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统蜀锦织造技艺的当代价值
王盛飞
西南民族大学
第一章 蜀锦的起源与发展
蜀锦的出现与蚕桑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蚕桑文明在蜀地起源甚早,古蜀第一位先王蚕丛,据说便已教民养蚕。春秋战国时期,根据《尚书》中记载,当时的人们把成都出产的锦专称为“蜀锦”,以示区别。在这个时期,织造的蜀锦已十分精细,且因图案生动、纹理精致、色彩鲜艳,远销诸侯各地。此后,蜀锦成为蜀地所产一切锦类的总称。
宋元时期,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蜀锦在继承汉唐风格的前提下有了更多创新和发展。宋代,成都建锦院,号“锦官楼”,后又增设“茶马司锦院”,工场式的生产方式,使蜀锦工艺进一步提升。宋元蜀锦纹样则以秀美著称,继承了唐代写生花鸟图案的艺术手法,更发展了在几何骨架上满布规矩花纹清秀典雅的装饰图案风格,成为色彩更为绚丽的工艺品。因为蜀锦工艺的提升和图案取材范围的扩大,蜀锦不仅满足了市场的需求,更反映了世俗社会的思想观念和精神向往。明代政治中心南移,造成了蜀锦的衰落。直至清朝政局稳定,蜀锦才得以缓慢恢复,没有完全衰落。20 世纪 90 年代,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手工织机逐渐被现代织机所取代,手工蜀锦呈现出萎缩和衰退的趋势,到上世纪90 年代,蜀锦开始走下坡路。
2002 年,国家开始对蜀锦织造工艺有意识地进行保护与传承。2006 年 5 月 20 日,蜀江锦院蜀锦织造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Ⅷ -16,现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2 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3 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5 位。2009 年,蜀江锦院蜀锦织绣博物馆正式成立。
第二章 蜀锦织造技艺及品种简介
蜀锦织造技艺延续着古老的传统,织造工艺流程细腻而缜密,从纹样设计、挑花结本到挽花工、织工合作生产,其过程体现了以身体为动力之“手工”技术的至高境界 , 尽管随着技术进步,生产机器从传统的花楼织机织到有梭机械织机,但技艺原理相同。工艺流程包括挽花、投梭、提花装造组合、织机安装、挑花结本、打禳子等,其中以“拉花横扯”为特点的“挑花结本”工艺是其独特的织锦技艺,具有充分的代表性。
蜀锦其价如金主要体现在制作工艺上。要完成一件作品,从程序上说,主要需经历初稿设计、定稿、点意匠、挑花结本、装机、织造等几个重要过程。每一道程序又涉及到很多独特的技艺。用蜀锦大花楼木质机织造蜀锦,拽花工和织手须掌握多种技能。从设计的总纲开始,工艺书里规定了每个工种的数据,包含了每一个工种必须严格执行的工艺规格、数量、范围等信息;接着是小设计,即意匠。完成后才进入下一个纹版制作—“挑花结本”,形成一册册的花板,需编连、组装完成。接下来分穿目板、下料、打结、挽缸钟、吊重,即叫“打瓤子”等。之后,上机挂钢重、穿棒刀、穿钟、捞头、过扣。装造过程的意向图纸,就是提花机的组装图,其横针、立针都有规矩。抬到织机上进场安装、调试、试样,并不断地调整,错了马上重新设计。蜀锦为多层纹织物,两面都有图案,因此不用衬里子,而是通经通纬、多经多纬。①
蜀锦的品种繁多、传统品种有雨丝锦、方方锦、铺地锦,等等。雨丝锦,锦面用白色和其他颜色的经丝组成,色经由粗渐细,白经由细渐粗,交替过渡,形成色白相间,呈现明亮对比的丝丝雨条状,雨条上再装饰有各种花纹图案,给人一种韵律感。雨丝锦的品种图案类型多样,有天安门、望江楼、杜甫草堂等。方方锦,组织结构为缎地上现纬浮花,在织物单一的底色上,以彩色经纬线配以等距不同色彩的方格,方格内饰以不同色彩的圆形或椭圆形的古朴典雅的花纹图案,是对唐代“红子格”的继承和发展,如梅鹊争春、凤穿牡丹、望江楼、百花潭等。四川南充曾用这种方法制成方方被面。铺地锦,又称“锦上添花”,是在缎纹组织上用几何纹样或细小的花纹铺满地子,再在花纹上嵌织大朵花卉(有的加嵌金线),极为富丽堂皇,如宝相花,这种色彩丰富、层次分明的装饰方法充分体现了蜀锦的风格和特点。
