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文化自信视域下小学古诗文“三维沉浸式”教学实践
高雅慧
扬州市梅岭小学西区校
前言:小学生正处于语言能力、文化认同等初步形成的重要阶段,古诗文教学的开展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古诗文教学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学方式单一、学生缺少兴趣、难以传递文化内涵等,不利于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心。在这一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就需要在文化自信背景下开展小学古诗文“三维沉浸式”教学时间,以此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一、设计文字赏析活动
在文化自信视域下,教师就可以设计文字赏析活动,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古诗文中所传递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对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然而,在传统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在教学时比较注重字词解释与通篇背诵,学生很难感受到古诗文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难以产生认同感。而文化自信强调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与尊重,因此,在“三维沉浸式”教学中,教师就需要开展文字赏析活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文所传递的文化、精神、情感等。以《竹石》为例,教师就可以设计文字赏析活动,让学生在学习文字表达方式的同时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在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咬定青山不放松中‘咬定’这一词的修辞手法以及所体现的意义”,让学生通过推敲感受古诗文中字词的严谨;在解读“千磨万击还坚劲”一句时,教师可以结合历史典故,如苏武牧羊、文天祥的《正气歌》等,体会中华民族在风雨磨砺中的顽强意志,并引导学生思考在现实社会中的意义。另外,教师还可以结合书法临摹,让学生用毛笔进行古诗文抄写,进一步感受文字的力量与美感。通过文字赏析活动的开展,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古诗文知识的同时探究背后的文化象征,从而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二、创设视觉情境
视觉情境创设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古诗文。中国古诗文作为中华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文化情感、审美价值等,但是在传统古诗文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是以知识讲解为主,忽略了其中所蕴含的内在价值。而在文化自信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师就需要创设视觉情境,直观的将历史背景、情感、文化等呈现出来,丰富学生感知,激发学生思维。以《清平乐》为例,教师就可以创设视觉情境,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般感受古诗文内容,深入理解其文化内涵与思想情感。在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图画、动画、音频等方式展示宋代历史、文化等,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文创作背景。通过信息技术的直观展示,可以让学生感受词人所处的时代风貌、社会现象等,从而理解诗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同时,教师还可以借助数字化技术,设计虚拟的宋代宫廷场景,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当时的文化氛围。通过这种方式展开教学,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深入理解古诗文,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与艺术的表达,帮助学生从不同维度体验传统文化,从而培养学生文化自信。
三、开展多感官感知与朗诵
通过多感官感知的方式开展教学,可以让学生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维度刺激下,深入感受古诗文所表达的意境。同时,朗诵可以加深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与记忆,还可以增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这样可以加强课堂互动,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感,让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形成强烈的认同感。以《浪淘沙》为例,教师就可以开展情境式朗诵,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在教学前,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大江浪涛的画面,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古诗文所描绘的壮丽景象,通过视觉感知将学生带入到诗人所描绘的情境之中。接下来,教师就可以播放与《浪淘沙》相匹配的自然声音,如大江的涛声、风声等,使学生的听觉能够与诗文的意境相呼应,让学生可以更好地感受古诗文内容。接下来,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朗诵,可以配合不同动作,如挥臂、站立等,让学生感受古诗文节奏。通过这种方式展开教学,可以让学生在感官上体验古诗文的魅力,还可以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在朗诵者不断巩固所学内容,进一步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小学古诗文教学中开展“三维沉浸式”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对古诗文的字面意思有深入理解,还可以感受诗文背后的文化情境,从而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自豪感。这一教学方式充分展现了文化自信在语文教育中的价值,通过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为小学古诗文教学开辟了新的路径。
参考文献:
[1] 曲青亚 . 坚定文化自信,开阔学生视野:以统编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为例 [J]. 江西教育,2022(31):17-20.
[2] 吴春梅 .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古诗词教学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策略研究 [J].数码设计(下),2020,9(4):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