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教学理念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实践
阿古日木
昭觉县地莫镇第二小学
数学在小学教育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对于学生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但是,传统教学方法常常过分强调知识传授和解题技巧,忽略了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造成学生对数学的厌烦和学习兴趣的缺失。因此,如何使数学教学更贴近学生生活,成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关键议题。
一、融入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生活化教学理念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体现之一是融入生活情境。教师可以创建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场景,以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例如,在教授“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分蛋糕的场景:设想班级要举办生日派对,需要将一个蛋糕均等地分给每位同学。教师可以提问:“如果蛋糕被等分成八份,每位同学能分到几份?每份占蛋糕的几分之几?”这样的场景既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又能激发他们的思考,帮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理解分数的概念。再比如,在教授“元、角、分的认识”时,教师可以模拟超市购物的环境,让学生扮演顾客和收银员,通过真实的买卖活动来学习人民币的面值和换算。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数学知识,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实践技能和社会交往能力。此外,教师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例如,在教授“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测量自己房间的长度和宽度,然后计算出房间的面积。这样的活动不仅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实用性,还能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和创新思维。
二、借助生活实物,深化知识理解
生活实物是数学教学的重要辅助工具,通过借助生活实物,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数学知识,加深他们对知识的印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许多概念是抽象的,如“体积”、“容积”等。这些概念对于小学生来说难以理解。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实物,如盒子、瓶子等,让学生亲手触摸、观察,从而感受这些概念的含义。例如,在教学“体积和容积”时,教师可以准备几个不同大小的盒子和瓶子,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大小,然后引导他们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这些抽象概念,加深他们的知识理解。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生活实物进行数学知识的演示和讲解。比如,在教学“分数的加减法”时,教师可以利用苹果、饼干等实物,将它们分成若干份,然后演示分数的加减过程。这样的教学方式既直观又生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借助生活实物进行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观察实物的形状、大小、颜色等特征,引导他们发现数学规律;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实物,进行拼凑、摆放等活动,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实践生活应用,提升解题能力
数学的应用价值体现在其实际运用上,学生通过将数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能够增强解决问题和实际操作的能力。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需重视培育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技巧。教师可设计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数学题目,让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来解答。例如,在教授“百分比的应用”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一家商店正在举行折扣活动,一件标价100 元的商品现在以八折出售,那么你现在购买这件商品需要支付多少?”这类问题既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又能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百分比的知识进行计算,从而提高他们的解题技巧。教师还可以安排学生参与数学实践活动,例如进行数学调查或参与数学游戏。通过数学调查,学生能够认识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和问题,例如统计家庭用水量、调查班级同学的身高数据;通过数学游戏,学生能在游戏中运用数学知识,如参与“24 点”游戏、解数独等。这些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培养他们的实践技能和团队协作精神。另外,教师应鼓励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例如,在讲解“比例尺”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使用比例尺知识绘制自己房间的平面图;在讲解“利息”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计算将零用钱存入银行一年后可获得的利息。这样的实际应用不仅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还能增强他们的实际操作和创新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生活化教学理念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实践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融入生活情境、借助生活实物、实践生活应用等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印象,提升他们的解题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积极采用生活化教学理念,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从而提高数学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海锋 .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游戏化教学策略 [J]. 中国新通信 ,2025, 27 (04): 146-148.
[2] 张忠明 . 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J]. 中国新通信 , 2025, 27 (04):158-160.
[3] 张夙盈 . 小学数学高年级课堂中导学互动教学模式的应用策略探讨 [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 , 2025, (02): 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