第三章 蜀锦保护发展现状
从 2006 年蜀锦织造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至今,蜀锦织造技艺在保护和实践上,做出了许多努力。传统蜀锦织造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对蜀锦传统机具、工艺技法进行研究改进。通过对原有的清代道光年间古蜀锦机的“解剖”研究,在2009 年成功复制6 台蜀锦花楼木织机。在2018 年12 月,完成汉代“经锦织造工坊”场景复原展示项目,为成都博物馆复原老官山汉墓 M2 出土的一综多勾滑框式织机1 台,并用该织机成功完成汉代“动物人物锦”试样织造。
2009 年,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贺斌设立了大师工作室,通过师带徒形式培养蜀锦织造工匠。自开始带徒以来,贺斌大师共带徒 8 批总计17 人,坚守至今且技艺娴熟并能独立操作的学徒有 8 人。当前,保护单位拥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省工美大师 1 人及省级非遗传承人 1 人,经过多年精心培养,所有蜀锦织造、意匠学徒(平均年龄 31.6 岁)均已成长为蜀锦织造技艺保护传承的生力军。
第四章 传统蜀锦文化的当代价值
蜀锦和鲜明色彩的背后,还隐藏着深厚的寓意,能给予人们心理感受的文化基因中的“隐性基因”,所谓“隐性基因”,要通过人们的心理进行深入感受才能发现。从植物纹中的“莲花纹”“芙蓉纹”“梅花纹”,动物中的“貔貅纹”“白鹤纹”“龙纹” 等,结合巴蜀文化中的图腾崇拜与自然崇拜等相关历史知识,可以看出,蜀锦图案是古巴蜀先民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等民族信仰的物质载体,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今一些现代家具所具有的文化元素体现着蜀锦纹饰身深厚的文化内涵。正如李瑞益等②提到,随着当前成都市民与外来游客对古巴蜀文化体验需求的逐渐增长,设计师可以将蜀锦的植物、动物以及几何等纹饰进行创新提炼,将其与家居室内空间的家具设计进行结合,以此增强现代人对蜀锦家具产品 的认知度,映射蜀锦的精神文化观念。
2023 年 7 月,蜀锦作为成都独有的名片,出现在成都举行的第 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以下简称“大运会”)上,大运会奖牌绶带正反面主色分布为蓝色、红色,融入芙蓉花、太阳神鸟、棋盘格等元素。根据蜀锦织造技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成都古蜀蜀锦研究所所长胡光俊介绍,将绶带设计为蜀锦,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用意,一是自古以来,蜀锦就有“寸锦寸金”之称,是尊贵的礼物,充分表达对从世界各地来到成都的运动员们表示欢迎;其次,通过大运会,可以让更多人了解蜀锦文化。
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的结晶,其本身在起源、形成到兴旺发达,对民族、地区或国家在经济,或历史文化艺术上都占有一定的历史贡献和经济价值,同时为促进人类的经济、文化艺术交流与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本文以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蜀锦织造技艺为例,逐步分析蜀锦的发展历史、工艺品类、现状,思考传统技艺类非遗的存在的当代价值。同时,蜀锦的传承和发展仍需继续努力,笔者有了解到,蜀锦织绣博物馆在网络平台坚持更新蜀锦织造工艺的动态,流量较好。相信在国家和政府的大力扶植下,蜀锦的发展会欣欣向荣。
① 丁 文 涛 . 蜀 锦 传 承 保 护 的 双 维 度 思 考 [J]. 美 术 观察 ,2018,(11):134-135.
② 李瑞益 , 郭晶 . 非遗蜀锦在家具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J]. 包装工程 ,2023,44(20):163-172.