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视域下初中语文情境教学法的创新实践
范瑞雪 韩善臣
新泰市新甫中学
引言:
新课程标准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创新思维、动手能力的培养。情境教学通过创设具体、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把语文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从而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目的,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创造性地实施初中语文情境教学,有利于增强课堂的有效性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基于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以生活为基础的情境教学,可以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到语言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消除语文教学与生活的距离。从生活中的情境、经历和话题入手,把语言中的抽象概念变得具体和生动,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以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教学中去,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情境教学中进行语文教学,让学生认识到语文在日常生活的重要性,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运用语文知识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例如教师在讲解《社戏》这节课内容时。在上课之前,教师可以先询问学生,有没有参加过乡村的节日、庆典、集会之类的活动,让学生回想当时热闹场面、精彩节目和当时心情。接着以《社戏》为例,引出儿童观看戏剧的情境,结合自身的经验,引导学生进行联想。例如,可以请同学分享与同伴一起做游戏、一起精彩演出时的感受,就像文章中的小朋友期待戏剧演出一样。这样的情境设置,让学生感受到在观看戏剧活动中获得的单纯乐趣和作家对儿童时代的眷恋,同时也加深对课文的了解。
二、通过角色扮演创设情境
角色扮演则是透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的模拟,来感受人物心理及情绪转变。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把学习者由消极的读者变成积极的学习者,从而提高对课文的理解力和洞察力。在进行角色扮演时,必须认真阅读文章,掌握文章中人物的个性特征和感情发展,才能对文章的主旨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角色扮演可以锻炼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表演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激发出创造力和想象力,使学生语言能力在活动中得到提升。
在人教版《我爱这土地》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老师通过让学生将自身代入到情境中,去体会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之下,诗人对国家的深情与担忧。在朗读时,结合自身的感受,运用抑扬顿挫的朗读变化来表达诗歌的情感节奏。有的同学在朗读的声情并茂,来表现作者对侵略者的愤慨;有些同学用低沉的语调表达对国家遭受灾难的悲伤。通过这种方式,同学们身临其境,感受到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阅读和领悟。
三、利用问题情境引导探究
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教师要设计具有启发性、层次性、挑战性、符合学生知识结构特点的问题来创设。在问题情境下,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这过程中,学生不但获得一定的语文知识和技能,还形成问题意识、探索精神和创造精神,增强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以学为本”的目的,全面提高语文素质。
四、开展主题活动创设情境
主题活动的创设就是教师以某一话题为中心,以多种形式和手段的教学活动为载体,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气氛。这样做可以使学生在不同教学活动和语文环境中,全面提升他们的语文能力和素养。主题活动是一种有效教学方法,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也可以在主体中,对所学的语文知识和文化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从而培养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例如人教版《藤野先生》的教学中,教师在开展“走近鲁迅,感受老师的爱”的教学活动,并对其教学效果进行了评价。活动内容包括:搜集鲁迅各个阶段文章,做成鲁迅文集,以展板的形式展出,对文章的创作背景、主题等做详细说明。同时,通过“我心中的藤野”演讲竞赛活动和对文本的深度阅读,让同学们将藤野在鲁迅心中形象和藤野在鲁迅心中地位进行阐述。另外,也组织同学们进行了文中片段的排练。在这过程中,学生似乎进入了鲁迅生活的天地,体会到他对藤野的敬仰和感谢,并运用了搜集资料、演讲、表演等语文能力,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了解和认识。
结束语:
总而言之,情境教学作为新课标视域下所提出的教学方法之一,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运用生活实际、多媒体技术、角色扮演、问题情境、引导探究、主题活动等创新的情境建构策略,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语文的兴趣和情感。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围绕教学目的,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握教学时间,适时对学生进行反馈和评价。通过不断探索与实践,使情境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更加广泛,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语文教学质量提高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崔秋菊 . 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J]. 魅力中国 ,2014(7):215-215.
[2] . 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J]. 中国校外教育(美术),2012(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