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社协同视角下高中生心理韧性的发展路径
李雅玮
河南新乡市第二中学 453000
高中阶段是学生从青少年向成年过渡的关键时期,生理、心理和社会认知均经历显著变化。他们面临着繁重的学习压力、复杂的同学关系、考试的焦虑以及自我认同的困惑等多重挑战。这些压力如果处理不当,容易导致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厌学等,严重影响其学业成绩、人际关系和身心健康。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积极情绪不仅能够提升个体的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还能够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应对能力,尤其是在心理韧性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心理韧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心理韧性并非与生俱来,它是一个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塑造的动态特性。影响心理韧性的因素众多且复杂,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决定了个体在面对逆境时的适应能力。
首先,个体自身因素对心理韧性有着显著影响,例如,性格特征、认知方式、应对策略、自我效能感、乐观倾向、目标定向和意义感都对心理韧性产生显著影响。积极的性格,如责任心和外向性,有助于个体在压力情境下保持积极心态和有效行动。认知方式,特别是对事件的解释风格,直接影响个体的情绪体验和行为反应。
其次,家庭因素在心理韧性的形成中也起着关键作用。家庭的亲密度、支持性、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模式,以及父母的教养方式,都会影响个体的应对能力。一个充满关爱和支持的家庭能够为个体提供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增强其应对压力的信心。开放和有效的家庭沟通模式能够促进成员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支持,从而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挑战。权威型的教养方式,即兼顾严格要求和温暖关怀,通常被认为更有利于培养个体的心理韧性。
再次,社会环境因素在心理韧性的塑造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积极的学校环境,包括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同伴关系、支持性的学校氛围,能够为学生提供资源和支持,增强其应对挑战的能力。安全且资源丰富的社区环境,以及可及的社区服务,同样对个体心理韧性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健全的社会支持系统,包括来自亲友、社区和专业机构的支持,能够为个体提供情感、信息和实际帮助,使其更有能力应对逆境。
二、积极情绪驱动的高中生心理韧性培养路径
积极情绪不仅是短暂的情感体验,更是心理韧性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通过有意识地培养和引导学生的积极情绪,可以显著提高他们应对压力的能力,并使他们在面对挑战时展现出更强的适应性和乐观精神。
首先,学校环境应致力于营造积极情绪的氛围。这意味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一个充满活力和趣味性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乐于参与。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融入幽默元素,鼓励学生积极表达情感,并在评价学生时强调其进步和努力,而不仅仅是结果。此外,还可以组织各种积极心理活动,如感恩日记分享、优势识别工作坊、庆祝成功时刻等,让学生体验到积极情绪的滋养,并学习欣赏生活中的美好,从而形成积极的思维习惯。这不仅能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还能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对学校的认同感。
其次,家长需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保持开放沟通,倾听他们的想法,理解他们的感受,并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家长应提供坚定的支持和鼓励,帮助他们从积极的角度看待问题,引导他们发现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家长还可以鼓励孩子发展兴趣爱好,培养积极的价值观,并引导他们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如欣赏自然、关爱他人,从而提升他们的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这样的家庭环境能够培养孩子的乐观精神和积极应对问题的能力,为他们的心理健康打下坚实基础。
再次,学生自身也需要掌握积极情绪的调节方法,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认知重建是一种有效的策略,它帮助学生识别消极的思维模式,例如“我总是失败”“这太难了”,并用更积极、更现实的视角重新看待问题,例如“这次失败可以让我学到很多”、“我可以寻求帮助”。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进行体育锻炼释放压力,或通过艺术活动表达情感,这些都有助于提升积极情绪。培养感恩的习惯也是一种强有力的手段,学生可以通过记录感恩日记、向他人表达感谢等方式来体验感恩之情,从而提升幸福感和心理韧性,并建立更加积极的人际关系。
最后,社会也应积极参与,为学生提供滋养积极情绪的良好环境,媒体应传播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弘扬社会正能量,避免过度渲染负面信息,为青少年提供积极的榜样。社区可以组织各种文化娱乐活动、志愿服务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增强他们的社会参与感和归属感,并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全社会共同努力,营造积极向上、充满关爱的社会氛围,才能为学生心理韧性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让他们拥有健康、快乐的未来。
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能够为高中生创造积极的情绪环境,引导他们发展积极情绪,提升心理韧性,从而更好地应对压力和挑战,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陆雨欣 , 徐梦 .“韧心课”:提升高中生心理韧性水平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实践 [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4,(36):24-27.
[2] 席居哲 , 左志宏 ,WU Wei. 不同心理韧性高中生的日常情绪状态与情绪自我调节方式 [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3,27(09):709-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