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中语文审美教育在核心素养培养中的作用与效果评估

作者

刘畅

珠海市第一中学平沙校区 519055

引言:随着新课标提出“语文综合实践、自主创新、文化传承与审美鉴赏”等核心素养培养目标,高中语文教学不再满足于基础知识的传授,而需兼顾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审美教育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文与学的审美体验,既可强化学生的文化自信与人文素养,又能提升其思维品质和创造力。然而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审美教育常被边缘化,缺乏系统性教学设计与科学评估体系,导致实施效果不尽理想。本文旨在系统梳理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的内涵,明确其在核心素养培养中的作用机制,并通过实际案例和数据化评估,揭示审美教育对学生综合能力的促进效果,探讨实施中面临的困境与对策,进而为高中语文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一、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的内涵与意义:

高中语文审美教育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文学文本及相关文化元素为载体,通过对语言美、意境美、思想美等层面的深入体验,帮助学生构建审美观念并提升审美能力的教育活动。其内涵涵盖对文学作品语言艺术的感知与分析、对情感意蕴的体悟与共鸣,以及通过实践活动深化理解和创造的能力培养。首先,从文化传承角度看,审美教育不仅使学生领略古今中外文学之美,更帮助其在情感共鸣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巩固文化认同感。其次,从人格塑造层面来看,审美教育通过对美的体验和理解,使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提升人文关怀和同理心,有助于人格的丰富与健全。

二、核心素养理论与高中语文教学:

核心素养概念源自对 21 世纪人才培养目标的再定位,强调学生在未来社会中所需具备的关键能力与品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指出,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品质、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与鉴赏四个方面。由此可见,语文审美教育是落实核心素养的具体路径之一。在高中阶段,学生处于心理与认知快速成熟期,对美的感知与欣赏能力具有较强潜力。针对这一特点,语文教师需在知识传授的同时,有意识地在课堂中渗透审美教育,通过文本解读、情境体验、表现练习等方式,推动学生在文化理解和价值观形成层面取得突破。此外,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打破学科界限,将跨学科资源引入语文课堂,如结合音乐、美术、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构建具有综合性和多元性的审美学习情境。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兼顾知识目标与素养目标的统一,设计活动化、探究化的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体验,实现语文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培育的有机融合。

三、语文审美教育在核心素养培养中的作用:

审美教育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对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多重作用。第一,在文化传承与理解维度,通过审美体验,学生能够深入领会文本背后的历史文化意蕴与人文精神内核,从而增强文化自信。例如,在诗歌鉴赏过程中,通过对意境的感受与情感的共鸣,学生会自发地对古典美学产生兴趣,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意识。第二,在思维发展与品质层面,审美教育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文本美学要素的挖掘与重构,使其在思维过程中不断比较、联想、创新,促进辩证思考与批判性思维的养成。第三,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方面,审美教育使学生在感悟语言之美的同时,学习灵活运用修辞、句式和篇章结构,从而提升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和感染力。

四、实施语文审美教育的策略与实践案例:

要实现语文审美教育与核心素养的有机结合,需要在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上进行针对性创新。首先,教师需在教学内容选择上注重多样性与代表性,将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和民间文学融合,以丰富的文本资源为审美体验提供素材。例如,在学习《红楼梦》选段时,可选择象征性意象丰富、情感表达细腻的篇章,让学生通过朗读和角色扮演,体味人物情境与文化内涵。其次,在教学方法上,要采用多元化的审美体验方式,如情境创设、情感共鸣、艺术再现与创作实践。情境创设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将文字与音乐、影像等结合,营造感官共振;情感共鸣则通过小组讨论、情境剧演绎等方式,使学生在互动中加深审美体验。艺术再现与创作实践是审美教育的关键环节,教师可组织书法、绘画、摄影等艺术活动,让学生在创作中表达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从而将审美体验从感知层面升华到生成层面。

五、效果评估与挑战:

在衡量高中语文审美教育效果时,应综合考虑学生审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语言表达与创造性思维等多个维度。首先,可通过学生作品质量与学习过程表现进行定性评估,如观摩学生绘画、朗诵、创作等作品,分析其对文本意象的理解深度与审美表达能力。同时,通过课堂观察与师生访谈,了解学生在审美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和学习投入程度。此外,应配合量化工具,如自评量表与同伴评价表,评估学生审美态度的变化与审美素养的进步。通过对某校近三届学生参与“文学与美术跨学科”活动数据的统计发现,参与审美教育活动的学生在文学作品理解力和创造性写作水平方面,平均得分较未参与学生提高约 15% ,审美态度得分也有明显提升。然而,审美教育的实施在实践中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是教学资源与时间有限,教师难以兼顾审美活动与教材进度;二是教师自身审美素养参差不齐,缺乏系统的审美教育培训,难以设计高质量的审美教学环节;三是评价机制尚不完善,现行评价方式过于侧重知识性考核,对审美能力与综合素养的关注不足。

结论:高中语文审美教育在核心素养培养中具备重要的战略地位,其通过塑造学生审美情感、提升文化理解与思维品质、丰富语言表达与创造力,为核心素养的实现提供了必要支撑。面对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新要求,语文教师应树立审美教育观,注重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学方法创新,构建多元化、过程化的评价模式,以切实提升审美教育的实施效果。未来,高中语文审美教育应进一步打破学科壁垒,积极开展跨学科协作,整合教育资源,推动审美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深入,促进学生成为具有审美情怀和创新能力的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 温馨 .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高中语文古诗教学的运用研究 [D]. 四川师范大学 ,2018.

[2] 智一鸣 .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策略研究 [D]. 辽宁师范大学 ,2018.

[3] 姬冬玲 . 高中语文议论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研究 [D]. 石河子大学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