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融入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
张明霞
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二中心小学
体育是一门以培养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为目标的综合性课程,相较于语文、数学等文化学科,其实践性较强,并且由于上课方式的不同,体育课往往更受学生喜欢。但是,结合实际情况来看,小学体育教学的整体效果并不理想,多数学生在自由活动时间并不会练习学习的运动技巧,尤其是田径类项目更是容易导致学生出现学习兴趣下降的情况。对此,教师可以尝试在体育教学中渗透一些劳动元素,结合趣味性强、内容丰富的劳动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同时有效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以及人际交往能力和创新思维,全力推动其核心素养发展。
一、优化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运动兴趣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阶段,他们有着不同的运动爱好,并且他们对于劳动的认知也存在差异。对此,教师要从“以生为本”的角度出发,适当增加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并且寻找机会开展一些劳动体验项目,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同时帮助他们感受劳动的生活价值。
首先,教师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做好体育器材和操场体育设施的检查、保护工作,以此来让学生明白劳动是工作和生活的一部分,只有具备良好的劳动精神才能获得理想的发展;然后,在课堂教学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向学校提交运动器材更新计划表,为学生购置一批小足球、小篮球、乒乓球拍以及跳绳等物品,并且,为了渗透劳动教育,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参与场地布置、材料投放、环境改善等任务,为学生规划好活动区域后让学生自己打造良好的运动场地。当然,在这一过程教师要给予学生帮助,比如指导学生合理调配器材以及安装基础设备等等;最后,教师要让学生在下课前将产生的包装纸、坏掉的乒乓球等物品以及操场周围的垃圾收走,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并进一步增强他们的劳动观念。
二、基于家校共育渗透劳动教育
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刚从幼儿学习阶段过渡到小学,由于对环境和新的教师、新的朋友还不熟悉,所以他们的成长需要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关注。对此,教师要从“家校共育”的角度出发,联同学生家庭共同营造良好的运动氛围并有效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
比如,在教学完“走与游戏”和“跑与游戏”等内容后,教师可以在班级圈内发送有关儿童身体健康的有关资源,帮助家长了解健康的运动方式,并号召他们利用周末、节假日等时间带领自己孩子到附近的公园玩耍、参观,并在安全区域内让孩子自由奔跑或者快速行走,以此来有效锻炼学生的心肺功能。为了渗透劳动教育,教师还可以引导家长鼓励自己孩子完成一些简单的家务活,例如让学生自己将汗水浸湿的短袖洗干净或者完成择菜、洗菜等简单的家务活,以此来将体育运动和劳动教育结合在一起,进一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
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劳动观念
劳动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思维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仅依靠课堂讲解和一些简单的活动并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劳动的意义。对此,学校可以和当地的社会或者福利机构等组织达成协作并建立常态化的劳动实践服务行动,并号召各位家长结合自身情况带领孩子一起参加打扫社区卫生、清理小广告或者制作环保标语等活动,或者带领孩子到父母公司参观,真实体验生产劳动,以此来帮助学生感受现代化的劳动氛围;然后,在各种传统节日来临之际,学校还可以开展“享受节日美食,感受优秀文化”的主题活动,邀请家长到学校帮助自己孩子一起完成节日特色食品以及节日用品的制作,以此来让学生在浓厚的节日氛围中感受劳动的美和内涵。要注意的是,在各种活动开始之前,体育教师要发挥出自身应有的作用,比如带领学生一起布置活动场景,或者引导学生一起为活动设计各种趣味游戏,以此来让学生明白思考也是一种劳动。当然,教师还要强调安全问题,让学生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进行体育活动或者参与劳动体验,让学生明白安全第一的基本道理。
结束语:
综上所述,劳动能力是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帮助学生适应社会生活以及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作为小学体育教师,要意识到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根据学校的教学规划将体育教学和劳动教育相结合,通过体育活动帮助学生感受劳动的意义,同时结合劳动时间任务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以此来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健康运动的生活学习习惯,为其今后高质量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 明 . 劳 动 教 育 在 小 学 体 育 与 健 康 课 中 的 融 入 [J]. 电 脑 校园 ,2021(12):5552-5553.
[2] 李光超 , 程志龙 . 劳动教育融入体育与健康学科教学之探索 [J]. 越野世界 ,2025,20(1):192-194.
[3] 叶春生 . 小学体育健康与劳动教育的融合途径研究 [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23(43):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