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层兽医防疫工作的影响因素和提升兽医防疫工作的措施

作者

刘志刚

隆回县羊古坳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0 引言

随着畜牧业结构调整和养殖方式转型,动物疫病传播风险持续上升,基层兽医作为防疫体系的前哨,其工作成效直接影响疫病监测预警、疫苗免疫执行与公共卫生安全维护[1]。当前防疫体系在政策保障、队伍结构、技术手段与公众协同等方面仍存在多重制约,亟需从多维视角识别关键影响因素,系统分析问题根源,并提出具有可行性与操作性的对策路径,以推动基层防疫体系的现代化转型与实效性提升[2]。

1 当前基层防疫体系的运行现状与结构特征

1.1 防疫体系基础能力概览

基层防疫体系主要由乡镇动物防疫机构、特聘防疫专员、村级协防员网络及属地畜牧兽医站组成,在结构配置上基本形成了以点带面的覆盖格局。日常工作涵盖疫病监测、疫苗接种、检疫出证、应急预案执行及疫情信息报送等核心职能,在技术路径上仍以人工巡查、纸质档案与行政指令传导为主。部分地区已开展动物免疫电子档案试点,但整体数字化水平不高,疫苗冷链系统与现场快检能力建设存在滞后;队伍人员来源以行政划拨为主,辅助聘用乡村协检员、特聘防疫专员,存在专业能力不均与培训频次不足的问题 [3]。

1.2 基层防疫实践中的现实困境

在具体执行过程中,防疫工作面临协调难度大、执行强度高与资源配置紧张等多重挑战。部分地区因缺乏稳定编制和经费支持,出现防疫岗位空缺、人员交叉兼职、设备老化等问题。实际工作中,防疫人员普遍承担过量任务,节假日与凌晨出勤现象普遍,疫病采样、疫苗接种与检疫核查需在限定时间内高频完成,工作负荷与职业风险并存。社会配合程度不均,不同养殖主体对强制免疫与检疫制度响应程度差异显著,影响疫情防控闭环的有效性。疫情突发时,信息传递链条延迟与应急响应链条薄弱的问题尤为突出,反映出当前体系在组织联动与快速处置能力方面仍有明显短板 [4]。

2 基层兽医防疫工作的核心制约因素分析

2.1 政策支持与制度执行的薄弱环节

动物防疫相关法规虽已形成体系,但在基层层面政策兑现存在显著落差。部分地区防疫专项经费缺乏稳定来源,预算编制随意性较大,影响免疫物资、检疫设备及交通保障等环节的基本运行。防疫责任制度在行政管理中多停留于文本层面,未能实现定量考核与结果追踪,导致部分乡镇防疫流于形式。执法过程中,由于缺乏明确的监管权限划分与执法协同机制,违法屠宰、违规调运等问题难以及时查处。

2.2 人力资源结构与能力短板

基层兽医队伍年龄结构失衡,存在“老龄化严重、青黄不接”的问题。专业兽医人员招聘渠道有限,岗位编制职数有限,依赖临时聘用或兼职人员维持日常工作,导致业务能力、职业稳定性和责任落实均难保障。正式防疫员特别是新进的特岗人员,大部分调整到乡镇急需的岗位上去了,防疫队伍专技人才流失严重,真正从事防疫业务工作的正式专业人员寥寥无几。在岗人员培训体系不健全,部分长期从业者缺乏系统继续教育机会,对新发疫病、标准化操作规程及应急流程掌握不足,技术适应性与操作规范性普遍偏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的专业性和连贯性。

2.3 技术装备与数字支撑不足

防疫操作环节中对检测仪器、疫苗储运设备与信息处理系统的依赖程度不断上升,但基层普遍存在设备配置滞后与信息化应用不足的问题。多数乡镇未建立动物疫病实时监测平台,采样、登记、上报仍以手工填报为主,效率与准确性难以保障。冷链储运能力不足直接影响疫苗效力,现场快检手段缺失亦降低了早期筛查与防控的响应速度。

2.4 基层协同治理能力不强

动物防疫需依赖多部门联动与社会主体协作,但在现有运行体系中,协同治理机制未形成制度化安排。畜牧、公安、交通、市场监管等职能部门之间缺乏联防联控常态机制,疫情发生时信息闭塞、职责重叠、行动迟缓等问题突出 [5]。养殖户、屠宰户等社会主体对防疫政策知晓度不高,防控参与度和自律程度普遍偏低,制约群防群控机制的有效运行。

3 构建现代化基层防疫体系的对策建议

3.1 完善制度保障与经费机制

基层动物防疫体系的运行离不开稳定制度框架与财政支撑。需健全防疫经费常态化保障机制,将免疫物资采购、检疫设备更新、应急物资储备纳入县级财政预算统筹,明确支出范围与监督路径。推动建立防疫责任清单和任务目标制度,细化乡镇单位与村级协防员职责分工,增强政策执行的规范性与可量化性。

3.2 建设专业化与梯队化防疫队伍

基层防疫岗位应依托本地农业系统设岗补员,通过“定向培养 + 属地使用”的模式引导专业人才下沉乡镇。强化岗前培训与继续教育联动机制,构建覆盖常见疫病、采样操作、消毒规范与应急演练的能力框架。推动形成“骨干 + 协防 + 志愿”结构化梯队,补齐编制限制带来的人员空缺[6]。

3.3 推进防疫数字化与装备现代化

数字化手段在基层防疫中的作用亟需系统推进。应构建涵盖疫苗接种、疫情报告、检疫发证的信息化平台,推动移动终端设备在一线普及,提高数据录入与任务反馈的实时性。疫苗冷链储运设施、快速检测设备与生物样本采集工具的标准化配备,是提升响应效率与控制能力的关键技术支点。

3.4 优化公众协作机制与多元参与

动物防疫成效依赖于主体协作与社会共治的制度安排。应构建畜牧、公安、交通、市场等跨部门联动机制,推动疫情信息共享与执法联查常态化。强化面向养殖户的精准宣传路径,提升政策知晓率与参与意愿。引导养殖合作社、行业组织参与日常防疫巡查和突发事件应对,拓展群防群控的主体基础。

4 结语

基层兽医防疫工作面临多维度制约,既涉及制度设计与财政支持的结构性约束,也体现于技术基础薄弱与人员资源短缺的现实困境。推动其体系化转型需统筹制度、队伍、技术与协作四个关键环节,以增强防疫体系的执行力与适应性,实现从应急响应向常态治理的机制转变,为畜牧业健康发展与公共安全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侯国华,张肖,刘真. 畜牧兽医动物防疫问题与解决措施[J].农牧与食品机械 , 2021, 000(015): 121-122.

[2] 王浩奇 , 杨婧怡 . 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重点措施 [J]. 中国畜牧业 , 2023, (2): 40-41.

[3] 吕永周 . 基层兽医在猪病防治中存在的误区及对策分析 [J].河南畜牧兽医 , 2023, 44(17): 41-43.

[4] 靳玉舒 . 通过猪口蹄疫抗体检测浅析当前免疫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J]. 养猪 , 2021, (5): 118-122.

[5] 李秀丽 , 李慧莲 , 张桂萍 . 关于如何做好基层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的思考 [J]. 中国动物保健 , 2021, 23(8): 102-103.

[6] 罗维平 , 唐卫 , 夏燕明 , 等 . 探析加强基层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的措施 [J]. 河北农机 , 2021, (6): 14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