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融入幼儿园项目活动的实践与探究
倪怡婷
江苏省常熟市王庄幼儿园 江苏 常熟 215500
摘要:随着课改的深入推进,以支持幼儿探索,帮助幼儿建构新经验为目标,我们不停实践,探寻更贴近儿童生活的活动。项目式活动是幼儿在教师的支持、帮助和引导下,围绕某个感兴趣的或适宜的问题或事项,将其作为项目进行深入探究、建构经验的过程。为此,我们充分利用园内自然资源,将焦点放在支持每一个孩子和他们对项目主题的兴趣、经验、技能上,以项目式活动“百变叶子”为例展开探讨。
关键词:项目式活动;自然资源;幼儿
正文
在瑞吉欧项目式教学中,教师引导、帮助幼儿探究其感兴趣的现象、事物,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解决问题,从而使幼儿获得在教室无法复制的学习体验。[1]大自然原本就有足以让幼儿陶醉、熏陶的魅力,可以让他们悠然其中,快乐地探索。秋日,孩子们发现了真趣园中的叶子,并对一些现象表达他们的好奇:“叶子怎么变色了?”“叶子会飘到哪里去?”幼儿好奇心强,探究的积极性、主动性高,因此,我们需将活动的落脚点转向幼儿,观察、发现幼儿的问题,支持探索,在实践中帮助其建构经验,同时,我们在实践中思考、总结项目式学习的实施策略,促进师幼共同成长。
1 观察自然,捕捉问题线索,启动项目
项目的启动往往从问题的产生开始。当孩子们表达了对叶子的好奇后,我们追随问题线索,展开了一场叶子搜集行动,沿着幼儿问题的方向,开启项目的旅程。面对幼儿众多的问题,教师需要进行分析以及判断价值,捕捉有价值、可探究的问题。如“我们捡到的叶子一样吗?”“会有长得一样的叶子吗”“叶子上细细的、凸起的线条是什么?”,成了我们深入讨论的三个问题。
在问题“我们捡到的叶子一样吗”中,孩子们捡到的树叶各有不同,不同的大小、颜色、形状,甚至线条。有哪些形状、线条呢?于是我们带着“寻找叶形任务卡”,到真趣园里找更多的叶子,对照任务卡上的线条、形状进行匹配,将我们的发现记录下来。
案例:孩子们互相讨论着:这片叶子的圆圆的,边缘很光滑;这片的边缘是弯弯的,还有刺;这是长长的叶子,像个大银针……最后,孩子们表示“心形”的叶子太难找了,晨晨表示:“幼儿园里好像没有心形的叶子呀。”涵汐灵机一动:“那我们把两片树叶拼成心形吧。”于是,他们尝试将两片小树叶拼成了心形,回教室的路上路过自然角,蕊蕊惊喜地发现:“红薯藤的叶子是心形诶!”孩子们与叶子又进行了一次亲密互动,回去之后,他们纷纷互相展示自己的任务卡,介绍自己的发现。
孩子们尽情探索收集来的叶子,在这个阶段的观察与讨论中,我们感受叶子的不同外形特征,感知叶子的多样性,叶子究竟还有什么秘密呢?项目继续,发现继续。
2 积累经验,审议驱动问题,推进项目
当一个项目确定时,教师有时需要提出一个驱动性问题,通过问题驱动,不断产生新问题。[2]活动中,孩子们发现,树叶上都能看见一条条“线条”,于是我们提出问题:这“线条”是什么呢?为什么不一样?驱动性问题,为幼儿深入以及持续的探究提供思路。我们讨论并验证,“线条”是叶子的叶脉,叶子吸收水分、输送营养。
案例:我们了解到,叶脉有网状脉、平行脉、叉状脉、掌状脉等等。那么幼儿园里的叶子都是什么叶脉?为寻找叶脉的不同,我们继续到科学区去进行一次叶脉分类。分享观察结果后,我们发现,幼儿园里的香樟、枇杷、枫树等树木的叶子都是网状脉,银杏是属于叉状脉;竹子是平行脉。
孩子在探索活动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深奥”的问题。在发现问题后,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收集资料,解决问题。我们开展活动的价值,不仅仅是增强幼儿的知识与技能,而是通过刺激的环境,使幼儿能自主探索、主动学习。
3 多次实验,鼓励自主探究,深入项目
3.1 确定目标,共同讨论,开启实验
项目活动的推进与探究的问题息息相关。活动的推进以问题为主导,凸显着幼儿的主体性。当问题出现时,我们思考、猜测,并进行审议,并支持深入地探究。孩子们提出疑问:叶脉可以拓印的方式画下来,叶脉怎可以留取下来吗?
