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档案数字化转型中的难点与优化策略研究
纪莹
吉林省梅河口市人社局档案中心 135000
1. 事业单位档案数字化转型面临的核心难点
1.1 技术层面的难点
技术瓶颈是数字化转型的首要障碍。历史档案的数字化处理面临严峻挑战,大量纸质档案因年代久远存在破损、字迹洇散或模糊、载体特殊(如蓝图、照片、胶片)等问题,需要投入高昂的成本和复杂的技术(如高精度扫描、图像修复、OCR 识别优化)进行抢救性处理。同时,事业单位内部及与外部系统之间普遍存在“信息孤岛”现象,不同时期、不同部门建设的业务系统采用异构的数据格式和标准,导致数据整合、交换与共享异常困难,阻碍了档案信息的互联互通。海量数字化档案数据的长期存储、高效管理与安全备份也是重大技术难题,对存储架构、检索效率、数据迁移和长期保存技术(如格式迁移、仿真环境)提出了极高要求。此外,构建稳定、安全、易用的数字化平台本身技术复杂,涉及硬件、软件、网络、安全等多个层面,其建设与持续运维成本高昂,对许多事业单位构成沉重负担。尤为关键的是,数字化档案面临严峻的数据安全和网络安全威胁,如何有效防御外部攻击、防止内部泄露、确保数据完整性、保密性和可用性,是技术保障的核心难点。
1.2 管理层面的难点
管理层面的滞后与冲突是转型深化的关键阻力。首要问题在于缺乏统一、权威且可操作的档案数字化标准规范体系,涵盖元数据著录规则、文件格式标准、数字化加工流程、质量验收规范、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等,导致数字化成果质量参差不齐,难以实现规范化管理和有效利用。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以实体管理为核心,流程相对固化,与数字化要求的全流程在线、高效协同、前端控制等理念存在显著冲突,业务流程再造(BPR)阻力大、难度高。现有的档案数字化工作流程设计往往不够科学,效率低下,质量控制环节薄弱,难以满足大规模、高质量数字化的需求。档案利用服务模式未能及时适应数字化变革,仍以线下查档为主,未能充分利用数字化优势提供便捷的在线检索、远程利用、知识挖掘等增值服务,限制了档案价值的发挥。跨部门、跨层级之间的数据壁垒森严,缺乏有效的数据共享机制和业务协同平台,信息孤岛现象严重,制约了档案信息在提升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方面的作用。
2. 事业单位档案数字化转型的优化策略设计
2.1 技术优化策略
在技术层面,应制定科学合理的档案数字化技术方案,根据档案价值、状态和利用需求进行分级分类,选择合适的扫描设备、分辨率、存储格式(如PDF/A)和 OCR 技术,优先处理重要、易损档案。核心是推动建设或升级统一、开放、可扩展的综合性档案信息管理平台,该平台应具备强大的数据集成能力,支持主流数据格式,提供高效检索、权限管理、利用服务、统计分析和长期保存功能,并预留与办公自动化(OA)、业务系统等对接的接口。积极引入和应用先进技术提升效率与质量,如利用人工智能(AI)辅助进行图像预处理、OCR 后纠错、智能分类和自动著录;探索区块链技术用于电子档案的存证、防篡改和验证,增强其法律效力。构建完善的分级存储体系(在线、近线、离线)和异地容灾备份机制,确保海量数据的安全存储与长期可用性。同时,必须建立全方位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部署防火墙、入侵检测 / 防御系统(IDS/IPS)、数据加密(传输和存储中)、访问控制、安全审计等技术和措施,并定期进行安全漏洞扫描和渗透测试,筑牢安全防线。
2.2 管理优化策略
管理优化是数字化转型落地的关键保障。首要任务是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覆盖档案数字化全生命周期的标准规范体系,包括元数据标准、数字化技术标准、质量管控标准、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规范、数据交换标准等,确保数字化工作的规范性和成果的互操作性。大力推动业务流程再造(BPR),将档案管理要求嵌入前端业务系统,实现电子文件的实时或定期归档,构建覆盖文件形成、办理、归档、保管、利用、鉴定、销毁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闭环。优化数字化加工流程,引入项目管理方法,科学规划、严格控制进度、成本和质量,建立严格的质量检查与验收机制。创新档案利用服务模式,依托数字化平台,大力发展在线目录检索、全文检索、电子档案在线阅览、远程申请利用、移动端服务等,探索基于数据的知识图谱构建、专题汇编、决策支持等深层次知识服务,最大化释放档案价值。着力打破信息孤岛,建立跨部门、跨层级的档案数据共享机制,明确共享范围、权限和流程,搭建安全可控的数据交换平台或中间库,促进档案信息在合规前提下有效流动和业务协同。
3. 保障事业单位档案数字化转型顺利实施的机制
3.1 组织与制度保障
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和健全的制度体系是转型工作的“方向盘”和“稳定器”。必须明确单位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对档案数字化转型工作的总负责制,成立由档案部门牵头、信息技术部门、业务部门、保密部门等共同参与的专项工作组或协调机构,清晰界定各部门在规划、实施、运维、安全、利用等各环节的职责分工,形成协同推进的合力。核心是制定并不断完善覆盖档案数字化全流程的管理制度与操作规程,包括数字化项目管理办法、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制度、数据安全管理办法、档案利用服务规定、外包服务监管办法等,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建立常态化的沟通协调机制,如定期例会、专题研讨、问题反馈与解决通道,及时化解跨部门协作中的障碍和项目实施中的难题。更为关键的是,应将档案数字化工作的关键指标(如数字化率、数据质量、平台可用性、利用效率、安全事件发生率等)纳入相关部门的年度绩效考核体系,与评优评先、资源分配挂钩,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驱动各部门主动作为。
3.2 资源与资金保障
持续稳定的资源投入是数字化转型的“燃料”和“基石”。事业单位必须将档案数字化转型视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战略性投入,在年度预算中设立专项资金,并建立长效投入机制,确保硬件设备(扫描仪、服务器、存储设备、备份设备)、软件系统(平台软件、数据库、安全软件)、网络带宽、存储空间(本地及云存储)等基础设施的购置、更新、扩容和运维费用得到足额保障。同时,要高度重视人才资源的投入,保障用于引进具备档案信息化专业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对现有档案人员和相关业务人员进行系统化培训、以及对核心骨干实施有效激励(如岗位津贴、晋升通道)所需的经费和编制资源。在资源分配上,应进行科学规划和论证,优先保障核心业务、高价值档案和安全防护的需求,避免资源浪费和配置失衡。
参考文献
[1] 冯惠玲 , 刘越男 . 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刍议 [J]. 档案学通讯 , 2006(3):4-7.
[2] 国家档案局 . DA/T 31—2017 纸质档案数字化规范 [S]. 北京 : 中国标准出版社 , 2017.
[3] 杨安莲. 智慧档案馆建设背景下档案管理模式转型研究[J]. 档案学研究,2020(5): 8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