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地理研学旅行案例设计与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作者

萨茹拉

阿木古郎第一中学 020200

引言:随着素质教育深入推进研学旅行作为重要实践教育形式已纳入中学课程体系,初中地理研学旅行融合知识学习与实地考察为学生提供真实情境体验,然而实际开展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探究立足初中地理教学实际,剖析研学旅行案例设计与实施中出现问题,探寻原因提出针对性解决对策,期望能够促进研学旅行规范化开展,提升教育实效性为初中地理实践教学提供参考。

一、初中地理研学旅行案例设计中问题表现,影响因素分析

初中地理研学旅行案例设计环节中存在诸多亟待解决问题,教育目标定位模糊不清,部分学校将研学旅行简单等同于一般旅游活动或参观游览,缺乏明确学科教育目标导向未能充分结合地理学科特点与核心素养要求,导致研学过程流于形式,以实现预期教育效果。内容选择与课程标准衔接不够紧密,研学主题或偏离初中地理教学重点或脱离学生认知水平,未能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忽视地域特色资源合理利用,造成案例设计趋同化现象普遍缺乏针对性与吸引力。活动设计缺乏系统性思考,许多研学旅行仅停留于单次活动层面前期准备不足,后续延伸缺失未能形成完整教学链条,难以激发学生持续学习兴趣,跨学科融合不足学科壁垒明显,未能实现地理与历史、生物等相关学科有机整合,限制了研学教育综合育人功能发挥。

上述问题产生原因复杂多样,从教育理念层面看部分教师对研学旅行教育价值认识不足,受传统应试教育思维影响将研学旅行视为课堂教学附属品,未能真正理解其对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重要意义。从实施条件看经费保障机制不健全,场地资源有限安全风险管控压力大,客观制约研学旅行案例设计空间,从师资队伍看专业能力不足成为突出短板,教师普遍缺乏研学旅行案例设计经验对当地地理资源了解不深入,设计能力与创新意识欠缺难以开发高质量研学案例。

二、初中地理研学旅行案例实施策略优化,方法创新

针对初中地理研学旅行实施环节中暴露诸多问题,亟需采取有效策略进行优化完善,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应成为首要突破口,学校应当通过建立校本培训机制定期组织教师参与研学旅行专题研修,邀请专家进行指导开展案例分析与实操训练,提高教师组织实施研学旅行能力。推动建立区域内教师交流平台促进优秀经验分享,组织教师赴实地考察深入了解当地地理环境特征,积累一手资料为设计富有地方特色研学旅行活动奠定基础。方法创新方面采取体验式学习策略,将地理知识转化为生动实践活动设计情境体验环节如模拟地质考察、地形测绘等,让学生亲身参与地理现象观测与数据采集增强学习主动性。问题导向式研学模式也值得推广,教师应当设计具有挑战性地理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实地调查寻找答案培养科学探究精神与解决问题能力。

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自然环境为例,教师应当设计探寻本地区地形地貌特征及其影响研学主题,将课本中关于地形分布规律与影响具象化。先引导学生利用数字地形图分析学校周边区域地势特点,然后组织前往附近山地、丘陵或平原等典型地形区实地考察,观察记录地形特征采集岩石标本,绘制地形剖面图并调查不同地形区居民生产生活方式差异。研学过程中教师引入情境体验环节,如让学生体验不同地形区步行难易程度感受地形对人类活动影响,组织学生访谈当地居民了解地形如何影响当地交通、农业生产及民居建筑特点,引导学生调查地形变化与气候要素关系理解地形对气候形成影响。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初中地理研学旅行案例评价对策完善,机制重构

初中地理研学旅行评价机制亟待完善,科学评价体系构建尤为关键,评价维度应多元化打破传统以知识掌握程度为单一标准做法,将学科知识应用能力、地理实践技能等纳入评价范畴全面反映学生综合素养发展状况。评价主体应多样化突破教师单一评价局限,建立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家长反馈相结合评价模式提高评价客观性与全面性,评价时机应注重过程性,研学前进行预期目标评估,研学中开展实时观察记录,研学后组织总结反思形成完整评价链条,避免仅凭最终成果作出片面评价。评价方式也需创新,可以采用研学日志、实地考察报告等多种形式呈现学生学习成果,为不同特长学生提供展示平台。机制重构方面学校应建立研学旅行专项评价制度,明确评价标准与程序确保评价工作规范化开展,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将研学旅行评价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研学成果展示平台定期组织成果交流会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天气与气候第二节气温变化与分布为例,教师应当设计探究我们身边气温变化规律研学活动,构建多维评价框架。学生分组前往校园不同地点,利用便携式温度计记录一天中不同时段气温变化,制气温曲线图,同时考察不同下垫面(如草地、水泥地、树荫下等)气温差异分析影响因素,调查建筑物南北朝向温差理解太阳辐射强度对气温影响。评价过程中教师不仅关注学生填写观测数据准确性更注重学生发现问题能力,如是否能发现气温日变化规律,是否能解释不同地点气温差异成因,观察学生分工协作情况评价团队合作效果,记录学生提出合理改进建议如通过植树增加绿荫调节校园微气候等,评价学生应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评价主体多元化体现在学生自评研学收获、小组互评合作质量等方面,成果展示采用多样化形式,学生应当制作校园气温地图、编写气温与人类生活关系调查报告等,体现不同评价维度。

结论:初中地理研学旅行作为重要实践教育形式,对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具有独特价值,然而现阶段案例设计与实施中仍存在目标定位不清、内容选择不当等问题。通过明确教育目标优化内容设计,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创新实施方法,完善评价机制等对策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未来应进一步加强理论探究与实践探索,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研学旅行体系促进初中地理教育质量全面提升,为培养具备地理思维与实践能力未来公民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海彬 . 研学旅行课程设计问题和对策 [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18(24):2.DOI:CNKI:SUN:ZDCK.0.2018-24-039.

[2] 吴玥 温安武 何祖椿 . 初中地理专题式研学设计与实践[J]. 2025.

[3] 娜日苏 . 初中地理研学旅行案例设计研究 以兴安盟科尔沁镇为例 [D].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