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的路径探究

作者

杨雁惠

四川省雅安市石棉县石棉县新民乡中心小学625400

引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民族精神与智慧结晶,作为文化传承重要载体语文学科肩负着弘扬传统文化使命,小学阶段正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关键期,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培养民族自豪感。然而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传统文化内容单一、教学形式呆板、渗透路径不畅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有效路径,期望能够构建系统完整传统文化教育体系,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挖掘教材资源,搭建传统文化渗透平台

小学语文教材蕴含丰富传统文化资源,教师需深入挖掘教材内涵梳理传统文化脉络,构建知识网络,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大量古诗文、成语故事等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这些素材为传统文化教学提供了天然平台。教师应当从词语、句子、篇章三个层面挖掘文本中蕴含传统文化因子,如解读字词背后文化内涵引导学生感悟汉字构字规律与文化意蕴,分析句式特点品味古文表达魅力,探究篇章主旨领悟传统伦理道德观念。例如教学《草原》一课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了解蒙古族传统文化,感受民族风情,学习《司马光》一文时结合文本阐释古代儒家见义勇为精神。教师还应注重教材间传统文化内容横向联系,将分散各册教材中相关内容有机整合形成系统知识网络,让学生全面把握传统文化脉络。

为深化传统文化教学效果教师应积极拓展教材资源,引入课外经典读物打造丰富阅读体系,应当根据各年级学生认知特点精选适合儿童阅读古籍经典,如《三字经》《弟子规》等编制课外阅读书目,指导学生定期阅读。鼓励学生收集民间谚语、歇后语等地域文化材料丰富传统文化素材库,校图书馆可以专设传统文化书架陈列相关图书资料;班级建立国学角展示学生搜集传统文化作品,校园环境布置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如走廊文化墙展示二十四节气、传统节日习俗等内容营造浓厚传统文化氛围。通过多渠道挖掘整合教材内外资源,构建立体化传统文化教学资源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学习素材促进传统文化知识内化。

二、创新教学方法,打造传统文化体验空间

创新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构建沉浸式文化体验环境,教师应当通过情境创设、角色扮演等多元手段打造传统文化浸润空间,让学生亲身感受中华文化魅力。情境教学突破传统授课模式局限,利用实物展示、图片视频等媒介创设文化氛围使抽象文化知识具象化,角色扮演活动引导学生表演历史场景,深入理解文本背景增强情感认同。引导学生运用现代表达方式演绎传统文化如制作电子贺卡、创作微动画等,促进传统与现代融合,多元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实现传统文化有效传承培养文化自信。

以二年级下册《咏柳》教学为例,教师应当创设春天柳树意境引领学生走进诗歌世界,课前布置教室环境窗台摆放柳枝,投影展示柳树随风摇曳画面,播放春风轻拂柳枝背景音乐营造诗意氛围。引导学生观察柳枝特点触摸柳条,感受柳絮飘飞激发想象兴趣,学习诗歌时教师应当带领学生做柳絮飞舞动作,感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意境。组织柳树说话活动引导学生以柳树身份表达感受,加深对拟人手法理解,开展诗配画创作,让学生根据诗句绘制柳树图画表达审美体验。课后组织春游活动带领学生寻找校园柳树,现场诵读《咏柳》感受诗中意境,引导学生搜集关于柳树诗句了解古人对柳树喜爱,开展诗意手工活动,用彩纸制作柳树模型深化学习体验。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拓展课外活动,构建传统文化浸润体系

课外活动为传统文化教育提供广阔空间,能有效弥补课堂教学时间局限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深化文化认知,学校可以设立多样化传统文化社团如诗词朗诵社、国学经典阅读社等,为学生提供专项学习平台,定期举办主题文化节组织诵读比赛、经典知识竞赛等活动,激发学习热情。开展传统游戏体验日引导学生感受民间游戏魅力,组织非遗文化进校园,邀请民间艺人现场授艺传授传统技艺,利用传统节日契机举办相应主题活动如元宵猜灯谜、端午包粽子等,让学生在节日氛围中感受文化底蕴。校外实践同样重要,学校应当与博物馆、文化馆等场所合作开发多元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实地了解传统文化遗存,带领学生走访民间艺人工作室近距离观摩学习,开展家乡文化调查引导学生搜集整理地方民俗资料。通过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网络,形成全方位传统文化浸润体系。

以四年级上册《西门豹治邺》一课为例,教师应当组织历史探究社课外活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春秋战国时期历史背景与思想文化。活动应当设计分阶段任务:进行历史背景调查,引导学生查阅春秋战国时期典籍资料了解当时社会状况,接着开展人物故事研讨,学生分组搜集西门豹其他治水故事或类似历史人物事迹如大禹治水、李冰治水等,进行比较分析。然后组织历史剧场活动,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编写剧本分角色表演西门豹智斗巫婆情节,深入理解古人反对迷信精神,还进行法治思想辩论会,围绕“如何看待西门豹治水方法”展开讨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校外实践方面教师应当组织参观当地水利工程或历史博物馆,了解中国古代治水智慧,开展水资源保护主题调查,让学生走访社区居民宣传水资源保护知识。通过多元课外活动学生不仅掌握故事内容,更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尊重科学、反对迷信思想传统,培养理性精神与社会责任感。

结论:小学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需采取多元化路径,形成系统完整教育体系,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资源整合校内外素材,构建丰富传统文化学习平台,创新教学方法,运用情境教学、多媒体技术等现代手段打造沉浸式体验空间,拓展课外活动组织丰富多彩实践项目,构建全方位浸润体系。通过上述路径实施能有效促进传统文化知识向学生内在品格转化,培养学生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感。未来应当进一步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技术融合创新模式,完善传统文化教育评价机制。

参考文献

[1] 钱美英 .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路径探究 [J]. 小学阅读指南(导学版), 2024(12):24-26.

[2] 牛雪斋 . 以情激趣 , 让现代与传统相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探究[C]//2024 年文化信息发展论坛论文集.2024.

[3] 肖钦国 .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探究 [J].语文世界 ( 中旬刊 ), 2024(14):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