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护理方案对骨科手术部位感染患者的效果分析
马玉雯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医院,新疆 奎屯 833200
摘要:骨科手术在临床上极为常见,旨在治疗各类骨骼疾病与创伤,帮助患者恢复肢体功能与生活质量。然而,手术部位感染(SSI)作为骨科手术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不仅会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还可能导致手术失败,影响患者的预后,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健康。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对医疗质量要求的提高,如何有效预防和控制骨科手术部位感染成为了临床关注的焦点。
关键词:标准化护理;骨科;手术;感染
标准化护理方案作为一种科学、规范且系统的护理模式,通过制定统一的护理流程和标准,旨在为患者提供高质量、同质化的护理服务。本研究旨在探讨标准化护理方案对骨科手术部位感染患者的实际效果,为进一步优化骨科护理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一、标准化护理方案的内容
(一)术前护理
1.患者评估
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既往疾病史、过敏史、用药史等。全面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如营养状态、血糖、血压等指标,对于存在营养不良、糖尿病、高血压等影响手术愈合因素的患者,及时进行干预。例如,对于营养不良的患者,给予营养支持,调整饮食结构或通过鼻饲、静脉营养等方式补充营养;对于糖尿病患者,严格控制血糖水平,使其稳定在适宜手术的范围。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由于骨科手术患者往往因担心手术效果和预后而产生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这些情绪可能影响手术效果和术后恢复,因此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
2.皮肤准备
在手术前一天,指导患者进行全身清洁,重点清洁手术部位皮肤。使用温和的清洁剂清洗皮肤,避免损伤皮肤。对于毛发较多的手术部位,采用合适的方法去除毛发,如电动剃须刀备皮,避免使用刀片刮毛,以减少皮肤损伤和感染的风险。在手术当天,再次对手术部位皮肤进行消毒,消毒范围应符合手术要求,确保消毒彻底。
(二)术中护理
1.手术室环境管理
严格控制手术室的温度、湿度和空气质量是确保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首先,将手术室温度保持在22-24℃,这一范围既不会让患者感到过冷导致寒战,也不会因过热引起出汗,从而避免了因环境不适而增加感染风险。其次,湿度维持在40%-60%,适当的湿度能够防止皮肤干燥裂开,并减少静电对精密仪器的干扰,确保手术器械正常使用。此外,加强手术室空气净化至关重要,采用高效空气过滤系统,不仅能去除空气中的微小颗粒物,还能抑制细菌繁殖。定期对手术室进行清洁和消毒,包括地面、墙壁和设备表面,确保手术室空气细菌含量符合卫生标准,降低术后感染的风险。通过这些措施,为患者提供一个安全、洁净的手术环境。
2.无菌操作
手术人员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首先需穿戴无菌手术衣、手套,并正确铺放无菌巾,确保每一层都紧密贴合。在手术过程中,应时刻注意手术器械和物品的无菌状态,避免任何可能的污染源接触。每次使用前,务必检查一次性无菌物品的有效期与包装完整性,杜绝使用过期或破损产品。尽量减少手术间内的人员流动,避免不必要的开门和关门动作,以防止空气中的细菌进入手术区域。同时,对手术环境进行实时监控,确保空气洁净度符合标准,进一步降低感染风险。
(三)术后护理
1.切口护理
密切观察手术切口的情况,包括切口的敷料有无渗血、渗液,切口周围有无红肿、疼痛等症状。如发现切口有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并进行处理。定期更换切口敷料,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根据切口愈合情况和渗出物的多少确定换药频率。一般在术后 24 - 48 小时进行第一次换药,之后根据情况可 2 - 3 天换药一次。
2.引流管护理
对于留置引流管的患者,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止引流管扭曲、受压和脱落。保持引流管通畅,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和性质。如引流液出现异常变化,如突然增多或减少、颜色异常等,及时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按照规定的时间更换引流装置,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防止逆行感染。
3.康复指导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手术方式,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在术后早期,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肢体活动,如肌肉收缩和舒张运动,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随着患者病情的恢复,逐渐增加活动强度和范围,如关节活动度训练、负重训练等。向患者和家属详细讲解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和方法,鼓励患者积极参与康复训练,提高患者的康复依从性。
三、标准化护理方案对骨科手术部位感染患者的效果分析
(一)降低感染发生率
通过实施标准化护理方案,从术前、术中到术后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和管理,能够有效降低骨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术前对患者的全面评估和准备,及时发现并处理影响手术愈合的因素,提高患者的机体抵抗力;术中严格的无菌操作和手术室环境管理,减少了细菌污染手术部位的机会;术后精心的切口护理、引流管护理等措施,能够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导致感染的问题,从而降低感染的发生风险。相关研究表明,在实施标准化护理方案后,骨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未实施该方案的对照组。
(二)促进患者康复
标准化护理方案注重患者的整体护理,不仅关注手术部位的护理,还包括患者的营养支持、心理护理和康复指导等方面。合理的营养支持能够为患者提供足够的能量和营养物质,促进切口愈合和身体恢复;有效的心理护理能够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有利于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科学的康复指导能够帮助患者尽快恢复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实施标准化护理方案,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康复速度加快,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患者能够更早地回归正常生活和工作。
(三)提高患者满意度
标准化护理方案强调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注重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护理人员在整个护理过程中,及时了解患者的需求和感受,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护理服务。在术前,耐心解答患者的疑问,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在术后,关心患者的疼痛情况和康复进展,给予患者充分的支持和鼓励。通过良好的护患沟通和优质的护理服务,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得到显著提高。满意的患者更愿意配合治疗和护理,形成良好的医患护患关系,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四)提升护理质量和工作效率
标准化护理方案为护理工作提供了明确的流程和标准,护理人员在实施过程中有章可循,能够更加规范、有序地开展工作。这不仅有助于提高护理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减少因护理操作不规范而导致的医疗差错和事故,还能够提高护理工作效率。护理人员可以根据标准化的护理方案,提前做好各项护理准备工作,合理安排护理时间,避免工作的盲目性和重复性,从而使护理资源得到更加合理的利用。
四、结论
标准化护理方案在骨科手术部位感染患者的护理中具有显著的效果。通过术前、术中、术后全面、系统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患者满意度,同时提升护理质量和工作效率。在临床实践中,应进一步推广和完善标准化护理方案,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和管理,确保标准化护理方案的有效实施,为骨科手术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护理服务,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未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护理理念的不断更新,标准化护理方案也需要不断优化和改进,以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为骨科护理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佳媛.标准化护理方案对骨科手术部位感染患者的效果分析[J]. 2024.
[2]朱岩.骨科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分析[J].中外医疗, 2024, 43(10):161-163,168.
[3]梁思敏.早期预测脊柱退变性疾病术后手术部位感染诊断模型的建立和评价[D].宁夏医科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