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思政路径探索
刘雨露
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 411104
一、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单独成章,明确提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要求高等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必须与国家战略需求同频共振 。《建筑构造与识图》作为造价专业的基础课程,既是学生掌握建筑技术体系的“入门课”,也是培育职业素养的“奠基课”。当前,建筑业正经历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从“高能耗”向“绿色低碳”、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深刻转型,亟需将党的二十大精神中“高质量发展、科技自立自强、绿色发展、文化自信自强”等核心要义深度融入课程教学,实现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3]。
二、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的重大意义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政治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涉及建筑安全、民生福祉、公共利益等核心议题。融入党的二十大精神,可引导学生从“技术视角”转向“国家视角”,深刻理解“每一张图纸都是服务人民的承诺”“每一次构造优化都是对‘人民至上’理念的践行”,从而厚植家国情怀,坚定“科技报国”的职业理想。
(二)引领建筑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需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建筑业作为碳排放“大户”,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 50% 以上,其转型升级需依赖技术创新与文化赋能。《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是传递绿色建造技术、传承传统建筑智慧的核心载体。融入二十大精神,可推动课程内容与国家战略需求精准对接,为培养适应“双碳”目标、文化传承需求的新型建筑人才提供支撑。
(三)培育新时代建筑人才的价值导向
新时代建筑领域人才不仅需具备扎实的技术技能,更需具备“大国工匠”的职业素养与“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要求,为课程思政指明了方向:通过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可引导学生从“技术执行者”成长为“价值创造者”,实现“技术能力”与“思政境界”的同步提升。
三、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存在的问题
尽管部分院校已尝试将思政元素融入《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但针对二十大精神的深度融入仍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一)内容融合的“技术至上”与“价值割裂”。
建筑构造与识图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技术课程,教师易陷入“重技能、轻价值”的误区。例如,在讲解“建筑平面图绘制”时,仅强调“尺寸标注误差不超过 1mm”的技术要求,未延伸至“精准绘图是保障民生工程质量的基础”(如住宅门窗洞口尺寸偏差对装修的影响),导致“技术规范”与“社会责任”脱节。
(二)教学方法的“单向灌输”与“参与不足”。
部分教师采用“示范绘图 + 习题训练”的单一模式,学生被动模仿,缺乏对“图纸背后的人文价值”的思考。例如,在讲解“施工图会审”时,仅强调“解决图纸矛盾”的技术流程,未设计“模拟民生项目会审”场景,如老旧小区改造中居民对无障碍设施的需求讨论,学生难以体会“图纸是连接专业与民生的桥梁”。
(三)师资能力的“专业强、思政弱”与“转化瓶颈”。
专业教师普遍具备扎实的制图理论功底,但对二十大精神的系统性理解、对“技术- 文化- 社会”关联的把握不足,缺乏跨学科的知识储备,难以将“高质量发展”“文化自信”等宏观政策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场景,例如:如从“传统建筑制图”延伸至“文化IP 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四、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一)顶层设计:构建“技术 + 思政”双主线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是职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要深入树立专业课教学内容(如图纸绘制规范、建筑类型表达、数字化工具应用)、实训与实践活动,结合学生特点、行业发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梳理二十大精神的融入点(见表1),有机融入课堂。


表1 二十大精神与《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模块的融合设计
(二)方法创新:构建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
深入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专业教学,构建“课堂精准滴灌 + 云端自主浸润”的双轨育人机制。
线下课堂:多模态资源沉浸式呈现。整合党的二十大报告图解、专题纪录片、政策解读动画等可视化素材,通过多媒体设备在课堂教学中动态演示,强化理论知识的具象感知。例如,结合建筑制图案例解析“高质量发展”要求时,同步展示雄安新区规划图纸与国家战略的关联图解。
六、结语
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需立足课程“技术性 + 人文性”的双重属性,将“高质量、文化自信、绿色低碳、人民立场、创新驱动”等国家战略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场景与价值引导。通过内容重构、方法创新、师资赋能,最终实现“三个转变”:从“单纯教技术”转向“技术能力与职业素养并重”,从“割裂传统与现代”转向“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融合”,从“课堂单向讲授”转向“实践参与与社会担当培育”。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出既懂制图规范、又怀家国情怀,既能服务现代工程、又能传承文化根脉的高素质建筑类专业人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专业力量。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N]. 人民日报 ,2022-10-26(001).
[2] 杨曦 , 耿莘惠 , 马哲 . 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给排水专业《水质工程学》课程思政路径探究 [C]// 中国建设教育协会 , 福建理工大学 . 土建类专业一流课程与课程思政教学研讨会论文集 . 沈阳城市建设学院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 ;,2024:7-13.
[3] 任萌萌 , 孙山 . 新时代中职建筑识图与构造课程思政实践探索 [J]. 教育科学论坛 ,2024,(15):34-37.
基金项目: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课程思政专项“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思政的策略研究”(2024HYS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