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心理测评的大学生心理状况访谈实录

作者

郭继鹏

商丘师范学院外语学院

大学新生入学,各高校都会对学生的心理状况做一个统计摸排,采用的方式主要是问卷调查,所用的问卷是 SCL-90(精神卫生状况自评量表)和大学生心理状况综合问卷,根据问卷结果来评估学生当前的心理状况。作为大一新生的辅导员和学校心理健康中心的兼职咨询老师,免不了要对所带学生进行谈心谈话,在这里梳理一下对我所带的 274 名学生以及筛选出来的 69 名( 25% 以上的问题比例)心理异常情况学生的谈话情况,以便于对以后开展工作和学生工作者提供一个参考。

一、大学生心理测评困境:量表局限与辅导员访谈短板

1、量表法心理测评的局限:学生态度与作答顾虑

量表法具有处理数据量大、易操作、便捷程度高、数据处理方便等优点,但使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评本身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来是使用问卷调查本身的局限性—问卷题量大,学生往往没有耐心去细致的、结合自己本身真实的情况回答,往往是应付似的很快乱填写完;另外一个局限性是一些真正有问题的学生担心自己如实填写后老师发现自己存在心理问题会“找麻烦”,所以他们会刻意避开“有问题”的答案。

2、辅导员谈话困境:非专业短板与沟通难题

除了问卷调查自身的局限性之外,相应的大一辅导员根据筛选结果找“问题”学生谈话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一,很多辅导员老师不是思政或者心理相关专业的老师,“贸然”跟筛选出来的学生谈话不知道怎么着手,谈话内容往往流于形式,比如:老师问学生最近怎么样,学生说挺好的;问学生有什么问题没,学生说没问题。类似这样的谈话根本不可能走入学生的内心,更何谈会对学生起到作用;其二,很多非相关专业的辅导员老师其实也搞不太清楚问卷结果,能弄清楚的大概是分数越高问题就越严重,更别提 SCL-90 问卷里提及的抑郁、敌对、恐怖、精神病性、躯体化等概念了。

二、大学生心理困境:测评与咨询落差下的群体剖析

既然心理测评中筛选出来这么多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但心理咨询室的接待量和咨询量却远没有那么多,这中间存在了一个问题,有一些问题学生是能够自己消化解决的,或者是通过自己的释压方式,要么是通过其他途径的社会支持和家庭支持来解决存在的问题,那所有学生都能自己好转吗?未必!

1、贫困家庭学生心理困境:压力传承与亲子模式影响

很多学生仍在独自、默默承担着心中的压力和痛苦,作为心理工作者,对学生心理状况会更敏感一些,在访谈中发现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往往是这两类群体,一类是家庭经济贫困学生,在心理测评中出现问题的往往是农村家庭经济贫困学生,要么是父母丧失劳动能力,要么是家中的姊妹比较多,家庭负担大,在这样的家庭中,父母的文化水平和受教育水平比较低,孩子能从家庭体会到的支持和关爱少,父母也想当然的认为给孩子提供足够生活的经济条件就够了,并且不长于表达自己心中对孩子的爱意,甚至很多家长会说:“我累死累活养活你们,养活这个家有多么不容易,你们还... 你们要...”,家长的初心是想孩子励志、争气,但这样的表达方式无形中却给孩子带来了很多压力,导致孩子心中充满压力感、自卑感,这种挫败的感觉往往不能在短时间消除,直到孩子自己经济独立了,不再伸手向家里要钱可能这种自卑感会逐渐消除。但这里还存在着一个问题,父母的教养方式和亲子之间的相处方式可能会影响着学生日后对自己孩子的教养,不知不觉自己也变成了自己讨厌的家长的样子。

