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分析与防护策略研究
王斌
河南天祺信息安全技术有限公司
摘要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已成为社会运转、经济发展和个人生活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然而,伴随网络安全威胁的持续演变,给个人信息安全、单位经营发展乃至国家网络空间主权带来严峻挑战。本文从梳理网络安全基础知识与核心目标,并分析威胁网络安全的人为、技术、环境因素,进而从技术、管理层面提出防护策略。
关键词 网络安全;威胁因素;技术防护;管理规范
一、网络安全基础知识
1.1网络安全的定义
网络安全是指通过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管理手段,保护网络系统中的硬件、软件、数据以及服务免受未经授权的访问、篡改、破坏、泄露或中断,确保网络系统能够持续、稳定、正常地运行,满足用户对网络服务的可用性、机密性和完整性需求。
1.2网络安全的核心目标
网络安全的核心目标为保障网络中信息资产的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同时抵御各类恶意威胁,维护网络运转的稳定。
网络安全涵盖多个方面,常见的网络安全包含但不限于以下方面:网络基础设施安全:主要针对交换机、防火墙、服务器等网络硬件设备,以及通信线路的安全防护,防止设备被物理破坏、非法入侵或劫持。应用系统安全:聚焦于各类软件应用的安全,避免因应用程序漏洞(如SQL注入等)导致的安全风险。数据安全:围绕数据的采集、传输、存储、使用和销毁全生命周期,保障数据不被泄露、篡改或丢失,涉及数据加密、数据备份、数据脱敏等技术。终端安全:针对个人电脑、手机等终端设备,通过安装杀毒软件、防火墙、终端安全管理系统等,防范恶意软件感染等。
二、威胁网络安全的因素
威胁网络安全的因素复杂多样,可从人为因素、技术因素、环境因素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不同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加剧了网络安全风险。
2.1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是导致网络安全事件的主要原因之一,可分为恶意行为和无意行为两类。
恶意行为:由黑客、网络犯罪集团或敌对势力发起,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如窃取数据、破坏系统、勒索钱财)。常见的恶意行为包括:利用系统漏洞发起网络攻击(如SQL注入);传播恶意软件(如病毒、木马等);通过DDoS攻击发送大量虚假请求占用服务器资源,导致服务中断;通过欺骗、诱导等手段获取用户账号密码等敏感信息(如钓鱼邮件等)。
无意行为:由网络用户或内部员工的疏忽操作导致,无主观恶意但可能引发严重安全后果。例如:员工使用弱密码或在公共网络中传输敏感数据;误点击钓鱼邮件中的恶意链接,导致设备感染病毒;未及时安装系统补丁,使系统暴露在已知漏洞风险中;随意丢弃含有敏感信息的存储设备(如U盘等),导致信息泄露。
2.2技术因素
技术因素主要源于网络系统、硬件设备或软件应用本身的缺陷,为网络安全威胁提供了可乘之机。
系统漏洞:操作系统(如Windows、Linux)、数据库系统(如MySQL、Oracle)或应用软件在设计、开发过程中存在的缺陷,被黑客利用后可实现对系统的非法访问或控制。
硬件设备漏洞:路由器、交换机等网络设备若存在固件漏洞,可能被黑客入侵并控制。如,设备的默认管理员密码未及时修改,黑客可通过暴力破解获取控制权,进而窃取用户数据等。
2.3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包括物理环境和网络环境,不良的环境条件可能间接引发网络安全问题。
物理环境风险:网络设备所在的物理场所(如机房、服务器机柜)若缺乏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可能面临盗窃、破坏、自然灾害等风险。例如,机房温度过高或湿度超标,可能导致服务器硬件故障,造成数据丢失或服务中断;机房门禁系统失效,可能导致无关人员非法进入,窃取或破坏设备。
网络环境风险:随着网络互联互通程度的提高,网络边界逐渐模糊,来自外部网络的安全威胁可轻易渗透到内部网络。例如,单位员工使用个人设备接入内部网络,若个人设备感染病毒,可能将病毒传播至单位内部系统。
三、网络安全问题解决方案
针对上述网络安全威胁因素,需从技术、管理层面构建网络安全防护体系。
3.1技术层面解决方案
技术防护是网络安全的核心手段,通过部署安全产品及相应安全技术手段,抵御各类网络攻击,保障网络系统和数据的安全。
访问控制技术:通过身份认证、权限管理等手段,限制未授权用户对网络资源的访问。常见的访问控制技术包括:基于用户名和密码的认证(需强化密码复杂度要求,如定期更换密码、使用混合字符密码);多因素认证(如结合密码、手机验证码、指纹识别等多种认证方式);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根据用户在单位中的角色分配相应的访问权限,避免权限滥用。
加密技术:对网络传输和存储的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处理,确保即使数据被窃取,未授权人员也无法解读。加密技术可分为对称加密(如AES算法)和非对称加密(如RSA算法):对称加密适用于大量数据的加密,加密和解密使用相同密钥;非对称加密使用公钥和私钥配对,公钥用于加密,私钥用于解密,适用于密钥交换和数字签名。
防火墙技术:作为网络边界的安全屏障,防火墙通过制定访问控制策略,过滤进出网络的数据包,阻止非法访问和恶意攻击。
入侵检测与防御技术:入侵检测系统(IDS)通过监控网络流量或系统日志,识别异常行为和潜在攻击,并及时发出警报;入侵防御系统增加了主动防御功能,可直接阻断恶意攻击。IDS和IPS通常结合使用,形成“检测-警报-防御”的闭环,有效防范黑客攻击和恶意软件传播。
数据备份与恢复技术:定期对重要数据进行备份,防止因系统故障、恶意攻击(如勒索软件)或自然灾害导致数据丢失。数据备份可采用本地备份和异地备份相结合的方式,确保备份数据的安全性和可用性。同时,需制定完善的数据恢复预案,定期进行恢复测试,保证在数据丢失时能够快速、准确地恢复数据。
3.2管理层面解决方案
技术防护需要配套的管理措施才能充分发挥作用,通过建立健全的网络安全管理制度,规范人员操作行为,降低人为因素带来的安全风险。
制定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单位应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和网络环境,制定涵盖网络设备管理、用户权限管理、数据安全管理、应急响应等方面的制度。例如,制定《网络设备安全管理规范》,明确设备采购、配置、维护的流程和要求;制定《数据分类分级管理办法》,对不同敏感级别的数据采取差异化的防护措施。
加强人员安全培训:定期对员工进行网络安全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培训内容应包括网络安全基础知识、常见安全威胁(如钓鱼邮件、勒索软件)的识别方法、安全操作规范(如不使用弱密码)等。
建立应急响应机制:制定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响应预案,明确应急响应流程、各部门职责以及事件处置措施。当发生网络安全事件时,能够快速启动应急预案,及时遏制事件蔓延,减少损失。同时,需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检验应急预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提高团队的应急处置能力。
四、结论
通过对网络安全基础知识、威胁因素及解决方案的系统分析,可明确网络安全防护的核心逻辑——以“CIA三元组”为目标导向,以技术防护为核心支撑,以管理规范为流程保障,构建单位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另针对“中小企业”的防护重点因资金有限等,可优先部署如网络版杀毒等防护设备。
参考文献
[1]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GB/T 22239-2019 [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20:15-18.
[2]袁誉峰,韩保礼,张晓峰,王雪颖,钟少君.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及防护策略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23(15):181-183.
[3]李振宇.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及防护策略研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23(03):153-154.
[4]刘念,陈雪松,谈洪磊.计算机网络攻击与防护[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23-10.
[5]肖蔚琪,贺杰.计算机网络安全[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