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智能化暖通系统与节能环保的协同发展研究

作者

黄华明 颜金波 王海晖

中机国际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湖南 长沙 410007

摘要:伴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革新,智慧建筑暖通技术已在建筑领域普及。该技术凭借其高效率、节能减排、智能化操作的优势,为各类建筑营造了宜人的室内气候,并在环保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深入探索智慧建筑暖通技术与节能减排的融合进步,对于促进建筑行业走向智能化和环保型发展道路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智能化暖通;节能环保;协同发展

1 智慧建筑暖通空调系统

智慧建筑的核心要素之一便是暖通空调系统,它主要由三个层级组成:现场执行层、监控控制层以及决策管理层。现场执行层涵盖了多种传感器,这些传感器负责搜集设备数据并实现信息的交换,它们与各种仪器和表盘紧密相连。监控控制层主要由直接数字控制器(DDC)构成,该系统能够对多种设备实施精确控制,是系统智能化管理的核心环节。决策管理层涉及的是终端的管理设备,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或者电脑进行登录和操作,这一层级包括数据库和服务器,能够进行数据的储存和管理,以及命令的发布和传达。在设计暖通空调系统时,应依据实际使用需求,采用智能化的管理方式来操控暖通空调设备,旨在提供舒适环境的同时减少能源的消耗。

2 建筑智能化暖通系统的特点

2.1 高效节能

通过部署先进的感应设备,建筑智能化暖控系统能够即时捕捉并汇聚室内外的温度、湿度以及二氧化碳含量等信息。依赖即时的数据分析以及对建筑使用需求的响应,智能化的暖控系统能够自动安排和协同调整供暖、通风及空调等设备的运作。此外,该系统还支持定制化设置,能够针对不同用户和空间的具体需求实施区别化的控制策略。举例来说,系统可以根据人流量和活动性质,分区控制温度和通风设备,以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消耗。借助预测模型和智能优化算法,结合历史数据与未来天气展望等信息,建筑智能化暖控系统能够预测能源消耗,并通过优化能源的配置与调整,实现更加精准和高效的能源使用。

2.2 智能管理模块

通过建筑内的智能设施与多样化系统的无缝对接,智能化的暖通系统得以对室内环境进行细致的感应与高效的管理。该系统利用传感器实时采集室内温度、湿度、空气质量等关键指标,并借助网络将这些信息传输至中央处理单元以供分析及优化。在此基础上,系统依据实时监测到的数据以及预先设定的标准,自动执行智能调整与控制任务。智能暖通系统支持自动排程和设备联动功能,依据用户实际需求与建筑使用规划,自动生成最优的运行排程,确保供暖、通风等设备在不同时段、不同区域的高效运作,减少资源浪费与操作冲突。此外,通过与照明、窗帘等其他智能系统的协同作业,实现了室内环境的智能化整体管控。

2.3 个性化定制服务

智慧建筑暖控系统充分融合用户个性化需求,打造专属服务与特色功能。用户能够借助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对建筑内环境实施即时监控与调节,依据个人偏好调整室内温湿度、选择节能模式等。系统能够分析用户的使用习惯和行为数据,智能预测并自动优化室内环境,实现更智能化、个性化的服务体验。同时,该系统还能够与用户的日常安排和个人喜好相结合。用户可利用日历和预设任务,让系统在指定时间内自动调整室内温度,以符合用户的舒适度要求。比如,用户外出工作时,系统会自动减少供暖力度。在用户预定的归家时刻之前,系统则会提前启动供暖功能,确保室内温度适宜。此类个性化设置显著增强了用户的舒适度和满足感。

3 智能化暖通系统与节能环保的协同发展策略

3.1 DDC与PID智能化控制

在智慧建筑体系内,暖通空调系统的DDC控制单元能通过数字化信息流将感应元件与空调设备紧密相连,从而完成对空调系统的自动化管理。该控制单元能够把常规的模拟信号转化为数字模式,进而借助电脑设备进行深入的数据处理与分析,最终发出精准的控制指令,调整制冷站与供热站的运行状况,以此达成对整个暖通空调系统的智能化管理目标。

通过设定特定参数与运算逻辑,DDC控制系统具备独立评估室内外环境变动和设备工作状况的能力,进而对系统整体执行精确调整。在DDC的管理下,必须依照控制需求和环境特性挑选合适的传感器,如采用温度感应器监测室内外的气温变化,湿度感应器跟踪室内湿度状况,以及CO2感应器监控室内空气质量。DDC智能控制单元能够对温度、湿度、空气质量等要素进行有效管理,以此最大限度地降低空调系统的能量消耗,提升能源使用效率,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在实际运用过程中,DDC控制技术能够依据自主判断和预设参数对室内外环境变化、设备运行状态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与处理,实现对暖通空调系统的自动化管理,减少对人工干预和操作的需求。