2、内向学生生心理困境:认知偏差与咨询顾虑

对于内向学生群体来说,内向的学生心理往往情感细腻,容易感受到伤害却羞于享受表扬,也就是说内向的孩子对负性事件的感受能力强于对快乐事件的感受能力。由于内向,学生害怕去心理健康中心做咨询,当然也有不熟悉心理中心咨询机制的原因,他们会害怕咨询的事情会被传给辅导员知道,特别是对于大一的学生而言,在咨询过程和心理测评中发现,大一的学生心理问题比例高,但来心理中心咨询的人数却很少,往往是高年级的同学居多,并且高年级学生往往咨询的也是一些具体的问题,如情感问题、焦虑问题,他们一方面更熟悉心理健康中心的咨询设置,不担心自己的隐私问题会被泄露,另一方面,去做咨询的往往还是外向学生居多,他们认知到自己的问题,勇于去敢于去正视自己存在的问题并且积极寻求帮助。

此外,大一的很多学生还保存有高中的思维模式,认为去找老师或者被老师叫过去谈话是要被批评的,特别是对于一些内向学生而言,见老师本身就是一件痛苦的事儿。我在跟学生谈话的时候很多学生都表示,看到我的信息就很焦虑,会担心是不是自己做错了什么事被老师发现了。这反映了大一新生在对老师的态度和对大学的认知上存在着一些问题。

三、家校沟通困境: 学生问题背后的家长认知与亲子隔阂

访谈中发现,学生入学时测评发现的问题,大多是和原生家庭、早期经历或者是中小学时期遭遇过校园霸凌等遗留问题有关。为了更好的了解学生情况,不可避免的需要和学生家长沟通,俗话说:“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在日常概念中大家更容易认为家长是最了解孩子的,这体现在家长对子女秉性的了解上,但在具体事情上其实不然,在和家长沟通时发现,家长往往不了解孩子的情况,或者说家长了解的还是愿意和家长倾诉的之前阶段的孩子,而对学生当下存在的问题并不清楚。

此外,有部分家长是确实不了解,还有一部分家长不愿意提及学生存在的问题,总是捡好的方面说,刻意去回避孩子存在的问题,这有可能是因为家长担心老师知道学生存在问题后针对孩子。另外一方面,从孩子的角度而言,大一的学生处于青春期后期,这个阶段个体的自我统一性还未完善,内心存在着独立感和依赖感的矛盾,学生渴望摆脱家长控制、渴望独立去处理一些事情,没有意识到各方面的能力还不足以支撑自己独立,因而不愿意和家长沟通。再者是由于不良家庭教养方式造成的,特别是在专制型、放纵型和忽视型教养方式中,父母和子女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或是不善于、羞于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情感,这在父母文化程度低、家庭经济情况差的家庭中尤其明显。

四、对策

以上是在访谈中发现存在的问题,问题已然明晰,接下来顺理成章的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

1、多措并举破局限

在面对大基数群体测评时,量表法无疑是最便捷的施测方式,但针对量表法存在的局限性,学生工作者还可以采用观察法、访谈法、侧面了解等多种形式全面了解学生心理状况。

根据测评结果去有针对性的访谈法是一种很有效的方式,但想要深入访谈,学生工作者需要经过系统的访谈培训,掌握一些倾听和共情的技巧,比较便捷的方式是由学心理健康中心出一个访谈提纲,初步掌握访谈需要怎么着手以及从哪些方面去访谈,其次想要取得良好的访谈效果,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是必不可少的,有些话学生连家长都没沟通过,对于心理问题学生来说,每次谈及都会触及心中的创伤,学生自身有自己的防御机制,不会轻易向人暴露内心。所以必须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关爱,让学生明白老师是在帮助自己。在这个过程中,谈话的时机、场所以及谈话气氛都能起到重要作用。

2、尊重个性立边界

访谈中发现,很多学生的问题都是和原生家庭有关的,这也和很多学者的研究一致。这种情况下,学生要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你并不欠父母什么,父母把孩子生下来有义务为其提供生长、发展所需的资源,不要让家长的认知和行为过多影响自身的判断,更不能让家长的期待成为自己的负担。孩子有必要和原生家庭建立有效的边界感,学生得弄清楚什么是父母的想法、哪些是自己的想法。学生的选择、学习应该是自己自发做出的而不是父母想让你做什么。

当然,经济上对原生家庭的依赖是造成学生和原生家庭建立边界的一个严重阻碍,特别是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家庭尤其如此。看着父母如此劳累供用自己上学,心里会充斥对父母内疚感,对于父母包装着爱的名义的说法和要求会不忍拒绝,虽然有时候父母不一定是对的。

