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火电厂锅炉低氮燃烧改造及运行优化调整

作者

路二春

东方希望包头稀土有限责任公司 014060

摘要:为应对火电厂氮氧化物(NOₓ)排放对环境的污染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低氮燃烧改造与运行优化调整的综合方案。通过燃烧器结构优化、空气分级燃烧技术改进及燃料分级燃烧策略,结合运行参数动态调整与智能监控系统,实现了NOₓ排放浓度显著降低。

关键词:火电厂;锅炉;低氮燃烧;运行优化

引言:火电厂作为我国能源供应的主体,其锅炉燃烧产生的NOₓ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随着《全面实施燃煤电厂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工作方案》等政策的出台,NOₓ排放限值进一步收紧至50mg/m³以下。传统低氮燃烧技术(如空气分级、燃料再燃)因改造成本高、适应性差等问题,难以满足深度减排需求。同时,运行参数设置不合理易导致燃烧效率下降或NOₓ反弹,需要通过技术改造与运行优化协同实现高效低氮燃烧[1]。

一、火电厂锅炉低氮燃烧改造技术路线

(一)燃烧器结构优化

采用浓淡分离燃烧器替代传统直流燃烧器是低氮改造的核心,其核心原理在于内置旋流叶片实现燃料与空气的分级配比。主燃区被设计为富燃料浓相区,通过控制氧浓度抑制高温下热力型NOₓ的生成。同时,燃尽区创新配置反向涡流结构,显著强化煤粉后期混合与燃尽过程,有效降低飞灰含碳量,保障锅炉效率。浓淡分离技术的关键在于精准控制煤粉浓度分布:向火侧维持高浓度煤粉流形成还原性气氛,背火侧则为稀相煤粉流稳定燃烧。这种分区设计在降低氮氧化物的同时,避免了燃烧震荡。实际改造后的运行数据表明,炉膛出口NOₓ排放浓度平均降幅达35%,且锅炉热效率未受明显影响,验证了该技术路线的工程实用性。改造实施需精确匹配炉膛结构与煤质特性,优化燃烧器布置角度及旋流强度,防止火焰偏斜冲刷水冷壁。监测显示,飞灰可燃物含量同步下降,证实了反向涡流对燃尽的促进作用,实现了环保与经济的双重效益[2]。

(二)空气分级燃烧技术改进

空气分级燃烧通过重构配风方式实现深度降氮,关键技术改进包括:将主燃区过量空气系数从常规1.2主动降至0.9以下,人为创造强还原性气氛,从源头抑制燃料型NOₓ生成。同时,大幅提升上层燃尽风(OFA)的风量占比至总风量30%,确保未燃尽碳粒在富氧环境下充分燃烧,解决因主区缺氧导致的燃烧效率下降问题。为避免OFA引入的火焰上移、结渣及水冷壁高温腐蚀风险,需借助数值模拟优化OFA喷口设计:精确计算喷口倾角(通常15°-30°)及与主燃区的合理层间距(约3-5米),促进燃尽风与烟气的湍流混合,避免火焰直接冲刷炉墙。分级配风需与燃烧器改造协同,动态调整各层二次风门开度。实践证实,主燃区低氧环境使NOₓ生成量锐减,而强化的OFA系统保障了燃烧效率。运行中需实时监控炉膛温度场分布及烟气含氧量,确保还原区与燃尽区有效分隔。该技术使锅炉在宽负荷范围内维持NOₓ低排放,且未增加排烟损失[3]。

(三)燃料分级燃烧策略

燃料分级燃烧(再燃技术)是在炉膛中部建立独立的再燃还原区,具体策略为:喷入占锅炉总燃料量约15%的细煤粉与再循环烟气的混合物。再燃燃料在缺氧条件下裂解产生大量活性烃基根(CHₙ),这些自由基与主燃区生成的NOₓ发生还原反应,将其转化为无害的N₂。再燃区温度控制对技术成败至关重要,需严格维持在900-1050℃窗口:温度过低则烃基生成不足,还原效率下降;温度过高则可能生成新的热力型NOₓ并引发结焦。通过调整再燃燃料喷入位置、比例及配风,可稳定该温区。再燃燃料通常选用高挥发分煤种或生物质,以增强还原活性。系统改造需增设再燃燃料输送管路、专用喷口及烟气再循环系统。实际应用表明,该技术对已生成的NOₓ还原率可达50%以上。为确保锅炉整体燃烧稳定性,需优化再燃区与主燃区、燃尽区的匹配,避免炉膛压力波动。再循环烟气的引入亦可降低氧浓度,协同抑制NOₓ生成[4]。