在智慧建筑的HVAC系统中,空气处理单元普遍采用PID算法进行调控优化。为了确保系统的平稳运作并及时响应室内温度的波动,必须合理配置PID调节参数,以便精确管理室内温度和湿度等环境因素。PID调节策略通过比较建筑内部的实时控制参数与预定控制参数的偏差,输出必要的控制指令,从而驱动HVAC系统迅速调整至预定环境状态。在智慧建筑的HVAC系统中实施PID调节,首先需确立控制目标,即设定适宜的室内温度值,接着利用传感器进行室内温度的实时监控,计算出差值,并依据比例、积分和微分的时间常数来确定控制指令。PID调节手段能有效应对智慧建筑中空调系统的控制要求,并且当与DCC技术相结合时,还能进一步提高控制精度,满足大型智慧建筑的环境控制需求。

3.2 综合利用可再生能源

推动建筑智能化暖通系统与环保节能的融合进程,必须高度重视可再生能源的深度应用。诸如太阳光能、风能和地热能等清洁能源,不仅对自然环境影响小,而且有助于降低对常规能源的依赖性。智慧建筑暖通设备能够整合太阳能光伏发电和地热热泵等技术,将这些绿色能源融入到供暖、通风及空调操作中,有效降低常规能源的使用量。在具体运用过程中,系统会依据太阳辐射的强弱以及室内外温度差等变量,自动调整运行模式,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太阳能供暖和热水供应的效能。地热热泵技术还能通过地下热量的收集和储存,提高供能和制冷的效率。依靠可再生能源的多元化利用,智慧建筑暖通系统有望大幅度减少常规能源的消耗,减轻碳排放和环境负担。

3.3 大数据分析与智能化管理

楼宇智能化的暖风系统与环保节能的融合发展,依托于海量数据的深度解析和智能化控制技术。系统通过部署传感器与监测装置,对建筑体内的气候状况和外界环境实施不间断的观测。监测的数据涉及室内外的气温、湿度、CO2含量、光照水平等多个维度。借助大数据分析手段,该系统能对这些信息进行整合、剖析,并从中提炼出关键的能耗数据与效益指标。管理人员可通过数据的图形化展示和报告系统,清晰地掌握能源的利用状况,并根据分析结果拟定针对性的管理举措和策略。系统结合历史能耗数据与实时监控信息,构建能源消耗的数学模型,并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未来能耗趋势进行预判。通过分析历史数据及考虑外部因素(例如天气变化预测),系统能够预估未来能源的需求量和效益波动。这些预测数据为管理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如优化供暖设备的运行时段和温控参数。利用这些预测模型和智能算法,能够有效提升能源使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减少碳排放量。

3.4 零负荷与虚拟模型智能化控制

为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空调供暖系统可以融合零能耗控制策略与模拟仿真智能调控方法。该策略中的零能耗控制技术通过先进智能算法监测用户的体温数据,进而构建出体温信息模型,以此为依据实现温湿度的精确调节。此技术的核心在于探究人体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测定环境对人体热量的影响,进而依据这些热量交换数据对环境进行微调,以实现人体与环境的能量平衡,削减不必要的能源浪费。零能耗预测技术旨在满足用户对空调环境的个性化需求,最小化体温调节的负担,直至将此负担降至为零。

采纳高效的节能计算机模拟系统,以实现对能源使用的精细化管理。此系统依靠数据仿真与验证试验,力求达到最优化的能源管理策略。起始步骤为,运用传感器技术搜集各类设备的工作信息,将这些信息输入计算机中,建立完善的HVAC(暖通空调)仿真模型。随后,采用零负荷预判技术所提供的数据作为参照基准,辅以智能算法对数据进行分析模拟,进而确立以零负荷为准则的智能调控策略。通过管理层对设备的指令传达,实施节能调控目标。该调控策略同时兼顾智能建筑内部的多元变量及外部环境因素,能够更准确地反映HVAC系统的实际运行情况,确保系统在最优状态下运行,既提升了用户的舒适体验,又实现了能源消耗的最大限度减少。

3.5 热能回收的低耗技术

建筑智能化领域,换热器、热泵技术以及双冷凝器装置的应用,使得室内废弃热能得到有效回收,极大提升了能源的使用效率。在寒冷季节,空调的制热功能会产生大量废热,这些热量通过热水循环系统被重新利用,为室内供暖提供动力,达到了节能的目的。而在炎热的季节,空调在制冷时产生的废热同样可以通过换热设备收集,供给其他设施使用。这种废热再利用的策略显著提升了HVAC系统的能源效率。

结论

在建筑行业中,智能化与节能减排成为了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趋势。研究显示,智能化的HVAC系统与环保技术的融合,不仅显著提高了建筑能效,降低了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还增强了室内环境的健康与舒适度。展望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智能建筑中的HVAC系统将进一步助力节能环保目标的实现,引领建筑行业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管洪玉. 建筑暖通空调的节能及优化处理研究 [J]. 节能与环保, 2022, (12): 82-84.

[2]张升. 多源暖通空调通风联合智能施工控制技术 [J]. 中国建设信息化, 2022, (22): 56-58.

[3]秦浩森. 暖通空调系统的时间序列优化控制[D]. 河北工业大学, 2022.

[4]杜锋,郭伟. 浅析绿色建筑技术在暖通空调设计中的应用 [J]. 房地产世界, 2022, (19): 125-127.

[5]江浩. 暖通空调系统群智能协调优化方法与节能控制策略研究 [J]. 中国设备工程, 2022, (18): 89-91.

[6]郭玉娟. 智能建筑的暖通空调系统优化措施 [J].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23, (12): 137-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