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网络素养教育的现实挑战与对策研究
郑菁
正安县第十一中学
引言
初中生网络使用频繁,面临沉迷、欺凌等风险,网络素养教育亟待加强。当前教育机制不健全、内容脱节、师资不足,需构建系统教育框架,提升学生网络认知、判断与应对能力。
一、初中生网络素养教育的内涵与现实挑战分析
网络素养涵盖信息判断、网络道德、安全防范与媒体表达等能力,是初中生成长中的核心素养。但现实中,初中生网络素养普遍存在能力分化、认知不足与价值迷失问题,如轻信谣言、沉迷网络、侵犯他人隐私等。这既反映学生发展阶段的局限,也暴露出教育体系的缺失。一是课程体系不健全,相关内容零散缺乏系统性;二是教师缺乏网络素养教学能力与经验;三是家庭教育缺位,指导方式简单粗暴;四是资源匮乏,缺少统一教材与教学平台;五是学校监管机制薄弱,缺乏有效监测与规范管理。这些问题亟需通过课程建设、师资培训、家校协同、资源保障与制度完善等综合施策加以解决,推动网络素养教育系统化发展。
二、课程体系构建与教育内容整合的策略探索
提升初中生网络素养的前提是将其纳入国家课程体系与校本课程建设之中,实现教育内容的系统整合与梯度推进。首先,教育行政部门应制定统一的网络素养教育课程标准,明确各学段、各年级的核心目标与能力指标,为各校开展教学提供政策依据与内容参考。初中阶段网络素养课程应涵盖网络认知、信息安全、网络伦理、媒介表达、数据隐私、人工智能认知等主题,并与道德与法治、信息技术、综合实践等学科融合开展,形成跨学科、跨领域的课程体系。其次,学校应结合学生年龄特点与网络使用实际,设计具有情境性、体验性与思辨性的课程活动,如“识别网络谣言”“网络身份与隐私保护”“模拟网络法庭”等项目式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提升网络素养。同时,应注重教育内容的情感价值引导,强调网络公民责任、网络礼仪规范、数字公正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在掌握技能的同时形成良好的道德判断与行为习惯。此外,学校还可借助课外活动、校园媒体平台与社团组织等,组织网络主题演讲比赛、校园网络文明倡议、网络创作展示等活动,增强学生参与感与实践力,构建课程内外联动、学科间协同的网络素养教育生态体系。课程实施过程中,还应将学生的个体差异纳入考虑,提供差异化的学习资源与路径,尊重学生网络背景的多样性,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适合的方式中提升素养水平。
三、教师队伍建设与专业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教师作为网络素养教育的实施主体,其专业认知、教学能力与价值观念对教育效果具有决定性影响。然而当前多数初中教师对网络环境的认知仍停留在技术工具层面,缺乏对网络文化、网络伦理与数字公民意识的深入理解。为此,应加大对教师网络素养教育的培训投入,构建“培训—教研—实践—反思”的专业成长体系。首先,应开展系统性网络素养主题培训,涵盖政策解读、课程设计、案例分析、教学策略等内容,提升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教学设计与组织能力。其次,应建立校本教研机制,鼓励教师围绕网络素养教学难点开展共同备课、教学观摩、课例研讨与成果展示,促进教学经验的积累与传播。再次,应推动“互联网 + 教育”平台的建设与应用,为教师提供高质量教学资源、互动交流社区与在线教学工具,拓宽教师视野与能力边界。同时,应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在网络环境中以身作则,做学生网络行为的正面引导者与价值传递者。此外,学校可设立“网络素养教育指导教师”岗位或教研组,集中力量探索教学模式、研发教育资源、指导学生项目学习与行为规范管理,逐步形成专业分工、协作推进的教师支持体系。通过教师专业能力的持续提升,为网络素养教育的深入开展提供坚实保障。
四、家庭支持与家校协同机制的构建路径
家庭是学生网络行为养成的第一环境,家长的认知与教育方式对网络素养形成至关重要。然而现实中,部分家长对网络认知不足,指导方式简单,甚至自身存在不良网络习惯,影响学生发展。应强化家庭在网络素养教育中的主体责任。首先,通过家长学校、讲座、在线课程等方式普及网络安全、媒介素养知识,提升家长教育能力。其次,学校应建立家校协同机制,开展沟通反馈、亲子共育等活动,制定合理网络使用规则,形成教育合力。同时,开发“家庭打卡”“亲子共读”等教育工具,增强亲子互动。对有问题学生,应联合制定干预方案,提供心理与行为指导。通过构建互信协同的家校合作机制,实现网络素养教育的延伸与一体化,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五、社会参与与政策支持机制的创新路径
网络素养教育作为新时代教育的重要任务,不能仅依赖学校与家庭,还需整合社会资源,形成“政府主导、学校主推、社会协同”的教育共同体机制。首先,应强化政策保障,制定与完善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专项规划与评价机制,将网络素养教育纳入学校考核体系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增强教育工作的规范性与导向性。其次,应鼓励社会组织、科研机构、互联网企业积极参与网络素养教育工作,开发优质课程资源、举办公益讲座、开展校园宣讲与公益活动,为学校提供内容支持与实践平台。例如,可以联合高校科研团队开发网络素养课程体系,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开发模拟实训平台和行为管理工具,提升教育内容的实用性与时代性。同时,应建立多部门协作机制,整合教育、公安、网信、民政等部门力量,构建网络行为监测、信息预警与联动干预机制,提升网络环境治理能力,净化学生成长的网络空间。此外,还应通过主流媒体、新媒体平台进行网络素养教育的社会宣传,营造全民关注、全民参与的教育氛围,使网络素养成为社会广泛认同与积极追求的核心价值导向。只有通过政策、社会与教育多元主体的深度协作,网络素养教育才能真正形成系统合力,实现从理念到实践的整体跃升。
结论
网络素养教育是数字时代赋予基础教育的新课题,是初中生实现全面发展与安全成长的重要保障。本文从网络素养的内涵出发,系统分析了当前初中阶段网络素养教育面临的挑战,包括课程体系不健全、师资能力不足、家庭教育薄弱与社会支持缺失等问题,并据此提出从课程建设、教师培养、家校协同与社会参与等多维度展开教育改革与系统治理。研究表明,网络素养教育不应孤立推进,而应成为基础教育核心素养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融入教育全过程与学生成长全生命周期。未来应持续深化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加强政策顶层设计与资源供给支持,推动网络素养教育向标准化、系统化、生态化方向发展,实现青少年网络行为从“被动适应”向“主动驾驭”的转变,为建设数字中国、提升全民素质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与文化保障。
参考文献
[1] 何淑芬. 智能化互动教学平台在初中生网络素养培养中的应用探究[J]. 初中生辅导 ,2024,(28):55-57.
[2] 黄秋容 , 黄灼容 , 吴贵滨 . 青少年学生群体网络素养现状调查及提升路径研究 [J]. 新课程导学 ,2024,(15):50-54.
[3] 赵金胜 , 杭孝平 . 北京市通州区初中生网络素养现状研究 [J]. 网络素养研究 ,2022,(00):84-1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