针对于这种情况,学校和老师可以让同学们了解国家的一系列资助政策或者勤工俭学办法,让学生在经济上独立,同时也让家长放心:您的孩子长大了,成长的道路是自己的选择由我们自己来走。

3、普及宣传攻痛点

对于内向群体学生,首先让其明白内向、外向只是不同的性格特征,没有好坏之分,什么样性格特征都可以在适合自己的道路上发挥自己的光彩。其次着重培养内向学生自信、大方的品质,多鼓励其参加社交、活动,性格特征不是一成不变的,不要给自己设限制,努力按照自己喜欢的样子去塑造自己的生活方式。

同时,加大对学校心理中心的宣传力度,让每一个同学都理解学校心理健康中心咨询设置,认识到在自己心情不适时可以依靠专业人士来获得帮助,让同学们了解心理问题不是什么羞于启齿的问题,就像感冒、发烧需要打针吃药一样,心理不适也需要调节。从积极心理学角度而言,每个人都会体验到负面情绪和挫折事件,当心情不好时每个人都有必要进行心理咨询,从而获得更幸福的生活。

4、家校共育克难关

既然学生的很多问题来源于原生家庭,作为学生工作者不可避免要和学生家长联系。但和家长的沟通不仅仅是阐述学生产生了什么问题,更要让家长认识到孩子虽然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校园内,我们可以负责学生的专业知识提升,但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家长和老师共同参与。

按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说法,生理和安全需要只是满足了个体基本的生活需要,个体还需要在归属与爱、尊重以及自我实现上得到满足。所以要让家长明白需要给孩子的不仅是提供经济上的支持,更重要的是情感上的关怀。不是家长主观上认为孩子需要什么,而是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了解孩子的真实感受。

结语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总会经历各式各样的挫折事件,当内心难以应对这些事件又缺乏必要的社会和家庭支持,学生很容易形成错误的认知甚至失控。单纯依靠心理测评判断学生心理问题很难做到准确无误,这还需要学生工作者投入更多精力去做更为细致的访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工作者必须要掌握基本心理知识、访谈技术以及和家长沟通的方法。这无疑给学生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不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这一切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参考文献

[1] 杨志明 . 我国教育与心理测评工作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J]. 教育测量与评价,2017(07)

[2] 童辉杰 .SCL-90 量表及其常模 20 年变迁之研究 [J]. 心理科学 ,2010(04)

[3] 刘琴,周世杰,杨红君等.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特点分析 [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17(6):736-738

[4]Hajer A .The role of online learning in enhancing the performance of introverted female Saudi students in translation[J].Saudi Journal of Language Studies,2023,3(3):158-182.

[5] 杨润东 , 王诗诗 , 李菁雯 . 原生之茧:不良原生家庭给人们带来什么— 一项网络民族志研究 [J].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24,40(10):1-9.

[6] 吴雨薇 . 论原生家庭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从家庭系统理论出发 [J].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7,35(03):88-92.DOI:10.16125/j.cnki.1009-8224.2017.03.016.

[7]Vanwoerden S ,Kalpakci A ,Sharp C .The relations between inadequate parentc h i ld b o u n d a r i e s a n d b o r d e r li n e p e r s o n a li t y d i s o r d e r i n a d o le s c e n c e [ J ] . P s y c h i a t r y Research,2017,257462-471.

[8] 方小平 , 陈水平 , 缪凌云 , 等 . 不完全隔代教养家庭亲子教育和隔代教育边界意识探析 [J]. 教育现代化 ,2020,7(18):143-145.DOI:10.16541/j.cnki.2095-8420.2020.18.048.

[9] 范盛然 , 杨珂 , 袁珍 , 等 . 家校共育理念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 [J]. 公关世界 ,2024,(20):175-177.

[10] 廖志斌 , 吕国荣 , 廖锦治 , 等 .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视域下高校“智慧校园”高质量建设探讨 [J].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23,44(10):23-26+30.

(作者单位:商丘师范学院;本文获河南省高校辅导员王頔工作室专项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