体成员权益保障情况。在扩展审计深度上,强化风险导向审计,关注重大决策、重大投资、重大项目的风险管控。逐步实现从“合规性”审计向“合规性与绩效性”并重转变,加强内部控制评价审计,更为关注集体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三)加强队伍建设,推动技术赋能
在弥补农村基层审计人员短缺问题上,可通过增加基层审计专职编制,优化人员结构,有针对性地引入工程、IT、法律等复合背景人才。也可探索建立“审计人才库”、“专家咨询”机制,弥补基层力量不足;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更新上,可通过建立常态化、系统化、分层次的培训体系,加强审计政策法规、专业技能、现代审计技术等方面培训,实现基层工作人员的技能更新。
在审计技术方法迭代上,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迅速处理海量数据、精准识别审计风险点,推进审计工作由传统手工向信息化、智能化转变。同时,应充分利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平台、财务软件等数据资源共享,探索智能化审计新模式,开展持续监控和非现场分析,提升现场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四)狠抓结果运用,强化整改闭环管理
审计结果的运用,是实现审计闭环中至关重要的一步。各级部门应充分认识审计结果运用的重要性,全面分析整改落实中遇到的阻力,通过建立审计整改责任制,明确被审计单位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加强跟踪督促检查;建立审计整改“回头看”长效机制,将审计结果及整改情况纳入对农村干部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中来;加强审计结果的公开与通报,在后期村级换届、评优评先、项目申报等中的持续发挥作用,防止审计发现问题的反弹。
参考文献:
[1] 李会梅 . 创新农村审计监督机制 护航乡村振兴发展 [J]. 中国集体经济 ,2025(12):53-56
[2] 杨文贤 .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的案例分析与经验总结 [J]. 金融文坛 ,2024(7):127-129
[3] 刘婵 . 基于乡村振兴背景浅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审计要点 [J]. 山西农经 ,2023(18):130-132
作者简介:田伟若(出生年月-1977.1) 性别:女 民族:汉 学历:硕士职称:副教授 研究方向:财务 单位名称: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