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革命文化融入初中美术教学中的策略研究
房萍
淮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安徽淮北 235000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做出重要指示,强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1] 其中,革命文化在助推思政课程的内涵提升、价值塑造、文化育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将革命文化融入初中美术教学可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在教学中整合革命文化资源,调整教学内容,充分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开展以革命文化为主题的美术教学活动。致力于构建以革命文化为载体,课程思政为核心的初中美术教学新方式,促进初中美术教学的思想性与艺术性有机统一,推动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与践行。
一、课程思政视域下革命文化融入初中美术教学的理论依据
(一)贯彻《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最新理念
国家教育部于 2022 年制定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提出“坚持以美育人”的课程理念,旨在发挥艺术教育在培养学生审美与人文素养中的重要作用,强调美育不仅是审美的教育,更是思想的教育。在新时代背景下,学校美育与思政教育具有内在逻辑与时代意义,其有效融合成为新时代育人模式改革的重要方向。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2] 其中,革命文化作为党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承载着丰富历史信息、蕴含着爱国主义价值观、传递着奋斗精神,具有重要的思想教育与育人功能。革命文化的弘扬在美术教育中也有体现,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积极挖掘和整合革命文化资源,将革命文化借助艺术的形式进行表达与高质量传承,有助于促进初中美术教学的思想性与艺术性有机统一,学生不仅可以在艺术活动中提高审美素养,丰富审美体验,还可以从革命文化汲取奋进力量,培养积极向上的审美与文化理解的能力。
(二)符合义务教育艺术学习目标的要求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艺术教育的总目标提出明确要求,其中包含:“感受和理解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定文化自信”。[3]p7 革命文化是中华民族百年革命历史的高度文化凝聚,将它作为课程资源融入初中美术教学中,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进文化文化理解的重要途径,也是进行审美教育的有效形式。将优秀的革命文化通过初中美术教学活动进行审美性与形象性的转化,不仅为新时代初中美术教学提供更加丰富的思想滋养与强大的精神力量,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坚定文化自信,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反映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价值观念
在全面深化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核心素养的提出为教育教学注入了新活力,指明了新方向。《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指出艺术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这将美术学科核心焦点由知识技能转化为综合素质。以2024 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美术教材第一单元“峥嵘岁月——美术中的历史”单元教学为例。将革命文化融入初中美术教学,审美感知主要体现在欣赏革命历史题材美术作品,了解作品中的艺术语言,领悟艺术家如何通过美术作品再现革命历史和弘扬革命精神,以丰富审美体验,提高审美情趣。艺术表现则是对雕塑作品《工农红军》、油画作品《遵义会议》、中国画作品《太行铁壁》等不同表现形式的艺术作品进行欣赏,体会多样化视觉效果和风格特点,学习艺术语言的运用,掌握丰富的艺术表现技能。在文化理解方面,感悟艺术作品中所反映的革命文化内涵,领会美术对于革命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价值和独特作用,帮助学生在艺术活动中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与文化观,增进文化自信。灵活运用地方革命文化资源作为美术教学内容,并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与责任担当,促进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与落实,并增强课程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二、课程思政视域下革命文化融入初中美术教学的价值
(一)提升初中美术教学的思政引领性,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初中是思维与价值观念形成的重要阶段,学生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因此课程思政的建设开展对他们的发展至关重要。革命文化与课程思政有着紧密的联系,革命文化具有着崇高的价值追求,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蕴含着深厚的革命情怀,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强大力量。将革命文化融入初中美术教学中,通过单元化、主题化的课程重构,学生了解中国这片土地上发生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诞生与艺术佳作,使思政性与审美性有机结合,通过经典革命美术作品的欣赏与解读,如同史海钩沉,走进一幅幅动人心弦的历史图景,使其身临其境,成为可感知、有温度的党史,跨越时空限制,焕发时代光彩,展现独特的育人价值。
(二)丰富初中美术教学资源,深化课程思政内涵
在当前的初中美术教学改革中,对革命文化进行资源的整合与利用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问题,将革命文化资源转化为课程资源,是丰富初中美术教学资源的重要途径,不仅增加了教学内容的多样性,还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思维深度。
首先,革命文化的融入为美术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文化素材和艺术作品,包括以革命文化为题材的中国话、油画、雕塑等作品。这些作品在视觉表达、构图、色彩运用等方面具有独特风格,能够引发学生对艺术形式多样性的认识与探索。其次,革命文化蕴含着深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例如革命精神和集体主义等。这些内容的引入不仅使美术课程充满时代感,还能够引导学生在思考艺术创作的同时,对历史、社会与文化现象进行反思与讨论。最后,通过与革命文化相关的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参与学校文化节,创作与革命相关的主题艺术作品等活动。这种实践形式丰富了美术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多元化的学习体验。
(三)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
