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胡小丽
山西省阳泉市郊区实验小学 045011
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深入实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成为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目标。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仍存在过度强调知识记忆、忽视思维引导的现象,导致学生创造力发展受限。
一、小学语文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一)落实核心素养发展要求
语文核心素养将“思维发展与提升”定位为学科育人的关键维度,强调语言建构与思维发展的共生关系。小学阶段作为思维品质塑形期,需通过语文课程的系统设计,将创新思维培养融入文本解读、语言表达等学习活动[1]。
(二)奠基未来创新能力培养
全球教育变革趋势表明,创新思维是人工智能时代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小学阶段作为神经可塑性高峰期,语文教学通过语言符号系统的深度学习,可塑造儿童认知结构的开放性与创造性特质。
二、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策略
(一)构建开放性思维训练
小学语文教学需打破标准答案的思维禁锢,在阅读教学中设置非连续性文本解构任务,驱动学生完成“文字—图像—逻辑”的认知转换
以“繁星”为例,教师在文本细读环节实施定向追问“巴金将繁星比作‘母亲的怀抱’,若突破‘温情’的情感框架,还能构建哪些颠覆性的隐喻?”当学生沉浸于“繁星是母亲的怀抱”的温情解读时,教师突然调转话锋:“若星光是宇宙撕裂的伤口,黑夜是渗出的墨色血液,这样的隐喻系统能否成立?”以逆向追问让学生发散思维。随即在电子白板上投射抽象动态星云图,使文字意象在视觉变形中产生陌生化效应。当学生思维即将滑向无序时,教师轻触屏幕调出原文核心意境框,将“母亲怀抱”与“深渊凝视”两类极端隐喻并置对比,引导学生在思维悬崖处重新寻找平衡:“如何在重构中保留星空‘静谧的本质?暴烈的隐喻是否需要克制的支点?”最后进行模拟创作情境,要求学生在限定意境框架内构建矛盾性意象,使思维训练既保持张力又不失文学本体性,在解构与重构的循环中形成认知弹性。
(二)推行批判性对话教学
教师采用“预设颠覆—逻辑溯因—价值辩证”的三阶对话路径,在文本解读中植入矛盾性议题,驱动学生突破单一视角的认知局限[2]。
以《蝴蝶的家》为例,教师以认知冲突引擎驱动批判性对话。开篇故意强化“家”的温馨意象,待学生形成思维定式后,突然投影暴雨冲刷花瓣的慢镜头视频,抛出预设颠覆:“若蝴蝶的栖息处实为囚禁生命的牢笼,课文中的‘追寻’是否暗含残酷?”随即切换矛盾性文本证据链——既有原著中“花瓣轻轻合拢”的温柔描写,又插入科普资料中昆虫因雨水黏翅致死的真实案例,迫使学生在文学想象与自然法则的夹缝间重新定位认知坐标。教师继而实施逻辑靶向追问,用“概念置换法”将核心意象悬置:“若将‘家’置换为‘驿站’‘陷阱’或‘孵化器’,原文情感基调会产生何种裂变?”当学生思维惯性遭遇冲击时,展示不同作家笔下的蝴蝶意象谱系图。既有“梁祝化蝶”的浪漫,也有《昆虫记》中的观察。课堂尾声教师提问:“我们维护课文美感时,是否在潜意识里抹杀了生物的真实生存困境?”引导学生在文学审美与科学理性之间建立弹性对话通道,通过持续的概念震荡磨砺批判性思维刃口。
(三)嵌入跨学科创意实践
在《爬山虎的脚》教学中,教师可设计“科学观察笔记—文学拟人化写作—立体模型制作”三位一体的任务链,引导学生在多模态表达中实现自然观察与文学想象的交互验证。
以“爬山虎的脚”为例,教师以“观察-隐喻-重构”为线索铺设认知通道。课堂伊始,教师展示爬山虎茎秆的图片,抛出科学思维锚点:“植物学中的‘吸盘’与课文拟人化的‘脚’,两者认知框架如何共筑文学意象?”继而展示细胞壁特写照片,又呈现老舍笔下“藤蔓偷爬”的拟人化段落,引导学生在科学真实与文学想象的交界地带建立双向验证。当学生初步建立跨学科认知时,教师将爬山虎生长模式与城市建筑导水管剖面图并置,提出创作支点:“若将脚的攀爬’转化为‘水的攀升’,能否用流体力学视角重构课文场景?”最后抛出元认知问题:“科学概念是否会侵蚀文学意象的朦胧美?两者是否存在共生空间?”以持续的概念碰撞,使自然观察、科学认知与文学创作形成螺旋上升的思维闭环。
结束语:
在语文教学与思维发展的共生地带,教师正以认知重构者的身份撬动传统课堂的边界。未来教学实践不再止步于文本意义的单向传递,而是进行制造认知冲突、搭建跨界桥梁、激活元认知反思,将语言符号转化为思维跃迁的弹射装置。
参考文献:
[1] 曹瑞 .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策略 [J]. 启迪与智慧( 上 ),2025,(02):2-4.
[2] 杨禄萍 .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策略探究 [J]. 中华活页文选 ( 教师版 ),2025,(03):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