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冉国娟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新添堡回族乡中心小学 730700
小学语文教学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关键时期,而诗词因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民族文化内涵,自古以来便是语文教材的重要内容。随着新课标的颁布与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语文基础教育正由知识传授型向素养培养型转变。作为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词在小学生语言建构、思维训练、审美鉴赏和文化认同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以往的诗词教学中,往往存在重知识、轻应用,重背诵、轻体验的问题,影响了诗词教学的育人价值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发挥。如何通过高效的诗词教学途径,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四大维度(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文章结合小学语文课程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从诗词教学的实际出发,探索其在核心素养培育中的现实意义与实现路径,旨在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一、诗词教学对核心素养培养的价值
小学阶段是学生语言习得和表达的重要时期,而诗词作为汉语精华的高度凝练,蕴含丰富词语、修辞和句法特点。通过对诗词的品读与赏析,学生能够积累优美的字词句式,学习生动的表达方式。背诵与仿写诗词,则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口头与书面语言运用能力,有助于其语言积累的厚度和表达的广度。此外,诗词中独特的节奏、韵律和意象组合,为学生语感的培养和文学表达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天然的平台。诗词教学强调对意象、意境、情感、结构等多角度的理解与剖析,促使学生在思维过程中感知诗意、体悟诗理。不少诗词意境深远,含蓄隽永,要求学生在具体的文本分析中进行联想、推理和归纳,提升抽象与形象思维能力。同时,优秀的诗词创作和个性化的诗意表达活动,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促进其思维品质的多元提升。优美诗词是中华民族审美情趣与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 [1]。通过系统的诵读、赏析和交流,学生能够体会到中国古典诗词的美韵、意境,感受到情感和审美的滋养。诗词教学促使学生欣赏语言之美、意境之美、情感之美,在潜移默化中培养高尚的审美趣味与艺术理解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大胆表达、自由创编,能够激发其主体性的审美创造力。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民族记忆和历史底蕴。诗词教学通过对典籍的渗透与讲读,帮助学生理解诗人情感、体悟历史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让学生在诗词学习中体悟家国情怀、品味人生哲理,能够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为其精神成长和品德养成提供坚实的人文基础。
二、诗词教学中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
(一)创设丰富多彩的诗词学习情境
在小学语文诗词教学中,营造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学习情境,是激发学习兴趣、实现素养培养的前提。教师应充分挖掘诗词文本的教育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感受诗人所描绘的画面或抒发的情感。通过多元化的情境设计,学生在欣赏与体验中深入文本,提升对诗歌的理解与感悟。丰富的诗词学习情境既可体现在课堂环境的营造上,也体现在任务情境和探究情境的拓展上。教师可以结合节日时令、自然风物、社会生活等因素,将诗词内容与现实世界有机联系,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获得诗词美感与精神滋养。不仅如此,教师还应利用多种感官刺激,如声音、图像、动作等多媒体手段,使静止的诗句变成动态的画面,帮助学生建立“书本—生活—世界”的桥梁,形成立体化、多维度的诗词体验。此外,丰富的情境创设还应尊重学生主体性,鼓励其自主参与各类诗词活动,激发丰富的学习情感和多样的表达需求。通过灵活的情境设计,诗词教学能够超越单纯语言文字的理解,转向对美的欣赏、对情的共鸣、对理的体悟,帮助学生在体验和交流中形成深度理解,进而内化为自身的情感态度、审美品位和文化素养,有效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2]。
(二)注重朗读吟诵,提升语言感受力
诗词讲求音韵和谐、节奏明快,朗读和吟诵则是学生体会其文学魅力、情感内涵和艺术表现的重要途径。小学阶段的学生,对声音与节奏具备极强的敏感性和模仿力,因此,教师在诗词教学中应高度重视朗读吟诵,注重听说读写各环节的有效整合。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规范朗读、反复吟诵诗词,并根据诗歌内容与情感变化进行适度的语气、节奏与情感调整。反复的朗读不仅能够帮助学生领会诗歌的表层意义,更有助于深入体察诗人的感情和诗句背后的深意。吟诵更强调情感的投射与语调的变化,引领学生进入诗词的情境之中,实现情感与艺术的有效对接。另外,通过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感、韵律感和节奏感,能够让他们在诵读过程中体验诗词独特的音乐性,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朗读吟诵也是提升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的重要方法,有助于夯实小学阶段学生的语言根基。朗读和吟诵的实践,为学生营造了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审美追求。通过个人诵读和集体吟唱,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群体归属感,促进师生、生生间的情感交流,这对于学科核心素养诸如“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等维度的落地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三)结合生活体验,加深理解和感悟
诗词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小学语文诗词教学要实现核心素养的深度培养,须注重诗词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有机结合。学生只有将诗词与自身经验、生活场景有效衔接,才能透彻地理解诗人的情感和作品的意蕴,真正实现知识内化和素养提升。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发现诗词在日常生活中的影子,如自然四季的更替、乡村田园的美景、人生情感的波动等,使学生在回忆、联想、体验的过程中生发共鸣。不仅如此,诗词内容还可延伸至社会生活、家国情感等多元领域,让学生在体验成长、情感升华中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与敬仰。通过反思生活、感悟人生,学生能够体察诗歌背后的人文关怀和哲理思考,形成深厚的文化积淀和良好的人格品质。此外,将诗词学习活动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让他们自发主动地寻求文与生活的连接点,提升审美体验和表现能力。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心理发展,因材施教,尊重学生学习主体性,让每一位学生在诗词学习中获得适合自身的成长空间,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和阳光健康的心理品质。在这一过程中,诗词学习逐步转化为学生自我体验、思考、表达和创造的平台,推动学生不断拓展生活视野,涵养深厚的语文素养和人文底蕴,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厚积薄发。
结论:
以小学诗词教学为切入口,核心素养的培育既依赖于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也离不开丰富多元的学习体验。通过创设丰富情境、注重朗读吟诵和结合生活体验等有效途径,可以全方位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其语言表达、审美鉴赏、思维创新与文化理解等多元能力。诗词教学真正成为语文核心素养育人的重要阵地,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素养根基。展望未来,学校、教师和家长应进一步合力创新诗词教育实践,丰富评价手段,营造良好氛围,推动小学语文课程内容与核心素养深度融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幸福人生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赵艳芳 . 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J].学苑教育 , 2023(32):85-87.
[2] 申莹莹 . 探析诗词教学中培养核心素养路径 [J]. 初中生写作( 下半月 ), 2023(4):0048-0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