案例:孩子们大胆猜测:可以用镊子把叶肉夹掉;要用机器取叶脉,可以用剪刀沿着纹路剪下来等等。孩子们积极动脑,那到底怎样才能取出叶脉?我们进行了一次“百度”搜索:可以把树叶煮一煮,加入碱性物质,树叶煮熟了就可以把树叶上的叶肉刷掉,叶脉就可以提取出来了。
为了让探究活动更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我们制定叶脉的提取计划。围绕“你想选哪片树叶?”“使用什么煮树叶?”“使用什么工具取叶脉?”这几个问题,进行了讨论商量。最后讨论出需要的工具:电磁炉、教室里收集的树叶、牙刷、洗衣粉。
3.2 自主探究,发现问题,接受挑战
幼儿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他们总是有兴趣的,并且灵感丰富的。在良好的学习品质中,我们往往强调自主性,在项目式活动中,教师给予幼儿充分的自主性,让幼儿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在幼儿获取经验的同时,教师也收获着无限的惊喜。
案例:小朋友们把捡到的各种树叶一起放进锅里开始煮树叶。20分钟后,锅里的水变成棕色,我们捞起树叶发现:有的树叶已经煮烂了,有的树叶部分已经焦黑,有的树叶看上却没什么变化。
我们取出树叶尝试用牙刷刷去叶肉,思雨嘟着嘴巴说道:“我的桂花树叶还是刷不出来啊。”宇淳说:“树叶太硬了,我们煮久一点,然后再刷。”经过商量后,桂花叶延长至45分钟,剩下的树叶中,枯树和桂花叶占了多数,依旧硬硬的,晨晨说:“是不是洗衣粉少了?”于是又加入了一些洗衣粉,继续煮。树叶的颜色已经很深了,孩子们继续尝试:“我用力地用牙刷刷,怎么还是刷不掉树叶呀?而且还有好多泡沫。”
第一次实验,我们以失败告终,对于这个结果,孩子们既失望又充满希望,觉得一定是哪个步骤出现错误了,还想再试试。
孩子们的猜想:洗衣粉的碱性物质太少,并且会产生泡沫,我们换成小苏打;枯树叶和桂花树叶都煮不烂,我们需要收集“不嫩不老”的树叶。
初次提取叶脉的尝试中,对于那些没有煮烂的树叶,孩子们也试着操作,在工具的使用中,我们使用的是牙刷,虽然这次叶脉提取失败了,但是大家都有所收获:煮的时候需要看好时间,枯树叶以及桂花树叶比较难煮,不适合做叶脉提取实验。
3.3 多次验证,突破水平,建构认知
项目式活动中强调幼儿的自主学习,但项目的探究不是一蹴而就的,往往需要持续的尝试,经验的重组,问题的解决。因此,在此过程中也教师应起到教育支架的作用,进行适度的指导,通过体验、讨论、比较等方法,尝试解决问题。幼儿探索在前,教师指导在后,共同探究,共同获得新经验的成长。
案例:
(1)第二次实验(新增材料:小苏打、新鲜树叶)
不太老、不太嫩的树叶成为此次的“实验对象”,并加入小苏打进行水煮。蕊蕊提出:每过十分钟就把这些树叶都捞出来试一试能不能取出叶脉。十分钟:硬硬的,刷不出来;二十分钟:“叶肉有一点点能刮下来了,但还是有一点硬。”三十分钟后:“叶脉露出来啦!”
有孩子表示:“我刷的树叶都破了,我没有耐心了”还有孩子表示:“我已经轻轻地刷了,树叶上还是破了一个洞”唯唯和蕊蕊交换了牙刷:“她的牙刷硬硬的,我的牙刷是软的,哪个才好用呀?”桐桐发现了桌上的筷子,决定用筷子试试看。大部分孩子能看到一部分叶脉,叶肉去除了大半,但是不干净。最后,我们成功了三片叶脉。
(2)第3次实验(新增材料:筷子、容易成功的树叶)
叶子煮好后,孩子们拿着牙刷、筷子轻轻柔柔地刷、刮,把树叶上的一层叶肉刷下来。孩子们发现硬一点的叶子用筷子刮容易成功,而软叶子用牙刷比较容易成功。经过孩子们耐心地洗、刷,多数孩子成功地刷掉叶肉,拿着自己刷好的叶脉互相交流着:“我终于成功了。”
三次实验过程中,孩子们发现“一定要轻轻的刷”、“要有耐心”、“用筷子也能刮掉叶肉”等等,这些都是孩子经验获得、积累的过程。《指南》指出:“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这三次实验,正是孩子们建构着自己的认知结构,发展着自己智慧的过程。也正是在失败、成功的过程中,克服着自己认知、表达的局限,突破自己原有的水平,进入自觉的、积极的学习状态。
4 百变玩法,倡导多元表达,结束项目
经历了持续的、精彩的项目探究后,叶子在孩子们的手中,就仿佛有了生命力,还能演绎出什么七彩的作品?我们倡导多元表达,继续激励幼儿运用多种方式体验创造的乐趣,交流在项目活动中获得的学习经验。如树叶粘贴画、树叶装饰画、树叶线描画、树叶拓印画、树叶小怪兽。丰富多样的叶子给幼儿提供了发现、探索、表达的广阔空间,在交流分享中进一步获得经验的提升。
结语:小小的叶子上藏着许许多多的秘密,项目探究活动带给我们疑问、挑战、失败、惊喜等多种体验。在本次活动中,我们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中、真趣园中的资源,与孩子们徜徉于大自然的怀抱,并主动与之互动,从叶子出发去探究、去思索、去解决、去想象。建构着自己的认知,发展着自己的智慧,一颗通往自然大美与心灵撼动的种子在孩子们的心中发芽。
参考文献:
[1]王妹.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幼儿园课程初探,《教学研究》[D],2021(36~37).
[2]叶明芳.“全收获”理念下的项目活动实施路径—以项目活动 “贝壳集市” 为例,《教学》[D],2022(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