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性评价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
陶庆
530402199710012225
一、引言
随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对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强调,传统以终结性考试为主的评价方式已无法满足新时代化学教学需求。过程性评价通过持续记录与反馈学生学习过程,能够全面评估学生的知识建构、能力发展和情感态度,为教学改进提供动态依据。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引入过程性评价,是实现“教 - 学 - 评”一体化的重要路径,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现实意义。
二、传统高中化学教学评价的局限性
(一)评价维度单一化
传统评价过度依赖标准化考试,仅侧重化学知识的记忆与解题能力考查。例如,在氧化还原反应章节测试中,多以方程式配平、计算题型为主,忽视学生对概念本质的理解及实际应用能力,难以体现“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等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
(二)动态反馈缺失
终结性评价结果滞后于学习过程,教师无法及时发现学生在实验操作(如滴定误差分析)、小组合作探究中的问题,导致教学干预延迟。学生也难以通过评价结果调整学习策略,学习过程的盲目性增加。
(三)个体差异忽视
统一的评价标准忽略了学生在学习速度、思维方式上的差异。例如,部分学生在理论知识掌握上表现突出,但实验设计能力较弱,传统评价难以精准定位其优势与不足,限制了个性化发展。
三、过程性评价的理论基础与核心特征
(一)理论溯源
过程性评价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是个体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过程性评价通过记录学生的认知冲突与解决过程,促进知识内化;多元智能理论主张评价应关注学生的语言、逻辑、空间等多种智能发展,为过程性评价提供了多元维度的支持。
(二)实践特征
1. 全程性:覆盖课前预习(如微课学习记录)、课中互动(如小组讨论参与度)、课后巩固(如错题整理质量)全流程。
2. 多主体性:构建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同伴互评的三维评价体系。例如,在“原电池原理”实验中,教师评估操作规范性,学生自评实验报告逻辑性,同伴互评合作贡献度。
3. 发展导向:通过阶段性评价报告,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改进建议,如针对“化学反应速率”学习困难学生,建议采用思维导图梳理影响因素。
四、过程性评价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施路径
(一)课堂教学中的即时性评价
课堂教学中的即时性评价是一种在教学过程中实时发生的动态反馈机制,其核心是通过师生互动、语言激励或工具辅助等方式,对学生课堂表现进行即时诊断、引导与激励。在“盐类水解”课堂中,教师通过以下方式实施过程性评价:
1. 提问互动:设置梯度问题链(如“为什么碳酸钠溶液呈碱性?”→“如何通过实验验证水解程度?”),根据学生回答的准确性、逻辑性给予即时反馈。
2. 思维可视化:利用思维导图工具,要求学生在课堂练习中呈现解题思路,教师通过分析思维路径,诊断知识漏洞。
(二)实验探究中的过程性考核
实验探究中的过程性考核是一种贯穿实验全周期的动态评价方式,旨在通过多元化的考核维度实时反馈学生的学习表现以“粗盐提纯”实验为例:
评价维度 评价方式 权重实验设计 方案合理性(小组互评) 20% 操作规范 教师现场观察记录 30% 数据处理 误差分析报告质量(教师评分) 30% 团队协作 小组自评与互评 20% (三)课后学习的持续性跟踪
课后学习的持续性跟踪是一种贯穿学习全周期的动态监测与干预机制,旨在通过多维度数据采集、周期性反馈和个性化指导,实现对学生课后学习质量的长效管理。其核心在于将分散的学习行为转化为可视化成长轨迹,为教学调整提供数据支撑。
1. 学习档案袋:学生整理单元知识总结、实验反思日记、拓展阅读笔记,教师定期批注并组织展示交流。
2. 线上学习平台:利用“班级优化大师”记录学生作业提交、在线测试、讨论区发言等数据,生成可视化学习轨迹图。
五、过程性评价的实践效果与案例分析
(一)教学效果提升
研究表明(采用过程性评价)与对照班(传统评价)对比实验显示:实验班学生在“化学平衡移动”单元测试中,实验设计题得分率比对照班高 18% ,课堂提问参与度提升 40% 。
(二)学生反馈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 85% 的学生认为过程性评价“帮助我更清晰认识学习问题”, 72% 的学生表示“更愿意参与小组合作探究”。典型案例显示,曾因实验操作失误产生畏难情绪的学生,通过过程性评价中的针对性指导,在后续实验中获得显著进步。
六、应用过程性评价的挑战与对策
(一)现实困境
1. 教师负担过重:多元评价方式导致备课、记录、反馈工作量激增。
2. 评价信度不足:部分教师缺乏评价培训,存在评分主观性偏差。
3. 学生适应性低:部分学生习惯被动接受评价,自评与互评能力较弱。
(二)优化策略
1. 技术赋能:运用AI 自动批改系统处理客观题,利用学习分析技术生成学情报告,减轻教师负担。
2. 专业发展:开展“评价标准制定”“量规设计”等专题培训,建立年级组评价案例库,统一评分尺度。
3. 素养培育:通过“自我评价量表”“同伴互评指南”等工具,开展评价技能专项训练,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
七、结语
过程性评价作为连接教学与学习的桥梁,为高中化学教学改革提供了创新路径。通过构建全程、多元、动态的评价体系,既能促进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又能推动教师实现精准教学。未来需进一步深化理论研究,完善评价工具开发,促进过程性评价在化学教学中的常态化应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 2020.
[2] 崔允漷 .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评价 [J]. 教育研究 , 2019(04): 117- 125.
[3] 王后雄 . 化学教学论(第 5 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1.
[4] 周业虹 . 过程性评价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J]. 中国教育学刊 ,2022(07): 92 - 96.
[5] 杨玉琴 . 化学学习评价改革的现状与展望 [J]. 化学教育(中英文),2023, 44(02): 88 - 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