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电子档案长期保存与安全管理的关键技术及策略研究

作者

戴理洋

湖南省宁乡市城发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410600

作者简介:戴理洋,女(1983.10-),汉族,湖南宁乡,助理馆员,本科学历,主要研究档案

摘要:本文聚焦电子档案长期保存与安全管理,深入剖析关键技术及管理策略。通过对电子档案特性及保存安全需求的分析,系统阐述数据存储、格式转换、加密等关键技术,同时提出完善法规标准、强化组织管理等管理策略,旨在为电子档案的长期安全保存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推动电子档案管理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电子档案;长期保存;安全管理;关键技术;管理策略

一、引言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电子档案凭借存储便捷、检索高效等优势,在政务、金融、医疗、科研等各领域广泛应用。从政务系统中的电子公文流转,到医疗行业的电子病历存档,电子档案已成为信息管理的重要载体。然而,电子档案面临存储介质老化、格式过时、易被篡改、遭受网络攻击等诸多挑战。例如,早期的软盘、光盘等存储介质逐渐淘汰,相关读取设备难觅踪迹;一些专用软件格式的电子档案,随着软件停止更新,面临无法打开的困境。因此,深入研究电子档案长期保存与安全管理的关键技术及策略,对确保档案真实性、完整性和可用性意义重大。

二、电子档案的特性及保存安全需求分析

2.1 电子档案的特性

电子档案以二进制代码存储,具备数字化、易修改、设备软件依赖性强、存储密度高及信息共享性强等特点。其数字化特性虽便于信息处理与传输,但也导致内容易被无痕篡改,难以辨别真伪。依赖特定设备和软件读取的属性,使旧格式档案易因软件更新而无法打开。高存储密度虽有利于海量数据存储,却因单点故障风险加剧数据丢失隐患;强信息共享性在提升利用效率的同时,也增大了信息泄漏风险。

2.2 电子档案保存安全需求

电子档案保存需满足真实性、完整性、可用性和保密性。真实性确保档案反映原始状态,保障信息可靠;完整性要求内容、结构及背景信息完整,避免数据缺失或篡改;可用性强调档案能被及时、准确检索读取;保密性则需防止敏感信息外泄。这些需求的实现,依赖关键技术与管理策略的协同应用。

三、电子档案长期保存与安全管理的关键技术

3.1 数据存储技术

数据存储是电子档案长期保存的基石。磁盘阵列(RAID)利用数据冗余策略提升可靠性,如RAID 5采用分布式奇偶校验,可在单盘故障时保障数据完整,适用于对存储性能要求高的场景。磁带存储凭借大容量、低成本、长保存期的优势,成为大规模电子档案离线备份的首选,LTO磁带单盘可达数TB存储量,能在离线环境下保存数十年。云存储以其便捷访问、弹性扩容的特性被广泛应用,但需警惕云服务提供商数据泄露及黑客攻击风险,选择时需综合考量档案规模、使用频率与安全成本。

3.2 格式转换技术

电子档案格式多样且迭代迅速,格式转换技术是保障长期可读性的关键。将文档转换为PDF/A格式是主流方案,该格式作为国际标准,通过嵌入字体、图像等资源,摆脱对特定软件的依赖,确保档案在未来软件环境变化时仍可准确呈现。转换过程中需借助专业工具并严格执行质量校验,防止数据丢失或格式错乱。

3.3 加密技术

加密技术是电子档案保密性的核心保障。对称加密算法(如AES)加密效率高,适合处理海量数据,但密钥管理复杂;非对称加密算法(如RSA)安全性更强,常用于密钥交换与数字签名,不过加解密速度较慢。实际应用中常采用混合加密模式,先通过非对称加密安全传输对称密钥,再利用对称加密实现高效加密,兼顾安全与效率。

3.4 数字水印技术

数字水印技术通过在档案中嵌入版权等信息,实现版权保护与完整性验证。其具备不可见性、鲁棒性和可检测性:嵌入后不影响档案使用,能抵御压缩、裁剪等常规操作,且可通过专用算法提取水印信息,为侵权追溯提供证据。根据嵌入方式分为空间域和频域水印,适配不同类型档案的保护需求。

3.5 数据备份与恢复技术

数据备份与恢复是防范数据丢失的关键防线。全量备份完整复制所有数据,恢复简便但存储成本高;增量备份仅保存变化数据,节省空间但恢复流程复杂;差异备份折中两者,备份自上次全量备份后的变化数据。为确保备份有效性,需建立定期验证机制,通过模拟数据丢失场景进行恢复演练,优化恢复流程,保障档案数据的快速复原与业务连续性。

四、电子档案长期保存与安全管理的策略

4.1 完善法规标准体系

我国电子档案法规标准存在滞后、操作性弱等问题。需完善法规体系,明确电子档案法律证据效力、管理责任、保存及销毁流程,为管理提供法律支撑。同时,制定统一细化的技术标准,规范数据格式、存储设备性能、加密算法及数字水印技术,增强不同地区、部门间电子档案的兼容性与互操作性。此外,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定期开展专项检查,惩处违规行为,表彰合规单位与个人,推动法规标准有效实施。

4.2 强化组织管理

设立专业电子档案管理机构,明确档案管理、信息技术、业务等部门职责。档案管理部门负责档案全流程管理;信息技术部门保障存储系统与管理软件稳定运行;业务部门确保档案及时准确收集。制定科学管理制度与流程,把控档案全生命周期管理。加强部门协作,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解决管理难题,形成管理合力。

4.3 提升人员素养

人员素养关乎电子档案管理质量。定期开展专业培训,涵盖管理理论、关键技术应用与软件操作,邀请专家授课并组织学术交流,拓宽知识储备。强化安全意识教育,通过案例分析、攻防演练等方式,提升管理人员风险认知与防范能力,使其掌握数据泄露应急处理方法。建立激励机制,将管理成果与绩效考核、职称晋升挂钩,激发人员学习创新动力,打造高素质管理队伍。

4.4 加强安全防护与监测

构建全方位安全防护体系。网络安全方面,部署防火墙、IDS、IPS、防病毒软件,实时监测拦截攻击;物理安全层面,对数据中心和存储设备实施门禁控制、视频监控、温湿度调节、防雷接地等防护措施,降低设备损坏风险;访问控制上,采用多因素身份认证结合最小权限原则,按需分配访问权限。搭建实时安全监测平台,运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日志分析、行为识别,及时发现异常并触发预警,实现快速响应处理。

五、结论

电子档案长期保存与安全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关键技术与管理策略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应用。通过合理运用数据存储、格式转换、加密等关键技术,结合完善法规标准、强化组织管理等管理策略,能够有效保障电子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可用性和保密性。随着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发展,电子档案管理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未来,需持续探索新技术在电子档案管理中的应用,不断创新管理模式,推动电子档案管理工作向科学化、规范化、智能化方向迈进,为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档案信息支撑。

参考文献:

[1]路晓艳.电子档案长期保存策略与技术标准研究[J].中国品牌与防伪,2025,(05):170-172.

[2]张红娟.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的一体化管理研究[J].办公室业务,2025,(08):13-15.

[3]许靖皎.电子档案长期保存中的信息安全问题与对策研究[J].兰台内外,2025,(1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