二、运行优化调整措施

(一) 动态参数调整

火电厂锅炉的低氮高效运行依赖于负荷工况与关键参数的动态匹配,构建锅炉负荷-氧量-风速三维协同模型,通过精准控制燃烧边界条件实现环保与效率的平衡。该模型根据负荷特性划分调控区间:低负荷工况(40%-60%额定负荷)下,炉膛出口氧量需严格维持于3.0%-3.5%范围。此设定既确保煤粉充分燃尽,又避免因缺氧导致CO浓度超标(通常需控制<50mg/Nm³)。此时一次风速宜采用下限值,延长煤粉在还原区停留时间,但需防范因气流速度不足引发的燃烧不稳现象。高负荷工况(80%-100%额定负荷)则采用差异化策略:将氧量压缩至2.5%-2.8%窄区间运行。此措施通过降低主燃区氧浓度,有效抑制热力型与燃料型NOₓ的生成路径。同时需配套提升一次风速(但偏差需≤±2m/s),强化煤粉穿透能力,防止局部高温区形成。实践表明,氧量每降低0.1%,NOₓ排放量可减少3%-5%,但需同步监测飞灰含碳量波动,避免燃烧效率劣化。

(二)智能监控系统深度应用

现代火电厂低氮运行已进入数字化智能调控阶段,部署基于边缘计算的NOₓ闭环控制系统,该系统通过三层架构实现燃烧优化:

1. 感知层:在炉膛不同标高安装多光谱温度场监测仪(精度±15℃),同时在省煤器出口设置高精度烟气分析仪(NOₓ检测限≤1ppm),实时采集温度梯度、O₂、CO、NOₓ等14项关键参数

2. 分析层:边缘计算节点植入燃烧优化算法,结合历史工况数据库(存储≥10万条运行样本)进行三维燃烧场重构,每5秒生成一次炉内燃烧状态诊断报告

3. 执行层:根据诊断结果自动下发控制指令,典型应用包括:当NOₓ浓度波动超过设定阈值(如±20mg/Nm³)时,自动调整OFA风门开度(调节精度0.5°);基于煤质在线分析数据动态切换磨煤机组合模式,优先启用高挥发分磨组;预测性调整二次风箱压力(控制偏差±50Pa),预防结焦倾向,系统的核心优势在于30秒快速响应机制,传统DCS系统需3-5分钟完成的调控流程,该系统通过边缘侧实时计算(延迟<200ms)与执行机构联动实现大幅提速。例如某案例中,当系统检测到NOₓ浓度从200mg/Nm³骤升至260mg/Nm³时,自动执行以下动作:① 调取历史相似工况数据(匹配度>90%)。② 计算最优燃尽风门开度增量(+8%)。③ 切换下层磨煤机至富氧燃烧模式。

结语:

本文通过燃烧器结构创新、分级燃烧技术深化及运行参数智能调控,构建了低氮燃烧与经济性平衡的技术体系,该方案可推广至同类机组,对火电行业绿色转型具有示范意义,之后可进一步探索碳捕集与低氮燃烧的深度耦合技术,推动能源生产向近零排放目标迈进。

参考文献:

[1]张强, 何陆灿, 方亚雄. 火电厂锅炉低氮燃烧改造与运行优化调整探究[J]. 中国设备工程, 2023, (04): 130-132.

[2]许瑞杰. 火电厂锅炉低氮燃烧改造与运行优化调整分析[J]. 化工管理, 2020, (24): 147-148.

[3]孙佳东. 火电厂锅炉低氮燃烧改造及运行优化[J]. 中外企业家, 2019, (32): 122.

[4]王秋粉, 王毅岩. 火电厂锅炉低氮燃烧改造及运行优化调整[J]. 山东工业技术, 2019, (06): 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