将革命文化融入初中美术教学,不仅丰富了教学资源,也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了重要契机,有效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一方面,促进审美能力与创造力的培养,《在美术教学中纳入人文性因素》中强调:“美术是一门具有人文性质的课程,肩负着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双重任务。”[4]p106 美术教学本质上是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革命文化中的艺术作品形式如中国画、雕塑和版画等,不仅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还蕴含着深刻的社会和历史意义。在学习这些作品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了对美的感受,还能够激发他们的创造力,鼓励学生将革命文化与现代艺术结合,进行大胆的尝试与创新,培养其自主探究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另一方面,有助于思维能力与批判意识的提高。在分析革命艺术作品时,不仅要关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和历史背景,还需思考多样化的艺术形式,从艺术语言、表现技法等不同角度进行探讨和评价。这种多维度的分析与探讨,不仅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思维能力。将革命文化融入初中美术教学,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也为他们今后的成长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促使他们成为具备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年。
三、课程思政视域下革命文化融入初中美术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整合课程资源,开展主题化美术教学
在当前初中美术教学中,通过对人美版美术教材进行分析,发现教材中提供的革命文化相关艺术作品相对丰富,包含中国话、油画、版画、雕塑等多元艺术形式,例如:九年级上册王盛烈的中国画作品《八女投江》,油画作品包含七年级下册董希文《开国大典》与九年级上册王征骅的《武昌起义》,雕塑作品有九年级上册《五四运动》和《歌乐山烈士纪念碑》等。线路四通八达,跨越年级与课题,在教学中往往会陷入“千头万绪,主次不分”的境地,针对这一现状,对于革命文化美术作品筛选标准亟待提高,可以按照同类主题视角进行教材内外的选择与整合,并开展主题式美术教学。
以视觉文化中革命美术为主题视角,选择视觉文化审美下含有隐喻性的革命文化美术作品形成课程主线。为防止视觉文化的内容解读“浅表化”,需要将资源进行广泛查找,类比鉴赏。正如《谱系·主体·视觉——关于红色美术研究的几点浅见》中强调的:“不同的历史时期,现实主义亦呈现丰富多变的向度,美术家们所关注的创作问题也各不相同。”[5]p27 例如可以将 1953 年董希文创作的油画作品《开国大典》与 2014 年李成民创作的油画作品《开国大典·人民万岁》进行鉴赏与解读,将视角聚焦于开国大典场景在绘画作品艺术语言与风格的比较上,引导学生理解时代文明转化对于艺术作品的影响。
(二)“馆校联合”进行情景化教学
在课程思政的视域下,为了有效将革命文化融入高中美术教学,落实美术学科核心素养,“馆校联合”策略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譬如《美术核心素养大家谈(修订本)》中强调:“教育工作者应当把美术馆、博物馆等一线公共教育空间的公共美术教育作为践行核心素养的有益补充”。[6]p100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充分利用当地革命文化资源或线上资源,采取“馆校联合”的课程导入路径,将问题驱动与情境体验融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沉浸式感受革命文化经典美术作品。
例如在讲解由鲍加、张法根于 1961 年创作的油画《淮海大捷》作品时,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革命文化资源,如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淮北战役纪念馆等,在馆内情境中学习,联系学生生活,使学生在完成教学目标,提高美术素养的同时,更加深刻的感悟美术作品,坚定文化自信,更好的理解美术与历史、美术与文化、美术与情感之间的关系。总之,情境式教学为革命文化在美术教学中的深入开展带来了线索与导向,有利于增强学生对革命文化的感知与理解,激发对于美术作品的学习兴趣与创作热情。
(三)构建跨学科教学模式,进行跨学科研学活动
在进行初中美术革命文化主题的单元化、主题化教学中,美术教师应注重将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相联系,开展互动性教学、情境性教学。正如钱初熹在《中学美术课程与教学》中提到:“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方法,开展跨学科学习活动。”[7]p94 学生应从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视角出发,通过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角度进行融合性学习活动。在教学活动中,需要以多个学科为纽带,寻找革命文化与美术课程以及其他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赏析并领悟相关作品中渗透的美学思想与文化内涵。
在跨学科教学期间,教师应从其他学科相关的课程案例中剖析蕴含的哲学思想与美学价值。比如在学习《开国大典》油画作品时,在进行艺术赏析后,引入道德与法制,通过讲解革命前辈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不顾个人安危甚至牺牲生命的英雄人物故事,帮助学生理解革命精神体现。此外,也可以引入唯物史观,对《开国大典》作品背景所处的时代进行分析,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实施学科融合策略,将革命文化融入初中美术教学,通过课程内容的整合、合作教学的增强、现代技术的应用,构建一个全方位的教学框架,使学生不仅在艺术技能上得到提升,更在思维方式、历史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实现全面发展。这种学科融合的教学模式,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结语
革命文化承载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顽强奋斗的革命历史,是珍贵的精神财富和宝贵的教育资源,对于培养新时代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青年具有重要意义。将它融入初中美术教学是实现思政一体化,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之举。通过思政性与审美性有机结合的美术教学,不仅可以丰富美术教学内容,提高美术教学的思想性,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的初中美术教学新方式,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爱国主义情怀,传承革命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丰厚文化滋养,让思政课更有吸引力 [EB/OL]. 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zt/moe_357/2024/2024_zt10/mtbd/202405/t20240521_1131704.html,2024-5-21.
[2]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三重指向 [EB/OL]. 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23/0106/c40531-32601157.html,2023-01-06.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艺术教育义务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4] 李朝霞 . 在美术教学中纳入人文性因素 [J]. 中国教育学刊,2018 (01).
[5] 丁澜翔 . 谱系·主体·视觉——关于红色美术研究的几点浅见[J]. 美术观察,2021 (07) .
[6] 尹少淳 . 美术核心素养大家谈(修订本)[M]. 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21.
[7] 钱初熹 . 中学美术课程与教学 [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房萍(1999- ),女,山东泰安人,在读硕士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